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起,是郿地人。他善于用兵,奉事秦昭王。昭王十三年(前294),白起封为左庶长,带兵攻打韩国的新城。这一年,穰侯担任秦国的丞相。他举用任鄙做了汉中郡守。第二年,白起又封为左更,进攻韩、魏两国联军,在伊阙交战,斩敌二十四万人,又俘虏了他们的将领公孙喜,拿下五座城邑。白起升为国尉。他率兵渡过黄河夺取了韩国安邑以东直到干河的大片土地。第三年,白起再封为大良造。战败魏国军队,夺取了大小城邑六十一座。第四年白起与客卿错进攻垣城,随即拿了下来。此后的第五年上,白起攻打赵国,夺下了光狼城。这以后的第七年,白起攻打楚国,占领了鄢、邓等五座城邑。第二年,再次进攻楚国,占领了楚国都城郢,烧毁了楚国先王的墓地,一直向东到达竟陵。楚王逃离郢都,向东奔逃迁都到陈。秦国便把郢地设为南郡。白起被封为武安君,他趁势攻取楚地,平定了巫、黔中两郡。昭王三十四年(前273),白起进攻魏,拔取华阳,使芒卯败逃,并且俘获了赵、魏将领,斩敌十三万人。当时,白起与赵国将领贾偃交战,把赵国两万士兵沉到黄河里。昭王四十三年(前264),白起进攻韩国的陉城,夺取了五个城邑,斩敌五万人。四十四年(前263),白起攻打韩国的南阳太行道,把这条通道堵死。
昭王四十五年(前262),白起发兵进击韩国的野王城,野王投降,使韩国的上党郡同韩国的联系被切断。上党郡守冯亭便同百姓们谋划说:“通往都城郑的道路被切断,韩国肯定不能管我们了。秦国军队一天天逼进,韩国不能救应,不如把上党归附赵国。赵国如果接受我们,秦国恼怒,必定攻打赵国。赵国遭到武力攻击,必定亲近韩国。韩、赵两国联合起来,就可以抵挡秦国。”于是便派人通报赵国。赵孝成王跟平阳君和平原君一起研究这件事,平阳君说:“不如不接受。接受它,带来的殃祸要比得到的好处大得多。”平原君表示异议说:“平白得到一郡,接受它有利。”结果赵王接受了上党,就封冯亭为华阳君。
昭王四十六六年(前261),秦国攻占了韩国的缑氏和蔺邑。
昭王四十七年(前260),秦国派左庶长王龁攻韩国,夺取了上党。上党的百姓纷纷往赵国逃。赵国在长平屯兵,据以接应上党的百姓。四月,王龁借此进攻赵国。赵国派廉颇去统率军队。秦赵两军士兵时有交手,赵军士兵侵害了秦军侦察兵,秦军侦察兵又斩了赵军名叫茄的副将,战事逐步扩大。六月,秦军攻破赵军阵地,夺下两个城堡,俘虏了四个尉官。七月,赵军高筑围墙,坚壁不出。秦军实施攻坚,俘虏了两个尉官,攻破赵军阵地,夺下西边的营垒。廉颇固守营垒,采取防御态势与秦军对峙,秦军屡次挑战,赵兵坚守不出。赵王多次指责廉颇不与秦军交战。秦国丞相应侯又派人到赵国花费千金之多施行反间计,大肆宣扬说:“秦国最伤脑筋的,只是怕马服君的儿子赵括担任将领而已,廉颇容易对付,他就要投降了。”赵王早已恼怒廉颇军队伤亡很多,屡次战败,却又反而坚守营垒不敢出战,再加上听到许多反间谣言,信以为真,于是就派赵括取代廉颇率兵攻击秦军,秦国得知马服君的儿子充任将领,就暗地里派武安君白起担任上将军,让王龁担任尉官副将,并命令军队中有敢于泄露白起出任最高指挥官的,格杀勿论。赵括一到任上,就发兵进击秦军。秦军假装战败而逃,同时布置了两支突袭部队逼进赵军。赵军乘胜追击,直追到秦军营垒。但是秦军营垒十分坚固,不能攻入,而秦军的一支突袭部队两万五千人已经切断了赵军的后路,另一支五千骑兵的快速部队楔入赵军的营垒之间,断绝了它们的联系,把赵军分割成两个孤立的部分,运粮通道也被堵住。这时秦军派出轻装精兵实施攻击,赵军交战失利,就构筑壁垒,顽强固守,等待援兵的到来。秦王得知赵国运粮通道已被截断, 他亲自到河内,封给百姓爵位各一级,征调十五岁以上的青壮年全部集中到长平战场,拦截赵国的救兵,断绝他们的粮食。
