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伦春族
在长期的游猎生活中,鄂伦春人独具匠心,创造了极富民族特色的狍皮服饰文化。他们的服饰,上至帽子,下至靴袜乃至各种寝具、生活用品,都多用狍皮为原料。狍皮不仅经久耐磨,而且防寒性能极好。不同季节的狍皮,可以作各种不同的衣着。如秋冬两季的狍皮毛长而密,皮厚结实,防寒力强,适宜做冬装。夏季的狍皮毛质稀疏短小,适宜做春夏季的衣装。鄂伦春族的服装以袍式为主,主要有皮袍、皮袄、皮裤、皮套裤、皮靴、皮袜、皮手套、皮坎肩、狍头皮帽等,最具特色的是狍头皮帽。
这种帽子用完整的狍子头皮制做而成。其方法是:将狍子头皮剥下、把眼圈的两个窟窿镶上黑皮子,再把两个耳朵割掉,用狍皮做两只假耳朵缝上,狍角照旧保留即可。这种帽子不仅保暖御寒,而且还是狩猎的极好伪装。据说如果不换上两只假耳朵,猎人在远处就会误认为是真狍子而出现误伤。
狍皮帽、狍皮服是鄂伦春族人的传统服饰之一。
鄂伦春族,有人口6965人,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的鄂伦春自治旗、扎兰屯市、莫力达瓦旗、阿荣旗,黑龙江省的塔河、呼玛、逊克、嘉荫县和黑河市。鄂伦春族生活的大小兴安岭,是中国东北地区、黑龙江流域的两大山脉。大兴安岭由东北向西南斜贯黑龙江省和内蒙古自治区,山高谷深、溪流纵横;小兴安岭沿黑龙江上游斜向东南,山势平缓。绵亘千里的兴安岭上,到处是茂密的原始森林,生长着落叶松、红松、桦 、柞、杨等耐寒树种和木耳、蘑菇、榛子、都柿等土特 产品和药材。栖息着许多珍禽异兽。鄂伦春人世世代代 就靠着一杆枪、一匹马、一只猎犬,一年四季追逐着獐狍野鹿,狩猎在这茫茫的林海之中。直到50年代,他们才走出白桦林,开始半耕半猎的定居生活。
“鄂伦春”是民族自称,其含义有两种解释,一是“住在山岭上的人们”,二是“使用驯鹿的人们”。清朝以前,人们一般把鄂伦春族称为“索伦部”、“打牲部”或“使鹿部”。新中国成立后,统称为鄂伦春族。
鄂伦春族信奉萨满教,崇拜自然物,有自己的语言,无文字。其语言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通古斯语支。许多人还兼通汉语、鄂温克语、达斡尔语。通用汉文。
鄂伦春族最擅长的手工艺品,是用大量的桦皮制作的盒、篓、桶、箱和轻巧的桦皮船。并在上面雕绣各种美丽的图案,充分反映了他们狩猎文化的传统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