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尼族
哈尼族崇尚黑色,擅长于用蓝靛染布,男子穿对襟上衣和长衣和长裤,用青布或白布包头。女子因地域不同而有明显差异。红河等地妇女上穿右襟圆领上衣,下着长裤;墨江等地妇女上衣外套一披肩。下穿及膝短裤,打绑腿;版纳和澜沧一带的妇女穿短裙,打护脚,也有着长筒裙或褶裙的。盛行银饰,无论纽扣、耳环、项圈、手镯和胸饰,皆用银制。衣襟、环肩、袖口、裤脚、腰带等服饰上,多有镶嵌的彩色花边和刺绣的花纹图案。
哈尼族,现有人口1253952人。绝大部分集中聚居于滇南红河和澜沧江的中间地带,其余分布在普洱、勐海、景洪、勐腊、禄劝、新平等地。哈尼族自称很多,有“哈尼”、 “卡多”、“(亻爱)尼”、“ 豪尼”、“碧约”、“布都”、“白宏”等。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的意愿,统一称为哈尼族。
哈尼族有自己的语言,无文字。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内部又分哈尼、碧卡、豪白三种方言。20世纪50年代为其创制了一套拼音文字,但尚未普及。哈尼族大都居住在海拔800至2500米的山区,主要从事农业,善种梯田。他们根据不同的地形、土质,利用“山有多高,水有多高”的自然条件,创造了高达上百级的“梯田文化”。此外,墨江的紫胶,产量居全国之冠。
哈尼族信仰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有着丰富的口头文学,无论男女老幼都喜欢随身携带乐器。以农历十月为岁首,节日主要有十月节(新年)和六月节(“苦扎扎”)。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