到了九月,赵国士兵断绝口粮已经四十六天,军内士兵们暗中残杀以人肉充饥。困厄已极的赵军扑向秦军营垒,发动攻击,打算突围而逃。他们编成四队,轮番进攻了四、五次,仍不能冲出去。他们的将领赵括派出精锐士兵并亲自披挂上阵率领这些部下与秦军搏杀,结果秦军射死了赵括。赵括的部队大败,士兵四十万人向武安君投降。武安君谋划着说:“前时秦军拿下上党,上党的百姓不甘心作秦国的臣民而归附赵国。赵国士兵变化无常,不全部杀掉他们,恐怕要出乱子。”于是用欺骗伎俩把赵国降兵全部活埋了。只留下年纪尚小的士兵二百四十人放回赵国。此战前后斩首擒杀赵兵四十五万人,赵国上下一片震惊。
2 这个人奠定了秦一统天下的基础,也是秦国最为善战的将领——白起
昭王四十八年(前259)十月,秦军再次平定上党郡。以后,秦军兵分两路:王龁攻下皮牢,司马梗平定太原。韩、赵两国十分害怕,就派苏代到秦国,献上丰厚的礼物劝说丞相应侯说:“武安君擒杀赵括了吗?”应侯回答说:“是。”苏代又问:“就要围攻邯郸吗?”应侯回答说:“是的。”于是苏代说:“赵国灭亡,秦王就要君临天下了,武安君当封为三公。武安君为秦国攻占夺取的城邑有七十多座,南边平定了楚国的鄢、郢及汉中地区,北边俘获了赵括的四十万大军,即使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周公、召公和吕望的功劳也超不过这些了。如果赵国灭亡,秦王君临天下,那么武安君位居三公是定而无疑的,您能屈居他的下位吗?即使不甘心屈居下位,可已成事实也就不得不屈从了。秦军曾进攻韩国,围击刑丘,困死上党,上党的百姓都转而归附赵国,天下百姓不甘作秦国臣民的日子已经很久了。如果把赵国灭掉,它的北边土地将落入燕国,东边土地将并入齐国,南边土地将归入韩国、魏国,那么您所得到的百姓就没有多少了。所以不如趁着韩国、赵国惊恐之机让它们割让土地,不要再让武安君建立功劳了。”听了苏代这番话应侯便向秦王进言道:“秦国士兵太劳累了,请您应允韩国、赵国割地讲和,暂且让士兵们休整一下。”秦王听从了应侯的意见,割取了韩国的垣雍和赵国的六座城邑便讲和了。正月,双方停止交战。武安君得知停战消息,自有想法,从此与应侯互有恶感。
这一年九月,秦国曾再次派出部队,命令五大夫王陵攻打赵国邯郸。当时武安君有病,不能出征。昭王四十九年(前258)正月,王陵进攻邯郸,但战果很少,进展不大,秦国便增派部队帮助王陵继续进攻。结果王陵部队损失了五个军营。武安君病好了,秦王打算派武安君代替王陵统率部队。武安君进言道:“邯郸委实不易攻下。而且诸侯国的救兵天天都有到达的,他们对秦国的怨恨已积存很久了。现在秦国虽然消灭了长平的赵军,可是秦军死亡的士兵也超过了一半,国内兵力空虚。远行千里越过河山去争夺别人的国都,赵军在城里应战,诸侯军在城外攻击,里应外合,内外夹击,战败秦军是必定无疑的。这个仗不能打。”秦王亲自下令,武安君不肯赴任;于是就派应侯去请他,但武安君始终推辞不肯赴任,从此称病不起。
