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中华史册,我们会看到色彩斑澜的朝代更迭画卷。朝代更迭是历史前进的动力。一个新的王朝总是在前一个旧的王朝灭亡中诞生。渤海国也不例外,它有初称震国的诞生,有“海东盛国”时的辉煌,也有灭亡之后的悲哀。公元926年初春,新兴的契丹国(后改为辽)攻破渤海国都城忽汗城,渤海国末代王大湮撰,“素服稿索牵羊,率僚属300余人出降。”契丹国王阿保机人忽汗在,“诏以灭渤海铭功于永兴殿壁。”后有学者考证铭功于壁的“永兴殿”即是渤海国宫城的第一殿。这年的2月29日辽太祖耶律阿保机改渤海国为东丹国。忽汗城为天福城。册皇太子耶律倍为人皇大相,渤海司徒大素贤为左次相,耶律羽之为右次相。从此契丹人在渤海故地演奏起东丹乐章。所谓“东丹”与契丹有对称之义,即东契丹之意。据《辽史》记载,太祖耶律阿保机在离开天福城时曾对皇太子、东丹国王耶律倍(突欲)说:“此地濒海,非可久居,留汝扶治,以见朕爱民之心。”“得汝治东土,吾复何忧。”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的话,句句体现了他对渤海地域单独国而治并以皇太子为王的良苦用心,以及后来东丹南迁火烧天福城的必然。
是历史上的英雄造就了这座雄伟的都城,它的毁灭也与人分不开,所以说都城的命运实际就是和它关连密切的人的命运。
契丹建立辽国后,对渤海国地域统治或者说是管理采取建国立王的方式,这是例外的。这一方面看到渤海国余势之大和疆域之广,辽国一时难驾驭;另一方面看到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实行怀柔政策的王者风范。以此来实现其“为群方之父母”的雄心大略,这无疑也是辽国存世200余年的一个重要原因。东丹实际上是国家政权体制,其王至尊,权力极大,仅次于契丹皇帝,耶律倍即位后衣天子冠服,建元甘露。中央机构仍用渤海制,左右大次四契丹渤海人各二。东丹国出现“臣其其臣,子其民;是渤海虽灭,锋未灭也”的局面,“东丹臣民往异国者,尝自称曰渤海;而异国之记载,亦曰渤海来,不曰东丹。”东丹每年向契丹“贡布十五万端,马千匹”以示王皇关系。历史的发展总有其自身的规律,一些突发事件总会加不觉历史车轮的运转而出现一些重大历史变故。辽太祖耶律阿保机来过海建东丹后,于公元926年5月班师回上京临潢府。7月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去扶余府,突然病故,其妻述律氏肖太后称制“权决军国事”。这一变故使东丹国发生了一系列事变。当时居于天福城的皇太子东丹国王耶律倍闻听父王病故竟自离城奔丧。在外督军征讨的契丹大元帅耶律倍之北耶律德光亦自奔丧而归上京临潢府。名为夺丧,实则争位。由于皇太后偏爱次子耶律德光,耶律倍只好让位于北。耶律德光为天皇王,那帝位,是为辽大宗。耶律倍不得立,怏怏不快,带领数百人奔唐,为巡逻士兵遏止。后被肖太后所知,但也没有问罪,被留居上京临潢府,实际上被软禁起来。
东丹建国之初主要有本种势力构成一个统治集团。一是以国王耶律倍为首的亲信势力;二是以耶律羽之为代表的契丹贵族实力派;三是以投降的渤海老相及司徒大素贤等为首的渤生活费贵族势力。起初,耶律倍因为深受父王阿保机的倚重和信赖,他牢牢地控制着权力的中枢,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极力笼络已投降的渤海遗裔势力。这些渤海遗裔从自身利益考虑,也不能不倚耶律倍为靠山,甘原为其效劳。但因太祖病故,太后执政,太子让位被软禁上京等一系列变故,东丹国的实权已经落在辽太宗耶律德光和右次相耶律羽之手中。东丹国王耶律倍的失势必然引起渤海遗裔的失势。东丹政权自建立之日起,国内就充满矛盾和斗争,渤海遗民的顽强反抗一直没有停止。在契丹攻破渤海王城,渤海王大湮撰素服请降时,渤海遗民就曾钉死契丹入城索兵器者,迫使渤海王大湮撰降而复叛。东丹建国不久,安莫阝、定理等府军民就树起反抗旗帜,在他们影响下,“降郡县复拳”,“资贼蜂起”,以渤少王北为首的渤海王迁残余势力,也在扶余城及其长岭府等地抗击契丹占领者。这一切都给契丹统治者以有力打击。在这咱情况下,忠于辽太宗的东丹右次相耶律羽之上表建议东丹南迁。太宗即位后顾东丹地远难制,又虑耶律倍觊觎其位。况且太祖耶律阿保机也曾说过“此地濒海,非可久居”。于公元928年,诏令耶律羽之,南迁东丹于东平。东平即今辽阳这带。
东丹国南迁,实际上是渤海遗民大转徙,渤海之州县,同时也随之俱迁。这样大规模拟举国南迁是强行的。据史载契丹灭尝海得其百有零三城,大都在南迁中遭到破坏,而王都忽汗城(天福城)的废毁最具代表性。契丹统治者为强迁其民不惜焚毁王都宫殿、宗庙,以绝渤海人对其文明故土的留恋。渤海国229年创造的文明与文化随着南迁亡灭,为后人留下了千古之谜。多年来渤海国上京龙泉府遗址的清理和发掘,宫殿、寺庙、官衙、宅邸以及其他建筑遗址,均发现许多被烈火烧焦的砖、瓦、泥土和石材,甚至一些砖瓦、泥土和石块被烈火烧焦粘在一起;墙壁、路石、柱础都被大火、烧烤而碎裂残断,由此可见当时火势之猛烈。
我们现在只能在断瓦残桓中去找寻这个盛极一时的都城的身影了,是人创造了它,也是人毁灭了它。人的意志主宰了它的兴盛和灭亡。
东丹南迁后,国王耶律倍又回到了国都,但这时的东丹王府已经不再是昔日雄伟壮观的天福城了。公元930年,东丹国王终因长期被监控,后果难测,乘出猎海上之机出逃后唐。出逃时曾留诗海岸“小山压大山,大山全无力。羞见故乡人,从此投外国。”诗中充满了对-斗争失败的无奈和对故乡人的深切依恋之情。耶律倍出逃后唐后,东丹国由其王妃肖氏主持。后唐以天子仪卫迎接耶律倍,至汴京,明华。并任怀化节度使,瑞、慎等州观察使。后又赐姓李氏。名赞华,移镇滑州遥领虞州节度使。4年后遇害。
公元940年,东丹王妃肖氏病故,国政由东丹王耶律倍长子耶律兀欲主持。公元947年,辽太宗耶律德光改国号为辽,封耶律兀欲为永康王;同年4月,耶律德光伐晋途中病故于栾城,永康王耶律兀欲即帝位,即辽世宗。尊母肖氏为皇太后,追谥先考东丹国王耶律倍为让国皇帝,陵为显陵。封其叔祖耶律安端为明王,主东丹国政。公元951年,世宗遇弑。渤海人高械翰聘任地东丹中台省右相,次年明王安端病故。公元959年,高模翰任左相,不久病故。此后渤海人不再担任东丹国重要职务,东丹政权中的“渤海”色彩逐渐淡漠。公元982年,辽廷罢东京中台省,东丹国就在历史上彻底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