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任何改革均迫于压力,不然则没有改革之动力与必要。其中的原因与宋代之前的中国历史延续性有很大关系。汉唐之所以“盛”“盛”在地方行政与地方军事供给制度的完善。而唐终亡于藩镇,宋自身也源于五代十国的军阀战乱中诞生。为了吸取前朝教训,宋朝不可能润许地方势力与武将势力的重新抬头,从而宋代极力遏制地方武装势力,将军队通通纳入禁军体制,“中央军”由国家财政供养,导致国家财政支出规模空前,用现在的话说,也就是成本极高。所以宋代的募兵制度与国家经济的矛盾始终存在。在另一方面,宋代极力遏制武将与地方势力,也就使得文人当人不让的成为了宋代政治生活上的主流。
宋代的最高统治者不期望地方社会有能力进行任何改变,也不希望地方军队的强大,不然则意味着中央统治根基的动摇,重蹈唐代覆辙。但,有宋一代,北方游牧民族日益强大,对中原王朝的战争压力日益加深。宋代的改革迫于军队与国家财政局限,不能抵御外族入侵。但在地方行政上,宋代社会的平铺导致了下级社会无能力进行“改革”,从而宋代也无能力依靠全国资源抗御外族入侵。社会的平铺也导致了改革不能从上至下的展开,地方社会也无力进行改革。例如,荆公废差役的原因,也是因为地方巨贾因差役相继破产。巨贾之后,便是富农,中农,相继破产。可以查查宋代地方史,几乎地方上没有一个有钱人。这便是五代十国留下来的弊病,诚如钱穆所云:“此乃中国历史上社会第一大害”!可惜的是,司马温公,到之后的菜京。。又将差役法重新实施。所以宋代的“积弱”正是由于中国历史的延续性起到了很重要的因素。引述到邓公那句,先让一部分人富裕起来,真可谓意义深远。。。
另一方面,宋朝回归了“正统”,回到了中国历史的发展主流。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五代十国期间,中国历史发展的脉络被打断,武将争霸,政权短暂更替成为了当日中国社会的主要现象,国家分裂,战乱不断。国家要统一,就要消灭地方军阀势力,回归文人治国的历史脉络。其次,文人治国也不是宋代首先发明的,其根源也不在宋朝,还在于中国历史的延续性。早在战国末年,文人虽然不是政治主流,但“百家争鸣”,儒教之创立,则与游士文人有很大关系,自此中国历史上的士族群体逐渐掌握历史发展脉络,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之隋唐开科举之后,文化纳入了国家行政选拔制度被之中。使得中国古代社会中,人人都想通过:读书--考试--做官--进入体制。所以,宋代的“积弱”也正是由于它的历史回归性。
再次,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在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保存下来,也在于士族文人社会与官僚政治群体相互结合的原因。中国古代历代王朝更替,变的只不过是中国最高统治的群体,而社会制度都被完整的保存了下来。自宋以后元,清,两代“异族”先后两次统治过中国,但中华文明始终没有间断。所以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些改革也是为了弥补制度的不足与当日时代的需要,而不需,也没有必要进行重建。如果说宋代的“改革”需要彻底重建,那么它推倒的不仅仅是一个政权制度,而是整个中国历史的延续性,谈改革,如果不能把握好,历史延续性与现实的逻辑关系,那么其理论也无根据可言。 [ 此贴被小白象在2005-07-31 21:57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