秦王只好改派王龁代替王陵统率部队,八、九月围攻邯郸,没能攻下来。楚国派春申君同魏公子信陵君率领数十万士兵攻击秦军,秦军损失、伤亡很多。武安君有了话说:“秦国不听我的意见,现在怎么样了!”秦王听到后,怒火中烧,强令武安君赴任,武安君就称病情严重。应侯又请他,仍是辞不赴任。于是就免去武安君的官爵降为士兵,让他离开咸阳迁到阴密。但武安君有病,未能成行。过了三个月,诸侯联军攻击秦军更加紧迫,秦军屡次退却,报告失利情况的使者天天都有来的。秦王就派人驱逐白起,不能让他留在咸阳城里。武安君已经上路,走出咸阳西门十里路,到了杜邮。秦昭王与应侯以及群僚议论说:“令白起迁出咸阳,他流露的样子还不满意,不服气,有怨言。”秦王就派遣使者赐给他一把剑,令他-。武安君拿着剑就要抹脖子时,仰天长叹道:“我对上天有什么罪过竟落得这个结果?”过了好一会儿,说:“我本来就该死。长平之战,赵国士兵投降的有几十万人,我用欺诈之术把他们全都活埋了,这足够死罪了。“随即-。武安君死在秦昭王五十年(前257)十一月。武安君死而无罪,秦国人都同情他,所以无论城乡都祭祀他。
公元前475年,中国进入到战国时代,在那个弱肉强食的年代,逐渐崛起的秦国产生了一位卓越的军事统帅,他就是白起。白起是秦国历史上战功最为显赫的大将。征战沙场三十余载,攻城不计其数,歼敌上百万,成为当时六国无人敢迎战的军事将领,为秦国的统一大业立下了不世之功。他的战绩创造了中国兵法的最高典范。
主持人:你好,观众朋友!白起是战国时期秦国著名的大将,但是由于他的杀戮无度,所以后人往往把他称作是-魔王,甚至有的史学家认为,白起根本就不配称作是一个名将。但是我们都知道,实际上白起在世界军事史上,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那么白起到底是一位什么样的将领?我们今天特别请到了一位嘉宾,他就是纪录片《复活的军团》的导演,金铁木先生。他曾经对秦史有过比较深入的了解,金先生你好!上来以后我先想听你的第一个评价,你认为白起到底是一位什么样的将领?
金:我觉得我们来谈一位将领,既然他是一个将领,我觉得我们这次聊天,我更愿意纯粹从一个军事角度去看这个人。我几乎翻遍了所有关于白起的,我能够得到的这些军事资料,然后我事实上就得出一个,我自己认为一个很理智的结论,就是他是中国上整个古代战争史上,少有的将领。
主持人:少有的将领。
金:对,甚至可以认为他在战国那个年代,应该是战国那个年代,最为杰出的军事将领。
主持人:等于是说,战国第一名将应该是白起的。
金:战国那个年代距现在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时间上是比较久远的。在那个久远的年代,他的资料都是比较的缺乏。关于白起,事实上在公元前294年以前,他的整个是一片空白,就是说历史资料它没有记载。公元前294年,在《史书》上,白起他是第一次出现,作为秦的一名将领,去攻打韩国的新城,就是新城之战是白起的第一场战争,事实上当时他的这个爵位,因为我们都知道秦实行的是军功爵制,当时白起的这个爵位是左庶长。左庶长事实上在秦国的当时那种军事体制里面,他应该是属于一个中等以上的这样一个爵位,事实上他的爵位已经不低了。
主持人:中高等,您能不能拿现在的这个官衔,给我们做一个比方?
金:我觉得他应该至少,是在旅长、师长以上,因为新城之战他有功,所以他就升成了左更,左更是更高一级的爵位,实际上已经是军队的高级将领了。
短篇:
公元前293年,秦国为了统一天下,打开东进的大门,攻占了韩国的新城,韩国为了夺回新城,联合了实力非常强盛的魏国与白起所率领的秦军在伊阙展开了一场殊死的战斗。这就是使白起一夜成名的伊阙之战。
金:战争的过程事实上是很有意思的,因为我们现在只知道的就是说,韩魏应该是有24万军队。韩国人加魏国人整个的武装力量,加起来有24万人,但是呢,白起究竟带了多少秦国战士,我们不知道。
主持人:没有记载?
