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齐奥赛斯库对首都的改造,也为历史“贡献”了一个新的名词,那就是“齐氏广岛”。这词是用他的名字和日本广岛的拉丁名Hiroshima的后半部分组合而成。以将布加勒斯特的大规模拆迁改造比作原子弹对广岛的摧毁。
1980年代,齐奥塞斯库与夫人埃列娜。(来源:资料图)
本文摘自:《时代周报》135期,作者:张子宇,原题:《强拆如何毁了罗马尼亚》
20世纪60年代的罗马尼亚首都布加勒斯特,与当时许多东欧国家的重要城市一样,是一座在建筑上充斥着19世纪巴洛克主义、20世纪初大都[注: 元大都,或称大都,突厥语称为“汗八里”(Khanbaliq,即“可汗之城”,帝都之意。)。自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四年(1267年)至元顺帝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为元朝京师。]会风格和后来苏联式样混合的都市。但是相比于在二战末期,布达佩斯[注: 布达佩斯(匈牙利语:Budapest,发音: bud?p??t)是匈牙利首都,也是该国主要的政治、商业、运输中心和最大的城市。]战役和柏林战役[注: 1945年4月16日—5月8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苏德战争中,苏军实施的最后一次战略性进攻战役。-bolinzhanyi]中被彻底摧毁的匈牙利和民主德国的首都,布加勒斯特的那些可以追溯自1862年独立之前的风格各异的建筑群被较好地保存下来。
干净、洁白、光彩夺目的城市
西方历史上著名的罗马帝国[注: 罗马帝国(前27年—476年),962年 ,德意志国王、萨克森王 朝的奥托一世在罗马由教皇约翰十二世加冕称帝(962~973在位),成为罗马的监护人和罗马天主教世界的最高统治者。]皇帝尼禄(Nero)的罪状之一就是他因为不喜欢罗马城,认为其不符合自己的审美而将其焚毁以图重建。对于罗马尼亚来说,1977年的大地震给了另一位“君主”以机会,重建他心目中的首都。
这场发源于东喀尔巴阡山[注: 喀尔巴阡山脉是欧洲中部山系的东段部分,绵延约1500公里,穿过捷克共和国、斯洛伐克、波兰、乌克兰和罗马尼亚。]的里氏7.2级大地震夺走1570条生命和致伤超过11000人,更使得布加勒斯特市中心大量的建筑物倒塌或成为危房。以此为契机,齐奥赛斯库开始了其雄心勃勃[注: 雄心勃勃 拼音: xióng xīn bó bó 简拼: xxbb 近义词: 雄心壮志、野心勃勃 反义词: 万念俱灰 用法: 主谓式;作谓语;含褒义 解释: 勃勃:旺盛的样子。]的对布加勒斯特乃至全罗马尼亚的改造计划。
不过,地震仅仅是一个偶然的事件。很多历史学家[注: 历史学家古希腊三大史学家是:希罗多德、修昔底德、色诺芬 以下是关于他们的详细介绍: 希罗多德他是古代伟大的历史学家,他被人们尊称为“历史之父”。]指出,1971年对朝鲜[注: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朝鲜语:??????????? 英语:Democratic People s Republic of Korea)简称“朝鲜”(DPRK / ??)是位于亚洲东部朝鲜半岛北部的]的访问,才是齐奥赛斯库改造布加勒斯特想法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或者说,这次访问对他的整个人生都是一个重要转折。那是令齐奥赛斯库夫妇无法忘却的访问,平壤如同一个宏伟而又规整的兵营一般,充斥着对领袖金日成的崇拜和传诵。盛大的游行和阅兵、穿着鲜艳衣服的可爱少先队员,无数佩戴着金日成像章的狂热群众,一切秩序井然,整齐划一。这使得齐奥赛斯库对布加勒斯特那些庞杂的具有不同时代背景和风格建筑的混搭风格感到厌恶—脏乱的街头,党政机关的大楼挨着东正教的教堂,旧王朝的纪念碑对着蹩脚的微缩版纽约式大厦,那些年迈而肥胖的乡下妇女,她们衣衫褴褛,穿着后跟已经磨破的靴子,毫无生气地清扫首都街道的积雪。
夫人埃列娜(Elena)也起到了怂恿的作用,她让齐奥赛斯库感受到,布加勒斯特和罗马尼亚都配不上他,他“太伟大了”。齐奥赛斯库决意要改造他的国家和首都。要建立一座干净、洁白、光彩夺目的城市,一个与伟大的他自己相称的伟大首都。建立起宽广的主干道,把党政机关主要干部的9000栋住宅集中到同一地区,摧毁古老的布加勒斯特,将其纳入到“标准化”体系,一如在其他方面对罗马尼亚的民族、精神和文化的统一性改造一样。
在西方有一个著名词语叫做“汪达尔主义”(vandalism),其源于古代汪达尔人[注: 基本资料 汪达尔人汪达尔人是古代一个来自日尔曼东部的民族,曾在罗马帝国的末期入侵过罗马,并以迦太基为中心,在北非建立一系列的领地。]在攻陷罗马以后对其进行的摧毁,这一词后来就等意于洗劫,破坏等。而齐奥赛斯库对首都的改造,也为历史“贡献”了一个新的名词,那就是“齐氏广岛”。这词是用他的名字和日本广岛的拉丁名Hiroshima的后半部分组合而成。以将布加勒斯特的大规模拆迁改造比作原子弹对广岛的摧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