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在被称为“世界工厂”,几百年前的英国也曾经被这样称呼过。但简单类比就可以发现,当年英国是以自己的制造业,源源不断地为世界提供商品,从大型军舰到布匹零杂,几乎无所不包。今天中国虽然也在为全世界生产,但大部分却是来料加工,或是按照对方的图纸和标准,联合生产占领国内市场。在英国“世界工厂”的后面,是高度发达、充满活力的资本主义工商业体系,是雄视全球的强大舰队;比较而言,今天的中国其实只是“世界加工厂”而已。无论是传统还是现代制造业,中国与世界都还有着巨大的差距。正是由于这个差距,中国在经济全球化中的分工,是处在利润食物链中的最低端。
“明治维新”之初,日本使节看到英国林立的工厂和矿山,惊叹道:“经过梦中二千年,今后为国而谋者不可不发感于兹,不可不有所奋为。” 这种急起直追的情绪感染了自天皇以下的整个日本。使节团回国后不久,日本便开始了“殖产兴业”运动,成为“维新”的第一要务和“富国强兵”“文明开化”的基础。对比中日在那个年代的不同决策,可以清楚地看出后来两国不同的命运。早在日本酝酿明治维新之前,被鸦片战争打疼的中国已经开始了洋务运动。1876年,日本自造的第一艘装甲快速炮舰“清辉”号在官立东京石川岛船厂下水,排水量只有900吨,而同时期中国的江南制造总局已可建造排水量2800多吨的“海安”号兵轮。应该说中国这时的造船技术是领先于日本的。但是,日本将“清辉”号的下水被看作是日本海军历史上“里程碑式的事件之一”,自此开始了自造军舰。而清朝决策者却感到造舰耗时费力,不如直接从英德等国购买现成军舰省事。一个是不惜工本和钱财来扶植自己的造船产业,一个是投机取巧想走捷径,中国同日本在造船工业方面的差距,在19世纪80年代开始拉大。这一差距很快被放大为双方工业和社会形态的差距。到20世纪初日本已可以造出媲美欧美的重型航空母舰和无与伦比的7万吨巡洋舰,而清朝由于在甲午海战中失败,被日本釜底抽薪,整个造船工业基础荡然无存,连带地中国近代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体系也胎死腹中。伴随着清朝的灭亡,中国近代第一次现代化进程就此被断送。
改革开放30年,我们经济的确有很大发展,但并没有达到当初设想的以市场换技术的目的,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力都是人力密集型的低技术领域。今天中国房地产市场和股票市场的“超级繁荣”,正说明这一点。中国不仅没有建立起现代工业生产和科研体系,在很多领域也不拥有完全自主的知识产权。一些本应该成为“支柱”的汽车、航空、船舶、计算机等战略产业,也没有哪个真正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反而对国外技术形成越来越深的倚赖。这种状况让人忧虑。
制造业是锻造强国的根本,战略产业是实现大国崛起的支柱,是基本的历史常识。
美国前总统克林顿说:航母是国家政治的笔尖。但拥有这个笔尖,是以强大的工业实力为后盾的。你想书写世界和当代历史吗?你的笔尖呢?新中国为什么很快就在世界上奠定了大国地位?那是由于中国的两弹一星。今天和未来中国要想让各种敌对势力不构成实质威胁,光有和平的意愿是不行的,必须要有可信的实力。这个实力是现代技术及工业体系。它不会说话,却谁都听得懂。
我看了看中国富豪排行榜,遗憾地发现,大部分都是地产商,国家企业在世界上排名最靠前的也都是石油、金融、电信等垄断性行业,真正能反映国家实力的领域,除了航天之外,其他诸如航空\船舶\机械\信息技术等,几乎空白。
十七大又提出到2020年GDP翻两番的口号。希望这个GDP的构成,也能有个天翻地覆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