金:对,它没有记载。但是那个记载上面讲,秦国军队的数量远远少于24万人。
主持人:以弱击强的一场战斗。
金:对,战争从一开始,很明显就是一个以少来打多的,这样一种战争,这样一种态势。
主持人:而且那时候 ,那边从军事装备来说,那边还是非常强壮,而且非常善战的职业化部队。
金:事实上在史书也有特别特别形象的描述,就是关于这种魏国的战士,他是一种重装的战士,这事实上在中国的历史上,这种形象特别少见,从头到脚全都包裹在盔甲里面,然后在史书上面有特别形象的描述,就是说魏国这样战士,他身负百斤之力依然可以箭步如飞,那说明他这个战斗力特别强盛,他的战斗力特别强悍。
主持人:那么在实力对比上,那边人数还有士兵的质量,我们现在都可以说强于白起,那么这场仗白起是怎么取胜的?
金:韩国人急于报复。
主持人:哀兵。
金:对,哀兵。他想夺回自己的丢失土地,就是新城。所以韩国人的战斗力是特别旺盛的,战斗意志是特别旺盛的。而魏国人是来帮助的,他希望的是什么呢?我是来给你帮助的,你先上,因为先上的这一方是最吃亏的。我们今天来讲,用通俗的话来讲,是最吃亏的。他吃亏在哪儿?首先你要损伤你的战斗实力,你先上,魏国人就希望韩国人先上,而韩国人呢,因为韩国他是一个小国,他的实力相对要弱一些,你魏国人对不对,我请你来,你又比我比强大,所以我希望你先上,所以双方之间互相开始推诿。白起他实际上就强烈地认识到这一点,然后白起就把进攻的重点,放在魏国人的身上,因为他首先不想去碰韩国人,韩国人的战斗意志是比较强悍的,就是他的士气比较强。
主持人:士气比较高涨。
金:因为他是“哀兵”吗,魏国人又比较迟疑,所以白起就是声东击西。他派了一小支部队,就是数量特别少的一支部队,等于就是说这种叫做,侧翼部队什么的,然后牵制韩国部队,等于是移兵,牵制了韩国军队,然后他把主要的(兵力),就是集中优势兵力来对付魏国的部队。事实上就是说一仗下去以后,整个魏国军队就被打败了,魏国军队因为他这个战斗意志比较松懈,事实上他是为韩国而战的,魏国人本来就不想战斗,所以说战斗意志,是一个特别关键的问题。
主持人:也就是说他们的心气本身也不是很高,所以攻过来之后,比如秦国人攻过来之后,他们可能容易动摇,一下子就松懈了。这个很奇怪,他实际上是用了一种,你刚才说他用了一种比较简单的声东击西的战法,实际上我觉得他这是一种逆向思维的战法,对吧? 一般来说,我们讲究战术叫做避强击弱,避实击虚,那么这时候我们很明显,从战斗实力来看,韩国的部队要弱于魏国的部队,他实际上是一种反向去打攻击强的部队,就是因为看准了他心里的作用。
金:白起他最大特点是什么?就是善于审时度势,他容易看到战争里边,最关键的那个点是什么,就是这场战争,最核心的一点是在哪儿,就是这样。
短篇:
伊阙之战给了白起展现他军事才能的机会,由于白起客观的分析了当时敌我双方的形势,并且针对韩魏联军的弱点,采取避实就需,集中兵力,各个击破的办法,全歼韩魏联军24万。彻底扫平了秦军东进的道路。
主持人:比如我们现在来说,一场战役我们歼敌多少多少,是包括击死、击伤、俘虏的数字,那么它这个24万历史上有没有记载。他全给杀了吗?
金:参照当时那个年代的战争情况来看,应该说他们是绝大多数都是被杀死,因为我们都知道秦国实行的是军功爵制,它跟(秦国)这种制度有关,就是你能升多大的官,怎么升官,升多少级的官,是直接跟你能够得到多少敌人的首级有关。当时那个年代就是这样。
主持人:所以我们一直在说,就是这个白起的军功很盛,同时他也是非常残忍的一位将领,对吧?他是杀了很多人,而且基本手下不留活口这种感觉。
金:这个很有意思,在当时那个战争年代下,白起他信奉一条理论,就是他打的是歼灭战,他消灭的是敌人的有生力量,他奉行的这一条,是最有效率的一条原则。因为我们千万不要忘了,在当时那个年代,每年的都要爆发战争,所有的霸主,就是说所有诸侯国的国君,大家都要争夺这个霸主,去统一中国,如果说他在一场战争当中,你俘虏了一些人,你俘虏了大量的士兵,好 战争到此结束,而你把他们放了以后,他回到他的国家以后,他仍然是战士,战争永远都会进行,战争会一场接着一场地打下去。
主持人:但是他的的确确采用一个,斩尽杀绝的一个办法,那么后人对他的评价可以说毁誉参半。
短篇:
白起用兵非常灵活。素以精通韬略著称。伊阙之战之后,在攻打楚国时的鄢郢之战中采用掏心战术,仅用万余人便攻克楚国的都城。而在攻打赵国时的长平之战中则先佯装败退,然后断敌粮道,分割后围歼。开创了我国历史上最早、规模最大的包围歼灭战。但也由于其一生杀戮无度,被后来的儒家史学长期排斥在名将之外。
金:从我们现在能够得到的史料来看,他的戎马一生是35年,我们能够得到的他的这种生平是37年,因为最后的两年他是呆在家里,事实上他整个在战场上是35年,他几乎没有一年不在战场上,这是很少见的。然后有一堆统计数字,这个统计数字是很多人做的,有人做的统计是97万多,有人做的统计是160万。
主持人:什么意思?
