我是个很喜欢历史的人
接触历史就不可避免的会接触到日本
了解日本也不可避免的会知道武士道!在书上总是能看到所谓的武士道精神!最处我就很想知道武士道精神究竟是什么?于是上网查了百度和维基~给出来了大致的解释:
这个是百度的
日本的武士道精神究竟是什么?一言以蔽之,武士道的诀窍就是看透了死亡,“不怕死”而为主君毫无保留的舍命献身。这种思想也是对传统儒家“士道”的一种反动。儒家的“士道”讲究君臣之义,有“君臣义合”、“父子天合”的人伦观念,但是日本“武士道”是以为主君不怕死、不要命的觉悟为根本。
武士道重视的是君臣戒律,“君不君”(君暴虐无道)也不可“臣不臣”(臣不尽臣道),尽忠是绝对的价值。中国的原始儒学是以孝为本,尽孝才是绝对的价值。如果“父有过”,子“三谏而不听,则号泣而随之”,但是如果“君有过”,臣“三谏而不听,则逃之”。武士道论者认为,儒家的“士道论”乃在粉饰贪生怕死的私心,慎于人伦而注重主君的道德如何,才选择生死,则面对死却不干脆去死。唯有纯粹彻底的觉悟死,才是武士道强人之处。武士道彻底的觉悟死了,他的容貌、言语、起居动作,也就与众不同。武士社会尊重礼仪,不光是封建社会阶层秩序的尊从,更进一步说“礼仪端正”,才是武士强人一等的表现。武士要“死的干脆”,君要你切腹*你就得切腹*,这是日本镰仓武家时代以来的传统。
日本武士道的古典称为‘叶隐’(hagakure),是江户时代的佐贺藩(肥前锅岛藩)所传诵的武士道修养书。“叶隐”就如树木的叶荫,在人家看不见的地方为主君“舍身奉公”之意。此书是由佐贺藩的藩士山本常朝(Yamamoto Tsunetomo 1659-1710)传述,由同藩藩士田代陈基(Tashiro Tsuramoto)听闻书写整理,在18世纪初的1716年年完成‘叶隐闻书’写本,共11卷1200多节,简称‘叶隐’或‘叶隐集’。卷一、卷二讲武士的心得修养,卷三讲锅岛藩藩祖直茂,卷四讲第一代藩主胜茂,卷五讲第二代藩主光茂(即山本常朝的主君),以及其嫡子即第三代纲茂等,卷六讲锅岛藩古来的事迹,卷七、卷八、卷九讲锅岛藩武士的“武勇奉公”言行,卷十讲他藩武士的言行,卷十一是补遗。
‘叶隐’所表现的武士道精神,是果断地死、毫不留恋地死、毫不犹豫地死。一般人对生命执著,武士道则持否定的态度,认为只有死是真诚的,其他的功名利禄都是梦幻。当一个人舍弃名利,以“死身”来义勇奉公时,就可以看到这世间的真实。武士标榜的是精神上的优越,就是心理上先能战胜自己,才能战胜别人。先能“不要自己的命”,才能“要他人的命”。这是日本武士强人一等的道德律。“不要命”与“要人命”是息息相关的,“叶隐”的教训真是非常残酷的武士论语。
例如佐贺锅岛藩祖直茂,向其子胜茂说:“要使斩首习以为常,得先对处刑者斩首”,于是在其西方衙门内,排列十人让他尝试斩首,胜茂连续斩首了九人,看第十人是强壮的年轻人,就说“已经斩够了,那家伙让他活吧,这人才免斩得救” 。日本军人侵略中国时的“百人斩”残酷典型,在此可以窥见。
‘叶隐’的著述者山本常朝一家的典故,也是令人发指。
山本常朝的异母兄山本吉左卫门,依父亲山本神右卫门的指示,5岁时就得斩杀狗,15岁时斩杀死罪者。武士大众,14、15岁开始实习斩首 。如此武士从小带刀成长,养成斩-不在乎的精神。
武士道的本义,如日本战前教育敕语所教谕,以“义勇奉公”为最高原则,这是武士为“奉公人”的心里准备,说来非常残酷不人道。举例说,佐贺锅岛藩第四代吉茂,年轻时非常粗暴,他的家臣中有不讨其喜欢的,即将此人之妻的坏话写在扇上,交给近侍说“你把此扇让他看,再将那家伙做何反应呈报”。此家臣看了扇之后,并不知道是谁写的,即把此扇撕破。近侍即将此呈报。吉茂公曰“将主人书写的东西撕裂,乃是无礼者。令他切腹。 ”在武士道的世界,“切腹是武士道最忠义的表现”。山本常朝也说,武士应尽的忠义,是以殉死为最高。
