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农民有网名农村有街道名
记得两年前刚到美国不久,华盛顿外国记者中心一位官员就对记者说,“华盛顿并不代表美国,如果没有到过广大农村地区,那对驻美记者来说就不算是了解了美国”。记着他的话,记者一直盼望着能到一个典型的农业区采访,并在一家有代表性的农场与美国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前不久,在美国农民协会的帮助下,这个愿望终于实现了。该协会向记者推荐的是位于北达科他州河谷市的一家农场,农场的主人是名叫格雷格和玛茜的夫妇俩。
农民协会刚刚把联系成功的消息通知记者,玛茜就打来电话,主动询问记者何时从华盛顿启程。她还在网上把记者加为好友,通过MSNMessenger跟记者聊起了天,记者注意到她的网名叫“聪明狗的主人”。玛茜说,她家的地址是河谷市109大道3546号。记者将该地址输入电脑,很快就通过Mapquest网站打印出了从华盛顿到农场的行车路线图。很显然,虽然只是一个偏僻的农场,但它的地址也已经进入了全美联网的卫星地图数据库。农民还有网名?农村还有街道名?真是有意思!还没有启程,跟美国农民短暂的远程接触已经让记者大开眼界。
农场的居住条件一点不比城里差
经过长途跋涉,两天之后记者终于来到北达科他州的河谷市。北达科他州位于美国北部,与加拿大接壤,农业是该州最主要的产业。北北达科他州生产的亚麻籽、小麦、大麦、葵花籽等11种农作物产量均名列全美第一,农业产值在全州经济中所占的比重高达25%(约为美国平均水平的4倍),农业就业人员在该州整个就业人数中所占的比例高达24%(全美这一比例还不到2%)。这确实是一个很典型的农业区。沿途视线所及都是一望无际的农场和高高的巨大储粮罐,由于正值春季,地里没长庄稼,露出黑黝黝的土地,看上去似乎肥得要流出油来。夫人说,没想到这里的风光跟她的老家中国东北三江大平原竟如此相似!
离开河谷市,开车不到20分钟便到了一片农场,美国无处不在的柏油马路终于变成了一条碎石铺就的小路,汽车压上去吱呀作响。循着109大道的指路标牌,还有当地农民的指点,记者终于找到了格雷格的家。一位身材高大、戴着棒球帽的男子来到记者面前,问“是中国记者吗”,在听了记者的自我介绍后,这位男子露出了热情的笑容,说:“我就是格雷格。欢迎你们!”格雷格跟记者握手,记者感觉这是一双巨大的手,但皮肤很粗糙,记者在美国还没有握到过这么粗糙的手。记者心想,在美国当农民也不容易啊,这显然是长期从事体力劳动的结果。正想着,格雷格已经主动帮记者把行李往家里搬,一边还对记者说:“别客气,这里就是你们的家!”
格雷格的“家”并不是记者想像中的农家小院,而是一栋普通的民居,看上去跟美国城镇里的大多数私人住宅没有任何区别。格雷格说,他和他的家人已经在这栋房子里生活了二三十年,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老屋”。但记者怎么看也看不出房子有任何衰老的痕迹。