金:这个统计就是说,是他杀敌的统计,他歼灭敌人的首级。
主持人:杀死敌人160多万人?97万人?
金:不管是哪一个统计数字,事实上这个统计数字都是从当时,主要是两本书,一本是《战国策》,一本是《史记》得出来的。但是我们很明显能够看出来,他的这个杀敌数目,很肯定的超过了100万人,因为他有的小规模的战争,他就不作记载了,事实上整个加起来,他的杀敌数目肯定超过了100多万人,这个统计数字,不仅仅在中国古代战争史上,在世界古代战争史上也是极其罕见。我不知道还有没有别的是这样的,杀死敌人的数量达到了100多万人,就我智商来讲,就我阅读的,关于这个军事将领的这些统计来讲,我是从来没有见过的。就是他是歼敌,他不是说是俘虏。
主持人:所以对于白起有很多种称法,有人称他为恶魔、战争恶魔,或者战场恶魔,有人称他为战神。
金:他是为战争而生的一个人,战争就是他的一生,战争就是他的生命,这就是白起。你在世界历史上,很少能够发现这样一个人,他左右了整个战国的这种格局。我们讲秦之所以能够统一中国,他的这个统一基础,就是白起一手奠定的,主要是白起。因为我们来讲,战国的几个霸主,第一个霸主魏国,然后是楚国,还有后来的这个赵国,这几个军事实力,有一定军事实力,在军事上有这种力量能够跟秦对抗的,全都是因为白起,全都是在白起指挥的军队下覆灭的,全都是因为白起,当时《史书》上有这种确切的记载,所有的国家都不敢与秦战,后面加了一个注释,就是因为秦人有白起,一个将领到了这样的一种地步,在这种战争史上是很少见的。
主持人:就等于是当时威震全国。
中国古代名将—白起(下)
导视:史记中记载,公元前260年,秦国与赵国在长平决战。战争持续了整整两年。最后以秦国的胜利而结终。长平之战既是中国从分裂走向统一改写历史的关键战役,也是世界军事史上最残酷、最壮烈的重大战役,更是中国历史上最早最彻底的围歼战。其规模之大、战果之辉煌,在世界战争史上也是罕见的。然而胜利的结局却给主宰这场战役的白起埋下了深深的祸根。
主持人:你好观众朋友,我们上集谈到了,白起可以说是战国时期,战功最为显赫的军事天才,同时他也是备受当时秦国的统治者,秦昭襄王的信任和宠幸,那么这就给白起之死,留下了无数的谜团,有人甚至这样评价说,白起是一个-者,同时他也是一个被杀者,那么当时到底发生了什么,今天我们的嘉宾还是金铁木先生,金先生你好,提到白起之死,我们就不得不提那次,震惊全国的长平之战。
金铁木:长平之战已经被载入了战争史册,只要是写战争史,肯定必提长平之战。
主持人:我们现在一般评价长平之战,是说奠定了秦统一天下的一个基础,从这场战争开始。
金铁木:长平之战是发生在公元前260年左右,它是这样一场战争,在公元前260年的时候,整个战国七雄里边,只剩下赵国的军事力量是最强悍的,他可以跟秦国可以抗衡,长平之战以后,六国就无法与秦人抗衡了,就是这样。
短篇:据史书记载,公元前260年,秦国为了统一天下与当时六国实力仅存的赵国在长平展开了殊死大战,战争的规模异常庞大,为了使赵军轻敌,秦昭襄王先任王龁为将,白起作为秘密武器在战争的中途才被秘密派往战场。
金铁木:当战争到了关键阶段的时候,秦昭襄王换上了白起为统帅,这是战神啊,并且下了一道密旨,国人敢言武安君(白起)为统帅者死,谁都不敢说出去,谁都不能说出去白起就是统帅,从这个侧面也可以看出,长平之战的这种重要性,这场战争结局的重要性,就是这样的,事实上就是说,长平之战它是一场两国的生死大战,因为当时的战争规模,在古代战争史上是很罕见的,在战国年代,它是一场规模最大的一场战争,就是秦赵双方几乎都调集了,两国所有的兵力,从史书上来看,从现在来看,两国的整个兵力加起来,应该有100万左右,在当时那个年代,两千多年前,这是相当相当可怕的一个统计数字,100多万。
主持人:所以这场战争对双方来说谁都输不起,包括那时候的强秦他也输不起。