有一个令人起鸡皮疙瘩的故事。江户屋敷的看守仓库者堀江三右卫门,偷了库存的金银,被逮捕逼出口供之后,即下令“大罪人,折磨死”。于是先将他身体中的体毛烧光,剥他的指甲,切断他的脚筋,用锥磨等工具给他种种折磨,但他不哀声大叫,连脸色都不改变。最后就斩开他的脊背,用热烫的酱油浇洒其上,他即躯体折弯而死。
武士道相传也讲究义、忍、勇、礼、诚、名誉、忠义等德目,但实际上是残酷无情,惨不忍睹。中世纪的镰仓时代,源氏家族亲兄弟(源义朝、源为义、源为朝),骨肉相克杀戮,而断了源氏的正嗣。又如因北条氏的策谋,功臣们也就断了命脉。日本战国时代的无情,都有血淋淋的杀戮史为佐证。有杀主君的,松永弹正叛逆弑君即将军义辉;有杀父亲的,斋藤义龙杀其父斋藤道三;有杀兄长的,今川义元为了继承家主地位,在长兄死后,杀戮次兄以及其一切支持家臣;有杀亲子的,江户幕府第一代将军德川家康听织田信长的话,命其亲生长子德川信康自害死亡。日本武士的残酷不人道,比比皆是,从此也可以看出武士道精神的另一真实面。
这个是维基的
武士道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全副盔甲的日本武士,1860年摄日语表记
日语原文 武士道
假名 ぶしどう
罗马字 bushidō
武士道,或者武士道精神是日本封建制度中武士阶层(称作侍さむらい)的道德规范。如同欧洲中世纪出现的骑士道的规则,武士道是基于一些美德如义、勇、仁、礼、诚、名誉、忠义、克己。 只有通过履行这些美德,一个武士才能够保持其荣誉,丧失了荣誉的武士不得不进行剖腹(腹切 はらきり-切腹 せっぷく)-。
[编辑] 历史
武士道完成于德川幕府,来源于神道教、佛教、阳明学。从神道教中,武士道得到了忠于主君,尊敬祖先;从佛教的禅宗(主要是临济宗和曹洞宗)得到了平静、沉着、不畏死;从儒学中得到了五论:“君臣、父子、夫妇、长幼、朋友”。
武士道主要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江户时代前,江户时代后,明治维新后。
江户时代前主要崇尚个人荣耀与家族名誉,讲究个人实力,不尚下对上的忠诚,也就是流行以下克上,提升个人与家族的-威望,代表典型是足利尊氏、明智光秀。
到了江户时代,幕府为了安定社会,制定诸多武家法规,其中吸取了许多佛家思想以及朱舜水阳明学说,包括修养(安天命,尽忠孝,讲仁义),本份,得主尽忠,忠于主君,不顾身家,报恩,克己,面对逆境而不动摇,以内在的修行,稳定武士阶级的伦常,外在上也以沿革取缔的方式约束对上不敬的行为,把社会带向和平稳定的方向,代表人物是山鹿素行和吉田松荫,这些武家法规,就形成了现在所谓的武士道,这使得武士有了恒常效忠对象。
明治时代,把效忠主君的观念转化为效忠天皇,提倡士魂商财,崇拜残忍,歌颂殉死。
经过十二世纪晚期的发展,武士道成在16世纪成为成文的准则。当19世纪中叶,最后一个幕府(江户幕府)结束以后,封建制被废除以后,武士道也被遗弃了,但他的影响,主要在军队中,仍然存在。
1899年12月,新渡户稻造用英文著书《武士道-日本人的精神》向西方介绍武士道精神。
主要内容
武士道的主要内容包括:
义
勇
仁
礼
诚
名誉
忠义
遵守武士道的武士腰间经常佩戴武士刀,以象征勇武。
以上是官方网给出的资料
----------------------------------我是勤劳的分割线---------------------------------------
以下是零散的资料
由本人整理后发表
一百多年来,日本的武士道精神给国人和西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无论对它作出何种价值评判,这种对荣誉的尊重和对死亡的蔑视无疑是人类精神中的一份宝贵的财富.国人每每感叹之,仇恨之,反过来也会问,中国人为何如此懦弱?
