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英国政府表示,克伦战士没有资格享受这些待遇,因为他们是和英军一起作战,而不是像廓尔喀人那样作为英军部队参战。英国政府甚至建议克伦老兵向缅甸政府索要退休金。
本文摘自《青年参考》2011年8月31日第20版 作者:章鲁生 原题为:当年共抗日军 如今沦为难民
据英国《地理[注: 地理(Geography)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环境中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地理”一词最早见于中国《易经》。]》杂志日前报道,二战时期,缅甸最大的少数民族[注: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指得是多民族国家中人数最多的民族以外的民族。新中国成立后,通过识别并经中央政府确认的民族共有56个。]克伦族曾协助英军打击日军,英国政府向克伦人承诺,战后协助他们摆脱占缅甸人口绝大多数的缅族人的统治,“独立建国”。二战后,英国政府没有兑现承诺,缅甸陷入旷日持久的内战,包括克伦老兵在内的大量克伦族人流亡至泰缅边境,在难民营中艰难度日。
克伦老兵栖身难民营
“我可以为你唱首歌吗?”90岁的克伦族老兵兑貌礼貌地向访问者提出请求。
那是一首关于克伦族士兵与英军士兵兄弟情谊的歌曲,兑貌用克伦语唱出来,响亮而清楚,仿佛他还是队列里一个年轻、热情的士兵。
“当你听到水牛号角的声音,士兵们将聚集,我们的旗帜高高升起。为了国王和国家,我们将勇敢战斗。”兑貌唱道。
唱最后一句时,流亡、丧偶、几近失明、身无分文的兑貌,在头上挥舞着一块脏乎乎的毛巾,布满皱纹的脸上绽出笑容。
泰缅边境的湄拉难民营建在泰国一侧,是泰国9个难民营中最大的一个,离缅甸边境只有10公里。这里居住着无数克伦族难民,兑貌便是其中之一。二战时期,他曾和英军并肩作战打击日军。难民营中还有很多像他这样的二战老兵。虽然二战已经结束,但战争似乎从来没有远离,缅甸战乱的岁月毁坏了他们的家园,让他们不得不在难民营栖身。
这些八九十岁的老兵,有的已经记不清当年的事情,有的还对二战时英国军官的姓名、职务及命令记忆犹新。“孔雀上校、霍根少校、鲍尔上尉……急行军、向右转、冲锋、射击……”
让他们印象最深的是休·保罗·西格里[注: 概述 西格里(Emilio Gino Segre, 1905-1989)(右图)和张伯伦(Owen Chamberlain, 1920-)(下图)因发现反质子,共同分享了1959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姆少校。当时他30多岁,瘦瘦的,身高1.93米,被克伦人起了个“长脚老爹”的绰号。英军1943年被日军赶出缅甸时,西格里姆留在了缅甸东部,带人在丘陵地带打游击。
一年多后,日军发现克伦人在帮助西格里姆,便捉了300多个克伦人,残杀了其中一些,并放出话来:如果西格里姆投降,就释放剩下的克伦人。于是西格里姆放下武器,走进日军军营……
被缅族称为“英国人的狗腿子”
二战时在缅甸战役中担任英国和英联邦[注: 英联邦(Commonwealth of Nations),又称共和联邦,一些独立国家出于历史渊源和共同利益而志愿组成的联盟,英国君主是其名义上的元首。]军队司令的威廉·斯利姆爵士在回忆录《反败为胜》中写道:“在争夺关键的铁路枢纽和航空港东吁的战斗中,我下了一道命令,‘放手让克伦人去打。’结果他们像狼一样冲向日军阵地,取得了胜利。”
名叫盛诶的老兵指着后颈处一块红色的伤疤说:“当我弯下腰去拖他时,子弹打中了我这里。”在这次战斗中,他所在的部队被日军包围。见一名英军军官身负重伤,奄奄一息,盛诶上前救他,被日军打伤。当时只有十几岁的盛诶仍然挣扎着将那名军官拖到安全地带。
如今的盛诶已80多岁,走路必须拄拐杖,但仍能挺身站直,行标准的英军军礼。
作为缅甸最大的少数民族(占缅甸总人口近10%),历史上,克伦族遭受过缅族(占缅甸总人口近70%)的征讨,从而结下仇恨。1885年将缅甸纳入殖民统治后,出于民族平衡的考虑,英国人向克伦人提供良好的教育和工作机会,克伦人“投桃报李”,与缅族的矛盾与冲突加剧,被称为“英国人的狗腿子”。
“缅族人把我们看成英国人的朋友,仇视我们。”克伦民族联盟副主席苏大卫达噶保说。该联盟指挥着克伦族的反政府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