金铁木:实际上这就是战国晚期的时候,决定是由谁来统一中国的一场战争。
主持人:而在这场战争当中,白起再一次扮演了男主角、男一号。
短篇:刚刚接过兵权的白起经过周密的思考和讨论,一个大胆的计划诞生了,与赵军作战的部队依照白起的命令佯装败退,赵军果然中计,主力部队离开大本营进入了秦军的口袋阵,趁着皑皑的暮色白起再兵分两路,一路去断赵军的粮草,一路直扑赵军的大本营。依靠自己杰出的军事才能,白起指挥秦军给了赵国以毁灭性的打击,全歼赵军45万,长平之战以秦军的胜利而告终。
金铁木:赵国45万人死于长平,作为一个军事统帅家,白起事实上他就看到了,现在是彻底消灭赵国的最好机会,为什么 赵国的脊梁的已经断了,45万赵国的士兵等于是,几乎赵国所有的军事力量,已经在长平之战里边,全都化为灰烬了,现在是消灭赵国最好的时机,只要一鼓作气,迅速就可以拿下赵国,所以白起当时就迅速地建议,就给秦昭王去建议。
主持人:从当时的情况来分析的话,他当时灭赵国是非常容易,唾手可得的。
金铁木:唾手可得,就是这个战机,白起认为他一定要抓住,赵国就会因为我白起,而从版图上消失,从此赵国的土地就会并入秦国的版图,白起认为这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主持人:但是秦昭襄王并没有同意。
金铁木:秦昭襄王没有同意,这里边和一个人有关,这个人就是当时秦的相国,叫范遂,长平之战以后,范遂就感觉到白起的功劳,就是他的军功,在长平之战结束以后,已经是达到了顶峰,而且明显的影响力要远远地大于他,影响力要远远地超过他,假设白起乘胜把赵国灭了的话,我范遂在白起面前就无法抗衡了,我就抬不起头来,为什么呢 他的功劳太大了,赵国这样一个秦人的强敌,如果被白起从地图上抹掉的话,那白起在秦国,那地位就无人能比,所以范遂他就说,不能让白起灭掉赵国,我一定要阻挡,所以范睢就找了很多理由,告诉秦昭襄王,赵国现在不能灭,他找的理由是什么呢 ,从《史书》上来看,(范睢说)现在还不是灭赵国的时机,为什么呢?因为经过长平之战以后,秦国等于调动了,国家所有的国力来打长平之战,等于是国库空虚,民生呢,就是说老百姓都比较饥饿,因为所有的粮食,所有的储备,国家所有的这种经济储备,全都花在这场战争上,国家的实力现在不足以再接着战争,战争应该停止,赵国我们迟早是要灭掉的,但是不是现在。
主持人:就像两个拳击手似的,虽然把对手击倒了,但自己也是浑身浴血。
金铁木:最后秦昭襄王就是决定,赵国我们不打了,战争应该停止,应该暂停,应该休战了。
主持人:我还有这种怀疑,我估计不止范遂有那种心,估计秦昭王本人也有那种心,功高慑主呀,这个很有可能,还有一种可能性存在,他打胜了这场仗,但是他没有占领赵国,那么从白起这个控制的来说,他除了军队之外,他没有控制实体,但他一旦控制了赵国,他就会有可能拥兵自重,就有了拥兵自重的可能。
金铁木:应该说有这种可能性,但是事实上最后历史的真相就是,白起最后他是不得不撤兵,他最后的这种愿望,被秦昭襄王彻底否定了,我们现在可以想象,当白起在赵国的土地上,接到秦昭襄王的诏书的时候,休战,搬兵撤回,白起该有多么痛苦,作为一个将领,我现在想,白起肯定特别特别地痛苦,他当时肯定是相当相当的伤心,肯定是伤心到了骨子里。
短篇:长平之战过后,白起便称病赋闲,两年后当秦国再一次攻打赵国的时候,战局的进程却出乎秦昭襄王的意料,由于赵国军民的殊死抵抗以及其他诸侯国家的增兵支援,秦军遇到了意想不到的阻力,局面开始变得被动起来。
金铁木:秦军的死伤特别严重,打不下来,一点办法都没有,最后秦昭襄王,当他毫无办法的时候,打不下赵国的时候,他又想起来了白起。
主持人:想起白起,再次派白起,又是秘密地奔往前线,还是长平之战的办法。
金铁木:这次白起的态度就完全不一样了,白起告诉秦昭襄王,我不去 我不能去打这场战争。
主持人:理由呢?