但是,倘若你读读<史记>,读读<左传>,你便会知道,武士道实在是中国人的一份精神遗产.我们只听说过西人为爱情、为家族的荣誉而决斗至死,却很少听他们提及因未能完成军事任务而必得谢罪-。其实,武士道精神是儒家伦理的产物,在西方,家从而国的地位从来没有象在中国那样占据无可替代的地位,从而忠君、忠于家国的观念也就永远不会象在东方那样根深蒂固。
楚国名将子玉战败,按当时的习惯和法律,他必须-谢罪,但他却拖延着向国都回师,以期望楚王的特赦令能及时送来。在离城不远的地方,他绝望了,终于-。汉代名将李广仅仅因为不能克服的客观原因而延误了会师时间,便被赐死。这不仅是法律的要求,更是社会观念的要求,正象后来的日本武士一样,因过失而不愿-的武士是家族的污点,家族在社会上将难以生存,这种-除了个人荣誉的压力外,有时更多地是出于对父母、子女,从而一个姓氏的荣誉与利益的考虑,而法律更强化了这种观念。由此推之,在汉以前因未完成军事任务而-的真是不计其数。而整个社会游侠之风更是盛行,不必提战国的四大刺客,单是两汉间各王侯百官养的武士,便难以计数。汉武的西域远征军,每每征集长安的市井少年,以几万人之师,攻城割地,远驱匈奴,近据丝绸之路。据当时人记载,匈奴无汉人的兵器时,汉兵往往一人抵五个胡兵;有了汉人兵器,汉兵仍能以一敌三,大汉民之剽悍,实在是后来人所不能及。
武士道在中国本土的趋于消失,至宋时的文人集团大行其道,实在是一个历史的迷团,而它终随儒学东渡日本,反成了大和民族的精神遗产,实在令人百思不得其解。同时,春秋时的六艺是包含射箭与驾驶战车的,孔子肯定是一个文武双修的儒者,从什么时候起,手无缚鸡之力成了文人的特征,真是一个让人不肯甘心的话题。
武士(ぶし/もののふ)是10—19世纪在日本的一个社会阶级。一般指通晓武艺、以战斗为职业的军人。除了受到汉语语系影响的国家以后,多种语言以日语的“侍”(罗马字:以Samurai来显示,或者Bushi。武士的精神被称为“武士道”(Bushido)。
武士的起源
武士的雏形是在日本平安时代律令体制下产生的武官,最初是日本恒武天皇为了巩固政权而设立的。在平安时代以前,除了奴隶,所有的的壮丁都有责任和义务成为被天皇幕兵的对象. 然而这些士兵必须自己补给和养活自己,很多人因此不能回到自己的家乡,而是选择在当地定居。人们可以通过交重税来免除兵役,这种主要由农民组成的士兵在日本统称为防人. 由于防人士兵的不正规性,而且又给农民带来了巨大的负担,在平安时代初期被恒武天皇所废止。这种形式的士兵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武士。
武士道的渊源可以到日本的国家神道和佛教,以及中国的孔孟之道。它是日本武士阶级必须严格遵守的原则。武士道的要求最主要有几个方面:义、勇、仁、礼、诚、名誉、忠义。
“义”是武士准则中最严格的教诲,要求武士必须遵守义理和道德。
“勇”要求武士具备敢作敢为、坚忍不拔的精神,同时要有高强的武艺。 |
“仁”使武士不至成为黩武主义的武夫,而要具有宽容、爱心、同情、怜悯的美德。
“礼”不仅仅是风度,更是对他人的情感和关怀的外在表现。
“诚”要求武士保持诚实,同时要摆脱来自诸如商人阶层之类的诱惑。
“名誉”的意识包含着人格的尊严及对价值明确的自觉,它要求武士为了名誉而愿意付出一切,又要具有分清是非保持忍耐和坚忍的品行。
“忠义”具有至高无上的重要性,它是存在于各种境遇中的人们关系的纽带,忠于自己的主人是武士必须恪守的信条。
武士道戒律
一、士道に背きまじきこと。
一、局を脱するを许さず
一、かってに金策いたすべからず
一、かってに诉讼を取り扱うべからず
一、私の闘争を许さず