安排停当之后,记者开始对这栋“老屋”进行全方位扫描。房子共分两层,一楼最显眼的是宽大的厨房。干净整洁的操作台上,没有摆放一件厨具,这些东西都被整齐地摆放在了壁厨里。看来这里的女主人生活比较讲究简约整洁。厨房是完全开放式的。所有的器具设备在记者看来,只要是这个世界上有的,在这个农民家里就一样也不缺少。一大一小两只咖啡壶,大的足够20人享用,格雷格说这是在开派对时用的,小的则自己家里小范围使用。超大的冰箱里摆满了琳琅满目的各种食品。消毒洗碗机、电磁炉、烤箱、微波炉等等一应俱全。最让人感兴趣的是电动垃圾处理器。格雷格说,这台机器能将大量的生活垃圾进行压缩处理,可以容纳的垃圾比正常情况下多好几倍。厨房操作台上摆着一部电话,电话旁边是一部CD播放机,格雷格说,玛茜喜欢边做饭边听音乐。
美国人生活中花费时间最多的地方就是厨房和餐厅,所以美国家庭一般都很注重厨房和餐厅的装饰装修,格雷格家也不例外。餐厅连着厨房,是这栋楼里面最宽敞明亮的一个房间。对着餐厅,是一面巨大的落地玻璃窗,窗子直接通向室外,可以看到茂密的树林和广阔的田园。记者坐在餐厅里,一边喝着格雷格送上来的饮料,一边透过玻璃窗观赏窗外的风景。突然几十只梅花鹿闯入了记者的视线,它们成群结队嬉戏跳跃,很快它们那矫健的身影就消失在田野里。格雷格说,那些都是野生的鹿群,他已经见惯不惊了。
格雷格家的客厅和所有美国现代家庭一样舒适明亮。有电视、沙发、壁炉,壁炉上挂着儿子和女儿的照片。客厅里有一把“老人乐”摇椅,坐上去让人感到十分惬意,还有一把全自动躺椅,平常是一个单人沙发,一按电钮,就会自动打开,变成一个躺椅。最有趣的是,客厅的墙壁上挂的所有装饰画全都具有浓郁的田园色彩。这些具有剪影效果的农村铁艺画内容十分丰富,有快乐的牧马人,有池塘边游走的奶牛,有凝固在风中的大风车,有炊烟袅袅的农家院落……就连沙发的靠垫上也都绣着体现农家气氛的画儿。记者后来注意到,几乎每个房间都挂满了这样的农家画。这些类似中国“农家乐”的美丽装饰画似乎在默默地提醒着来访者,这里住的是美国农民一家,他们对农民的生活都甘之如饴。
主人的客厅旁边就是卧室,也非常宽大,浴室也在其中。超大的浴室显得格外豪华气派。浴室里也同样挂满了野趣十足的风景画。连墙上的时钟都是一幅极为别致的乡村风景图。令记者好奇的是,所有的房间都没有挂窗帘。格雷格说,这样做是为了便于采光,同时也是为了更好的视野效果。看到记者不解的样子,格雷格赶紧解释:“隐私没有问题!房子四周方圆数里都没有人!”
与客厅相连的部分是格雷格的办公室。里面是全套的现代化办公设备。一台电脑使用卫星连接方法上网,电脑旁边是三合一打印机和传真机。在这个过厅里还陈列着一台孩子们用过的老式钢琴,记者仿佛可以听到二十几年前格雷格的孩子们弹出的叮叮咚咚的琴声。
一楼一间客用卫生间引起了记者的注意。那是一间很小的浴室。花洒很低,水龙头很矮。格雷格告诉记者,那是他的宠物猫和宠物狗专用的浴室。记者打量了一下这间浴室,发现墙上同样挂满了铁艺剪影画,装饰中充满了浓浓的人情味,真的让人叹为观止!
楼上有两个卧室,一个很宽大的卫生间,也有一个过厅。这个过厅也是一个简易的办公室或者称书房。桌子上摆放着现代化的办公设备,有电脑、传真机和打印机等。格雷格说,这里原来一直是儿子和女儿居住的地方。现在孩子们大了,都搬出去自己住了,这里就全部变成了客房。格雷格说:“这里就是你们今天晚上休息的地方。”
记者用水洗手,发现这里的水不太一样,有点滑腻的感觉。格雷格说,他们使用的不是城市里“肮脏”的自来水,而是请专门的公司从当地的水井里抽出来的“纯净水”。记者说,感觉美国农民的居住和生活条件甚至超过城市,格雷格开玩笑似地反问,“我们(农民)为什么要受苦受难?”