金铁木:理由就是现在不是消灭赵国的时候,赵国人的元气已经恢复了,他用了两年的时间来恢复元气,赵人都知道我要再不奋发,我要再不图强的话 ,我就会亡国灭种,事实上就是亡国灭种,就是因为亡国灭种的这种忧患,让所有的赵国人,都把秦人当成了他们的敌人,然后就是准备战争,他们时刻准备着秦人来攻打赵国,来攻打他们,在这样的一种背景下,在这样的一种环境下,你想想赵国所有的核心,举国上下的核心,都是放在备争上,他花了两年的时间备战,两年之后,你已经错过了长平之战那次机会,你再要去攻打赵国的时候,很艰难。
主持人:但是我觉得这个理由,秦昭王是很难接受的。
金铁木:当秦昭王接到白起的这个答复以后,你想国君嘛,这个秦国是我的,连你都是我的,你为什么不听我的,我觉得秦昭襄王,在当时的那种环境下,我们现在可以来推测,秦昭襄王的自尊心,肯定是伤害到了极点,作为一个国君,我派你去 你竟然不去,那你想一想。
主持人:我们可以现在揣测一下,当时白起的这种心态,就是说我当时让你打你不打,现在这个机会失去了,你再让我去打,然后拿我一生的声名来-,我是不会接受的,从秦昭襄王那边来想,你作为一个臣子,你不听君王的,你还看不起我,这明显是你看不起我,你觉得你比我高明,所以你不去。
金铁木:一个作为国君,作为一个奠定了秦国霸业的国君,一个是作为所谓战国时代的战神,实际上是两个人自尊心的较量,这种自尊心的对抗,它是不平等的,一个是国君 一个是臣子,这是不平等的,他知道他自己难逃一死,但是他仍然抗命,为什么,我们从心理学的角度来揣测的话,我们来揣摩的话,就是说白起他是一个什么样的将领 ,他是一个把荣誉,看得高于一切的一个将领,当初想一举消灭赵国,是为了一个军人的荣誉,现在抗命仍然是军人的荣誉。
短篇:事情的结局正如白起自己所料,公元前257年,由于抗命白起被秦昭襄王贬为士卒发配至西部边疆,刚刚行至距咸阳十里的地方便又被追来的使节宣读了赐死的诏书。一代声名显赫的军事将领就这样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主持人:实际上这种事情,在中国历史上实在是太常见了,所谓“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方法。
金铁木:对 特别有意思,就是说司马迁在《史记》里边,白起死了以后,他作了一段评述,但是呢 他当时评述的内容是讲,白起在死之前说,我死这是咎由自取,为什么呢 ,我认为我杀的人太多了,所以我就是,我自己的结局就是死于非命,不是善终,就现在看来,这肯定是司马迁的这种(杜撰)。
主持人:你认为是司马迁的杜撰。
金铁木:对 是司马迁的杜撰,因为司马迁他是强调仁政,所以他就认为,对于白起的这种评价,事实上从司马迁开始,就已经是定下了一种调子,就是说 他不是仁战,他不是义战。
主持人:所以白起的结局也是一个悲剧的结局,我们不好做过多的评价,不管怎么样,白起是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个赫赫有名的战将,而且由于他的战功,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决定了中国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