右の条々に背候者は切腹申付べく候也
大意为:
一、不得违背武士道
一、不得擅自脱离组织
一、不得私下筹款收贿
一、不得擅行诉讼调停
一、不得无故私斗
凡违反上述规定者、一律切腹谢罪

以上为资料
-----------------------------------华丽的分割线------------------------------------------
以下为个人分析
由以上的资料可以得出:
所谓武士道精神是一种不成文之法,是历代的武士们口耳相传下来的,或是由知名的武家人士记录下来,成为后来武士们的人生格言。
我的看法是:武士道不是一种清洁的精神,它是一个阴翳的民族,在偏狭的岛屿中产生的一种复杂、混乱和极端的生存意识,以及情感倾向。在狭隘的生存空间中,它有能力保留品格或附庸风雅,但当它发展开来后,它表现出来的是其极其残忍的一面,从而导致世界性灾难,二战就是极端的典型。
当前的形势是,日本人自傲于经济强国的身份,正在努力把一切成功根源归因于日本的传统。而日本的传统,最强盛的就是武士道。所以,我认为要了解日本,从武士道入手是一条捷径。
我会去看武士道的原因,不外乎两点:一是、武士道是日本民族的精神食粮,有必要去看看。二是、它的神秘感,我以前总感觉武士的高尚,武士的忠诚,是这两点,引导我走近武士道,但结果出乎意料。我所崇敬的武士道,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日本的发展,但它实质上毕竟不过是一种极端落后、狭隘的思想,它是束缚人类思想的枷锁。于是决定写下这篇文章,为的是解解心头之恨,如若对某些人产生一定的帮助,那我就跟高兴了......
先举个例子先:
1200年左右,日本出了一个名满天下的法师。他的一生是奔波劳碌的一生,因为他是说艺人,而且也是一名武师,他生活全部就是刀和文学。他的刀如同他的文章一样有名,他到处讲述武士的故事,讲故事时身旁总有一把琵琶,于是人们就叫他“琵琶法师”。
无论刮风下雨,他都在道路上奔波,足迹遍及日本各地。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他的刀锈了,但笔却更加锋利。他的文法如同他手中的刀刃,华丽、任性、痛快淋漓,他可以惊人的不顾事实,但他的满怀豪情和个人行为的确成了武士最初的形象。
传说,琵琶法师在晚年,为了磨练自己的刀,砍断了上百棵白桦。而在他有生之年,却未曾找到对手。
那时的琵琶法师未曾找到对手,决不是武士太少,而是他的刀术太高。在他那个年代,武士已成为一个阶层,在民间已广为流行,到处可见腰别长刀,头挽发髻、身着真垂的武士浪人。标志着日本进入武家-时代。
武士道兴起于藤原氏专权-背景下的日本,武士的形成是与以天皇为首的中央集权制的瓦解和庄园制的发展相关联的。
大化革新以后实行的征兵制随着中央集权制的衰落也日趋松弛。9世纪初改行“健儿制”,而导致服兵役成为贵族的专制,以至军队素质一落千丈。正于此时日本各地庄园兴起,庄园主为了领土和安全,而,慢慢分离一些农民去训练,后来干脆成立了专门负责保卫工作的武士团。一些寺庙、神社也组织了“僧兵”。但庄园武装的建立,对地方构成威胁,意识地方势力也组织了武装力量。一般由当地的富豪组成,称为“郎党、郎众”。
武士势力的出现和加强,从11世纪初期开始逐渐形成了超越庄园范围的地区性武装集团。无数分散的武士聚集在一地,统一指挥,组成了武士团。武士团的首领称“物领”下属称“庶子”。武士团有着极强的宗族观念,坚决实行首领的命令,实行主从关系。武士在战场上武勇和对主人的献身精神,是武士个人和武士团的基本要求,形成了“武家习气”,“弓矢之道”等新观念,成为维持武士团组织的重要思想支柱!