农民家里的餐厅人民网记者唐勇摄
农民全家其乐融融
刚参观完房子,玛茜就回来了,这位“聪明狗的主人”穿着带星条旗的毛衣,戴着眼镜,身材显得很胖。一见面,玛茜就热情地跟记者握手,然后开始忙着收拾晚饭。很快我们就吃上了香喷喷的烤牛排。
一边吃饭,格雷格和玛茜一边给记者逐个介绍他们所有家庭成员的大致情况,让记者对这个家庭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格雷格今年47岁,有丹麦血统,但他出生和生长在河谷市,高中毕业后他就拿出一些钱买了一大块地,当起了农民。后来他遇到了比他小三岁的玛茜。他对这位具有挪威血统的姑娘一见钟情,两人很快就结了婚,并生下两个孩子,大的是女儿,名叫莎拉,今年23岁,本科毕业后在北达科他州一个印第安保留地当老师,教小学一年级学生,目前正在热恋中。小的是儿子,名叫亚当,今年21岁,大专毕业后不愿意子承父业,跑到河谷市一家建筑公司当起了木匠,今年6月2日将正式步入婚姻的殿堂。格雷格挺为自己的儿子自豪,说亚当“是个很棒的木匠”。当天晚上亚当带着他的未婚妻来看望父母,正好碰上记者。亚当和他的父母亲似乎有说不完的话,但不知道是他性格内向还是不喜欢记者,亚当很少对记者说话,对记者的许多问题都闪烁其辞,倒是他的母亲玛茜老在旁边帮他回答。
玛茜刚开始还踏踏实实地跟着格雷格一起当农民,但他们俩很快发现这样下去不行,因为他们再也负担不起昂贵的医疗保险。在美国,购买一般的医疗保险,每月需要支付800到1000美元,这对农民家庭来说不是一个小数目。好在玛茜有一个会计学大专-,于是两人一合计决定让玛茜离开农场,到河谷市一家公司当会计,没想到这一干就是23年。现在她的公司已经为她全家都购买了医疗保险。玛茜说,她所认识的农民妻子绝大多数都已经离开了农场,到附近的城里上班了,“为的就是帮助全家支付医疗保险”。所以严格说起来,眼下的玛茜只能算是一个兼职农民,平时像城里人那样正常上班,公司休假的时候就帮着丈夫干一些农活。不过玛茜说她还是愿意别人叫她农民。
格雷格和玛茜还介绍说,玛茜的父母就住在他们的农场附近,也经营着自己的农场。父亲今年65岁了,母亲60岁了,但两人都还没有退休。当天下午玛茜的母亲来看望自己的女儿,记者在餐厅里刚好碰见她。她戴着牛仔帽,看上去比实际年龄年轻很多。她说虽然自己在河谷市一家为残疾人服务的慈善机构工作,但跟自己的女儿相比,自己“更应该说是一个农民”。记者问她打算什么时候退休,她爽朗地说:“工作让你年轻!”记者后来也在参观农场时见到了玛茜的父亲,戴着墨镜和帽子,可能刚干完农活,浑身上下都脏兮兮的,但精神很矍铄。记者要给他拍照,他非常固执地不愿意让记者拍摄他身后那些卡车,说“它们太破烂!”
除了玛茜的女儿,记者见到了他们全家所有家庭成员。给记者的印象是,跟美国城市家庭成员之间少有走动不同,格雷格全家虽然都已经分开过日子,但仍走动频繁,互相照顾着、问候着、体贴着,全家其乐融融。在世态炎凉、人情淡薄的今日美国,这样的亲情让旁人看着都倍感温暖。
记者与格雷格夫妇俩在农场
民风淳朴信仰虔诚
格雷格全家浓浓的亲情只是北达科达州淳朴民风的一个缩影。格雷格说,他们平时外出经常忘了锁门,但家里一点事儿也没有,真有点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感觉。农场里的庄稼和牧场里的牲畜都没有人偷盗和破坏,农户之间如果遇到麻烦彼此都会伸出援手。格雷格还说,他所在的农场从行政上隶属于北达科达州巴恩斯县霍巴特镇。镇一级的官员,包括镇长在内,都是公益心比较强的农民,镇里的公务完全属于兼职。这些官员从公务中得到的唯一收入,就是镇政府为他们免费提供的“一点点汽油费”,因为他们经常要开车上山下乡走访农户。记者还从互联网上查到,北达科达州的犯罪率,在美国50个州中最低。
