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编者按:近年来,国际共运和联共(布)早期的历史档案陆续解密,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先后编选出版了相关的文献档案。面对以往不为人知的大量史料,一批国际共运史专家和科研人员对苏联早期的有关史实作了新的梳理,对苏联历史的某些传统观点和结论作了新的探索和思考,提出了一些新的看法。下文更多地侧重于史料的披露、整理,至于从中可以引申出什么样的结论,就需要进一步的讨论研究了。
核心提示:那时士兵都想赶紧回家参与分土地,布尔什维克[注: 布尔什维克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并把它同俄国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革命派。从此,布尔什维克成为独立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如此反战,所以在士兵中迅速走红,人气急升。他们在前线组织与“敌人”联欢,鼓励开小差,鼓励士兵“民主”枪毙军官。很多士兵并没有参加布尔什维克,但是都自称布尔什维克。这种情况下,部队丢弃前线,大量士兵跑回国内,结果法不责众。

本文摘自《同舟共进》杂志2008年第8期 作者:金雁 原题为:十月革命[注: 十月革命,也称为布尔什维克革命。因发生在俄历10月而得名。1917年4月16日,列宁回国参加俄国十月革命。 被宣传为俄国在列宁、]二三事
十月革命过去了90年,现在俄罗斯最常讲的一句话就是:“我们(用)100年画了一个圆,从圆点出发又走向了圆点。”现在苏联大量的档案公布,使我们看到了更加复杂的俄国历史。人们常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注: 卡尔·海因里希·马克思(德语:Karl Heinrich Marx,1818年5月5日-1883年3月14日),早期在中国被译为麦喀士,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列宁主义”,但现在看,马克思主义和列宁主义之间有太大的差别,而这个差别和十月革命有很大关系。
仅在1957年到1958年,苏联为纪念十月革命40周年,就出版了7000部左右的著述,但连苏联研究十月革命的大专家明茨院士都说,这么多部著作中,很多都是重复的套话,到现在还没有一部像样的总结性的著作。
关于十月革命的发生
为什么会发生十月革命?大家耳熟能详的解释,就是俄国是那个时代资本主义链条的最薄弱环节,这场革命是打倒腐朽的垄断资本主义必然要发生的革命。其实俄国当时是欧洲最落后的国家,刚刚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与其说俄国是受资本主义之苦,不如说是受资本主义不发达之苦。
马克思认为,革命的前提是整个生产关系无法容纳生产力的时候,就要被新的社会形态取代。列宁把这个前提颠倒过来,说马克思说的是世界发展的一般规律,我们先用革命手段取得政权,然后再发展经济。他是逆向操作。
当时俄国的整个工业状况与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有很大差别,后来列宁也承认这一点。十月革命结束后,他说“我们当时没有走向社会主义的入口”——没有走向社会主义的入口,为什么又要走向社会主义呢?列宁常引用拿破仑的一句话作为解释,“先投入战斗,然后再看分晓”。
实际上,十月革命中最积极的是厌战的士兵,而不是工人。正因为俄国没有“工人革命”的基础,才寄望于世界革命,认为只要俄国这块多米诺骨牌先倒,整个世界革命的方阵就会跟上,欧洲就会起来。“世界革命”是当时响彻俄罗斯的口号。布哈林[注: 尼古拉·伊万诺维奇·布哈林(НиколайИвановичБухарин,1888年10月9日—1938年3月14日),苏联政治理论家、革命家、思想家、经济学家。]当时提出了“红色干涉”口号;除了干涉欧洲,托洛茨基[注: 1879年,列夫?托洛茨基出生于乌克兰的一个富农家庭,1896年开始参加工人运动,在革命过程中多次被捕入狱又多次侥幸脱逃。]甚至曾设想过出兵印度的方案(这些档案材料保存了下来),以至1919年成立共产国际[注: 共产国际即第三国际。列宁领导创建的世界各国共产党和共产主义团体的国际联合组织。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第二国际破产,十月革命的胜利,促进了各国共产党的建立,客观形势要求建立新的国际组织。]时,有这样的宣言:“如果我们没有建立全世界的苏维埃[注: 苏维埃(俄文:сове?т 的译音),意即“代表会议”或“会议”。因为俄国1905年革命时出现过一种由罢工工人作为罢工委员会组织起来的代表会议,简称“苏维埃”。]联邦,我们无产阶级就不会刀枪入鞘。”以后经过“修正主义”及根据现实的调整,逐渐取消了这些口号。
俄国历史上的沙皇是专制暴君[注: 不讲法制治国,不讲道义,残暴专政,滥杀无辜,是指专横跋扈的国家统治者。专制无道的君主,残酷地或野蛮地行使专制权力的统治者。]吗?
回到俄国。既然它当时不具备“走向社会主义”的条件,怎么可能发生1917的事情呢?其实,一个重要原因是俄国的改革。
俄国的历史就像改革与革命的连环套。1917年的革命是1907年斯托雷平的改革带来的,而斯托雷平改革又是1905年革命的结果(1905年爆发的“流血星期日[注: 血腥星期日[英国]-也叫“血色星期日”或“流血星期日”,1972年1月30日,一些天主教民众未获授权,在在北爱尔兰德里/伦敦德里市Bogside地区上街游行,]”,成为革命导火索)。1905年革命的最大影响,就是沙皇的形象坍塌了——我们一直认为沙皇是专制的暴君,其实沙皇一直以来扮演的是慈父角色。俄国历史上的农民起义从来没有反沙皇的,总是叫“沙皇父亲”。1905年,这个“父亲”的形象被打破了。一直到现在,俄罗斯对“沙皇”这个词都充满了褒义,甚至普京的父亲都说,“我的儿子就是沙皇再世”。这与中国的文化传统有很大差异。
1905年革命促使[注: 促使 拼音: 解释: 1.为达到某一目的而推动对方使之行动。-cushi]沙皇变革。俄历10月17日,沙皇颁布《十月宣言》,同意建立国家杜马,同意立法,同意多党存在,允诺给予言论、出版和集会的自由。宣言之后,100多个政党出现在俄国政坛上,这意味着俄国已从原来的沙皇专制向君主立宪[注: 或称“虚君共和”,是一种国家的体制。君主立宪是在保留君主制的前提下,通过立宪,树立人民主权,限制君主权力,实现事实上的共和政体。]过渡。此后直到1917年,一共存在四届国家杜马,杜马中各个党派议员是竞选产生的(只是那时的选举并不公平)。
1906年杜马的产生是历史上的大事。沙皇也像慈禧[注: 孝钦显皇后(1835年11月29日-1908年11月15日),叶赫那拉氏,名杏贞,满洲镶蓝旗人,后抬入镶黄旗。生于道光十五年十月初十日。]搞新政一样,镇压了戊戌变法[注: 戊戌变法又名百日维新,是清朝光绪二十四年间(1898年6月11日—9月21日)的一项政治改革运动。这次变法主张由光绪皇帝亲自领导,进行政治体制的变革,希望中国走上君主立宪的现代化道路。],但做了戊戌变法要做的事——这样的做法打开了沙皇专制的一个缺口。如果没有1906年国家杜马的出现,就不会有1917年的革命。杜马给反对派提供了一个演练场,提供了体制内和国家进行博弈的空间。如托克维尔所说,其实革命不是在最糟糕的时候发生的,而往往是在一个制度开始自我修正时——就是铁幕打开时——这往往是最脆弱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