武士兴起的年代,正是日本从律令社会转变为贵族社会的时期。也正是封建社会开始占据优势的时代。所谓武士的兴起,决不仅仅是贵族与武士之间争夺权利的过程,而且包含了武士从地方富农中产生的新兴力量。那时,作为地方地主的五武士,把根扎在土地之中。他们被任命为捕头、押司等,并且拥戴出身名门的武将为靠山。
直到1221年,幕府通过平息承久之乱,取得了决定性优势,日本的公家和武家二元统治朝武士一元统治发展,其历史潮流势不可挡,由于对土地的支配使得武士成为统治的核心。
武士通过主仆关系维持地位。武士对上司尽力效忠,主人则赐于下属恩惠。通过主仆关系,武士终于超过了贵族,成为日本文化的主流。
但武士最关心的是保家,所以,对主人的效忠也只不过是一种手段。他们这样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发展壮大本家族。由于这种心态的存在,导致了日本人特别善于竞争的特点。
一种文化的兴起必然有其的精神支柱。那武士道的精神支柱是什么呢?
首先从佛教说起,佛教对武士道产生了极其巨大的影响。武士认同命运的安排,对于无法避免的事情选择平静的服从,即便是死亡。
一流的剑术宗师柳生宗矩,觉得弟子已经学会了自己所有剑术的技巧,就对那弟子说:“我能教的到此为止,接下来你该去学禅了。”
禅指的是“凭借沉没思考,领悟言语所不能表达的思想”。学习禅就是要冥思,但在冥思的背后可是包罗万象,原理就在于悟出“相对”。再将此“相对”与自己调和。
从这一方面来看,禅的修养是一门很高深的学问。在神社的灵庙当中既无月神的器物,亦无任何祭祀的用具,只是一面镜子。简单的解释,镜子是人类心灵的表象;当一个人的心境完全地安定下来而保持澄明时,便可以看见神的存在。
中国的儒家思想也对武士道产生深远影响,对国民而言国土是可供采掘金矿,收获谷物的土地。这国土就是众神,亦即祖先之灵的神圣住所。对一般平民而言天皇不仅是国家权威的象征,更是精神文化的支柱。武士道认为,天皇本身是带有上天使命,而以肉体存在于地上的天神代言人。
严格的来讲,在道德约束方面,孔孟之道才是精神最丰富的源泉。孔孟所主张的五伦,即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的关系。成为武士最常规也是最重要的约束力量,成为武士的经典之一。这种思想深深地埋在有一定知识的武士的心灵深处
佛教不能给武士道的部分则有神道补充。尤其是其他教养未提及的部分,如对君主的忠诚,最祖先的崇敬和孝心等,都可以由神道提供。
不论是佛教还是神道认清自己并非是肉体方面的知识或精神物理学的知识;而是道德方面的意义,即“自我反省”。但由于武士往往热衷于武功,对内省表现出极大的不耐烦。
但我们可以发现武士道其实是一种很简单的思想。只不过武士道起源与动乱的年代,在不安的环境因素下,如何保持镇定是非常重要的,这是为什么武士阶级保留了祖先们残暴而洗练的气质。这些武士终于创造了一个独特男子的典范。
但这种思想是“只感化自己民族”的思想,对外则是残暴的一面,套用尼采的一句话:“如果把亚洲人的性格状况比喻成平原,日本就是一座突起的山丘”。
再讲个故事:
1566年某日深夜,明月高悬,在日本江户郊外的一片树林里,两个武士正进行一场决斗。只见寒光一闪,其中一人便倒下了。没有人知道他们是谁,但却都知道胜者的儿子后来成为一个赫赫有名的武士,他就是木曾昌义----当时才六岁。
正是这次决斗给木曾昌义提供了锻炼勇气的机会。第二天深夜,木曾昌义就被父亲叫去,父亲用刀抵着木曾昌义幼小的背脊说:“到树林里去,那里有个死人,旁边有块石头,你要用他的血在石头上印上你的手印,做不到,我就杀了你。”
六岁的木曾昌义,在树林里接受了三天严酷的武士道训练,虽然他都成功地印上了血手印,但比起印在心灵上的残忍来说,这血手印算得了什么呢。
其实,几乎所有的武士,都得接受类似的魔鬼训练。
