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印度加快部署部队
1962年中印边境战争的失败,使印度国内的一些鹰派分子很不服气,20世纪60年代末,印军精心制定了一个所谓的“防御作战”计划。一直到上世纪80年代,印度小动作不断,加快速度部署军队到与中国接壤的实际控制线上。与此同时,印度下定决心大力进行国防基础设施建设。
1983年,印度派出一个情报小组,前往中印边境东段的桑多洛河谷牧区侦察,他们在那里进行着秘密情报搜集工作,并监视中国军队行踪。印度情报小组在桑多洛河谷呆了整整一个夏季,建起了一个临时哨所,这个哨所位于非法的“麦克马洪线”的中国一侧,是个特别敏感的地点。
1986年2月,印度鹰派将领克里希纳斯瓦米·桑搭吉上将被任命为陆军参谋长,他设法使印度政府批准了一个代号为“棋盘行动”的大规模军事演习,演练如何将位于阿萨姆平原的印度军队快速部署到同中国接壤的实际控制线附近。
这次演习涉及印度陆军10个师和数个印度空军中队。桑搭吉上将还把3个陆军师调到了旺敦附近,另有5万印军前往被他们称为“阿鲁纳恰尔中央直辖区”的中国藏南地区。
西方预测二次中印之战
印军的频繁调动引起了中国军队的警觉,为了防止印军进一步蚕食中国领土,中国军队克服重重困难,把部队派上了实控线中方一侧。
在实控线沿线的众多岗哨,中国军人面对面地同印度士兵对峙着,西方媒体曾推测说中印之间将爆发一场新的战争,但中国军队采取了克制态度,并没有主动同印军产生摩擦。桑搭吉不无得意地宣称,印度同中国存在着较大的边界分歧,印军的调动可以使北京认清形势。
1986年底印度议会两院通过法案将非法侵占的中国藏南领土——他们所谓的“阿鲁纳恰尔中央直辖区”升格为“邦”。
北京不止一次向印度提出强烈抗议,印度不仅不听,反而在达旺一带有异常军事调动,中国人的忍耐已到极点。由于印军拒绝解除战备状态,1987年初,西方媒体认为北京的语调已经同1962年时类似,一些西方外交官甚至预言第二次中印边境战争不久即将爆发。
(
印军的狂妄设想
面对紧张的中印边境局势,印军高级将领丝毫没有退让的意思,反而下达了代号为“猎隼行动”的命令,桑搭吉试图在边境地带显示印军巨大的进攻实力,以此来压制中国军队。印军从西向东和从南向北部署重兵,米-26重型直升机频频起飞,步兵战车和装甲部队也出现在了锡金东北部。
到1987年4月,印军向塔格拉山脊下的阵地补充了大量兵力,在桑多洛河谷地区建立了直接威胁中国军队哨所的尖兵哨。7个分得很开的尖兵哨所显示,印军不仅侵入中国领土还向前作了少许移动,这引起了中国军队的强烈反应,两军紧张地对峙着,战争似乎有一触即发之势。
桑搭吉自认为印军已同1962年时完全不同,现在印军不仅熟悉地形,而且装备有大量的运输机和作战直升机,可提供给养、支持地面攻击。
桑搭吉甚至计划一旦战争爆发,印军可进入中国西藏纵深作战,将战线推进至雅鲁藏布江一线。据报道,当时印军打算使用一个师的兵力来“清除”桑多洛河谷地带的中国军队,但有两次均在最后一分钟撤消了攻击令。
外交斡旋化解危机
由于印度国内的鹰派言论已被煽动起来,舆论频频向中国发难,印军的动向也令人担忧。在这种情况下,中央军委副主席杨尚昆在美国访问时表示,尽管中国要求和平解决问题,但如果印度坚持在边界沿线进行侵略性刺探,中国将不得不作出反应。
时任印度总理的拉吉夫·甘地并不希望鹰派分子真的挑起一场同中国的全面战争。中国外交部发言人马毓真也表示,如果印度从中印边境撤军,就可以使那里的紧张局势得以缓和。5月,印度外交部长蒂瓦里在赴平壤参加不结盟国家外长会议期间顺访北京,他向中国领导人带去了拉吉夫·甘地的一个口信,即新德里不打算继续使边境地带的局势恶化。
在国际上,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也感到中印两国间有必要更认真、“更现实”地谈判,以便达成一项解决办法。当年7月,拉吉夫·甘地在北方邦国大党支持者的一次群众集会上说,有关中印边界局势的错误报道是由某些西方大国蓄意传播的,目的是要在印中两国之间制造误解和紧张。
1988年12月,拉吉夫·甘地访问中国,寻求实现中印两国之间的真正和解,希望两国能共享和平之福。到1993年,两国签订了一项协定,以确保实际控制线两侧的和平。至此,这场边境危机终告化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