在武士道鼎盛时期,武士的名份是世袭的。也就是说,他们生下来就是武士。因此,他们生下来就得接受训练。
小武士的训练是艰苦的,比如要以后能在任何情况下,不拘姿势的睡觉,就必须在小孩时代把四肢帮在背上,用这种方法来达到目的。这种训练帮助小武士学会主动,即使在别人背上,也能获得最佳姿势,不让自己成为别人的累赘。
在训练过程中,爬是绝对禁止的,因为那有损武士尊严。当小武士会说话、会走路时,他们的父亲就会揭去慈父的面目,取而代之的是血、刀、鬼故事等等。就像故事中木曾昌义的父亲一样。
其实这是魔鬼训练的准备,当小武士5、6岁时,已具备知性能力时,武士道的全面魔鬼训练才真正开始。
在武士道的魔鬼训练中主要的学科有剑术、射击、柔道、骑术、枪术、战略战术、书道、道德、文化等,这些都进而演化为日本的传统文化。
在这些科目中有必要说明一下柔道和书道,因为在那个时代,如若一个武士能写的一手好字的话,将受到特别的重视,所以那时的武士对此特别重视。柔道的定义简单的说,就是把解破学的知识应用在攻击和防守上。柔道与相扑不同,靠的不是腕力。此外,他和其他的攻击方法最大的不同,就是它不用任何武器。柔道的目的不是致人于死地,而是让对方暂时不能行动而已。
脑力的训练也相当的重要,但武士最不行的就是脑力训练。如在军事中必备的算术,但正是武士所欠缺的。因为武士道的训练,根本上就不利于算术的培养。武士道重于不计较得失,反而主张知足。这就想唐吉珂德以他那把生锈的枪为荣。
在武士道的训练里,有一项是克制满腹牢骚而训练不屈不挠的勇气。此外还有“礼”的训练。这些训练目的就是:禁欲。这种喜怒哀乐都不行于色,以避免因自己情绪而影响他人。对一个武士而言,把情感流露于外表,简直就不是男子汉的作风,要成为一个受别人称赞的大人物,就必须做到“喜怒不行于色”,因此必须要克制最自然的情感。
而且还要做到沉默,因为言多必失,借着言语而来表达思想,对武士来说未必太肤浅了,他们要的是行动。如果你有机会去拜访一个十分不幸的武士,你会看到他那红着双眼而泪水未干的脸上,依然一如往昔地绽放着笑容来欢迎你。事实上,武士道即使被他人踩得痛脚,依然能够保持笑容。
由于这种抑制情感的功夫必须时时存在,所以他们会借着其他的方法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比如诗歌、文章等,但也有微笑着突然拔刀-的武士。
魔鬼训练是不被常人所理解的,认为何必如此。但武士认为这不是有没有用的问题,他们强调这个过程,无论有没有用都得训练。这就是武士道与一般训练的不同了,武士道本身是没有错误的,但由于训练后的武士的思想在长期的作用下,变的阴翳、寡欢,导致了日本民族的现有思想的狭隘性,也暴露出武士思想的残暴性。
说起武士,定让你想象出一个手拿大刀的人物形象来。不错,刀是武士的象征,没有刀的武士也就不叫武士了。
在武士道里,到是力量和武勇的象征。
身为武士之家的子弟,必定是自幼开始学习舞刀弄剑,到了五岁那年,才开始身着武士服装,奠定日后基础。这个时候,他们所使的是真正的刀,这样才表示有资格成为一个真正的武士。而这一天对一个武士而言是非常重要的日子。
经过了“武士入门”仪式后,就象征着已经具备了武士的身份,不需要家长为其行为负责。通常,在孩提时代会一涂上银漆的木刀代替真刀。不久之后,便以比较纯的真刀训练。等到成为一个使用锋利真刀的新手时,年轻武士往往会带着喜悦的心情以身边的木石试刀。到了十五岁时,就等于是已经成年,可以自由行动。但带着危险武器的同时,就表示自尊心和责任感也随之而来。
腰上佩带着刀就象征了此人心中已有武士道精神。武士刀共有大小两把,大的称“刀”,小的称“肋差”,这两把刀是武士寸步不离的身份象征。如果在室内,定要放在书房或起居室里明显易见的地方。夜间,就放在随手可取之处,通常是枕头边。
但由于武士对刀的热爱,到最后演化为收藏好刀的虚荣心,武士刀成了艺术品。渐渐的刀变成了身份高低的象征,刀也失去了原来的杀气,多了一份亲和!
武士对刀的感情是一种拜物教的情感。正是对刀的无限崇拜,催生了许多以刀剑鉴赏、研磨作为家业的武士世家其中最负盛名的是本阿弥家族。
现在的日本人已经在西方意义上放下了刀,但在日本意义上,他们仍将继续努力关注如何才能使心中的那把易被腐蚀的刀保持清洁。从武士道角度而言,刀是一种在任何时代都能保存的象征。
如果,刀是武士的灵魂,那么,勇敢就是包裹刀的表面的表示武士身份的刀鞘,刀和勇是密不可分的。
但是,武士虽然喜欢用刀,但谴责不正当的用刀,甚至嫌弃之。任意地乱挥刀剑的武士,大多不是卑怯者即使虚张声势者。一个沉着冷静的人物什么时候才是用刀剑的最佳时机。但是,真正恰当的时机是很少见的。
武士不能逞“匹夫之勇”就像手中的刀剑,是时机是才出鞘。但不是说遇事就退缩。相反,武士道注重“勇气”的培养。威猛、忍耐、勇敢、豪迈、勇气,这些是最容易打动年轻人的心弦,只要再加上实践要领,便可以很容易地训练年轻人。所以,这些武士从年少时便开始竞技比赛,以君子之争来培养勇气。
但武士道认为,不是一味的向前,一味的牺牲,就是勇气。
“武士若不重视自己的生命而任意地牺牲性命,这种血气之勇与盗贼有何区别?武士之所以为武士,就在与他知道退一步以成全忠节;武士之所以为武士,就在与他知道战死沙场以成全忠节。应死时决不偷生,应活时决不轻生。”
勇气的另一面就是沉着。也就是说,勇气必须借稳定的心情冷静的表现出来。所谓冷静就是指静止状态的勇气。果敢的行为是勇气的动态表现,冷静就是勇气的静态表现。一个真正的武士一定会常保持稳定的心情,决不惊慌失措,不论遇到什么事都能保持冷静。
十一世纪后半,在衣川堤上发生了一场日本最典型的战役。东国军战败溃逃,统师安倍贞任也随军逃亡。但敌将欲将他俘虏,于是对他大叫:“下马免死!”
但安倍贞任掉转马头,与敌将说道:“忠义乃武士天职,岂可背弃?”
此时,敌方大将义家示意放贞任离去,别人问义家为何放走敌方大将,他说道:“在我军强攻溃败的情况下,仍能如此沉静,我实在不忍心让这样的武士受辱!”
尼采说:“能以敌人而自豪者,便能视敌人的成功为自己的成功。”这正表现出武士的矛盾心情。
身为武士者,与平日就重视勇气与名誉的人为友,战时也要求与这样的人为敌。
勇气表现到极至时,便近乎“仁”。
武士道虽然看上去远离了当代的日本人,但其实武士道已深入日本人的灵魂,是日本人思维方式的必然部分。形式上的没落,并且永远不可能从形式上复活了,但是,作为一种流毒,它在日本人的行为中依旧清晰可见。今天日本人所做的一切事,都能够从武士道中找到久远的根源或较为可靠的解释。特别是武士道披着经济的外衣,进行出色的商业运作,更显出惊人一面。
如果认为,日本作为“商人国”跟以往的“武士国”已经没有任何关系的话,那就错了。日本是一个最善于保留和发展传统的国家,从日本可以将原始的巫术文化发展为国家神道文化、并使它至今盛行之至,就可以看出这一点。一位叫天谷直弘的右翼份子就有这样的结论:如果日本作为“商人国”所付出的努力不能增强日本的利益,那就该从“商人国”摇身一变成“武士国”。
日本很聪明的保留了武士道传统,并应用到现代的工作场所,他们能在和平时期,唤起战时才有的武士道民族主义和牺牲奉献的武士道精神。以日本这么一个强烈武士道民族主义的国家,日本人想到的总是他们国家的利益。事实上,日本经济是一种由国家指导的武士道资本主义。武士道却以资本主义的形式成功了。
武士道不但重视教育,还强调武士道的魔鬼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