当地的民风为何如此淳朴?格雷格和玛茜都认为,虔诚的信仰起了很大的作用。美国农业存在一些不利的自然气候条件,如山脉多是南北走向,北方的寒流可以长驱直入,影响中南部地区作物的生长。美国每年也有洪涝和旱灾等自然灾害,再加上每年都会光顾破坏性极大的龙卷风,对中西部一些州的农业危害较大。地理造就性格。正是这样的自然气候条件,使得美国农民更加相信超自然的力量,他们对信仰的虔诚程度远远超过城市居民。
视线所及都是格雷格的农场
当天晚上,记者跟格雷格和玛茜畅谈到深夜,然后记者回到楼上的卧室熄灯睡觉。农场的夜晚竟然是如此宁静,几乎听得见自己的心跳。远离华盛顿的都市喧嚣,记者睡得分外香甜。
第二天吃完早点,格雷格首先带记者参观了他的仓库。那里堆放着琳琅满目的农业机械。早听说美国农业的机械化普及程度高,看来确实是名不虚传。格雷格如数家珍地告诉记者,这是联合收割机,那是四轮驱动拖拉机,这是风钻机,那是农用轨道拖车,这是捆草机,那是播种机……这些农业机械的总价值大约为22万美元。由于大型农机价格昂贵,所以很多都是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格雷格从别的农民手里买来的“二手货”。至于那些小型农机具,则大都是原装货,“很多还都是从中国进口的”。
随后格雷格和玛茜开着吉普车,带着记者一溜烟地开往农场。他说,他拥有的农场和牧场加在一起,大约有3000英亩(1英亩约合6.072亩),农场的主要农作物是大豆、小麦、玉米和荞麦,2005年农业总产量达到8万蒲式耳(1蒲式耳约合35升)。记者对3000英亩到底有多大并没有概念,但吉普车一马平川地开了半个小时,格雷格仍在说“这是我的土地”。基本上可以说,凡是视线所及,都是格雷格的农场。由于季节的原因,这些土地上都没有任何庄稼,不过格雷格笑着说,“我的灾难岁月马上要到了,下个月就要播种了!”
在牧场上,记者看到许多牛在自由自在地“漫步”。有意思的是,每头牛的两只耳朵上都戴着一个桔-的塑料卡片。格雷格解释说,卡片就是“-”,为了避免混淆他给每头牛都做了一个“-”,上面包含有牛的出生日期、牛的亲属关系、牛的个人编号等信息。他把所有这些信息都输入了电脑,实行计算机管理。这样他可以毫不费劲地验明任何一头牛的身份。格雷格说,他一共拥有185头母牛和8头公牛,所有这些牛都是肉牛,母牛每头价值800美元,公牛每头价值1200美元。
正在大谈牛经的时候,有人开着草料机来给牛喂食了。只见机器熟练地把草料倒入一个个轮胎制作的喂食槽,牛群都扑过去抢吃起来。记者发现驾驶草料机的司机竟然是一位皮肤白净的年轻女孩。记者以为她是格雷格的亲戚,但格雷格马上解释说,她是他花钱请来的帮工,今年刚满20岁,名叫帕斯卡莱,来自瑞士。他与帕斯卡莱签订了8个月的合同,每月付给她700美元的工资,同时还为其免费提供吃住,这样算下来,每月花在她身上的费用高达1100美元。格雷格说,正是因为劳动力价格太高,他平时根本就请不起帮工,全靠他一个人忙乎,只有在农忙(播种和收获季节)时才会请一个帮工。“来自全世界很多国家的年轻人都在我的农场当过帮工”,帕斯卡莱算是干得不错的。
一个瑞士姑娘怎么会不远万里来到美国给农民当帮工?看出了记者的疑惑,帕斯卡莱用带有浓重德语口音的英语解释说,她一直梦想周游美国,但又没有这个经济实力,所以便通过一个国际农业合作项目来到了这个农场。跟她一起来美国的还有一个瑞士女孩,在附近另一个农场干活。两人的男朋友还曾经专门坐飞机来农场看过她俩。两位姑娘商量好,一旦8个月干满,就拿这笔钱来游遍美国的山山水水。帕斯卡莱喂完牛,又来到牛圈为小牛犊喂奶。这是一种从超市买来的牛奶,专门给缺少母乳的小牛犊喝的。记者也上前给小牛犊喂了一把奶,看见小牛犊用力唑着奶瓶如饥似渴的样子,记者第一次体验到农场生活竟然如此有趣。
格雷格说,包括农场、牧场、房屋、牲畜、农机具等在内,他的全部家当总价值大约为120万美元。为了打理这120万美元的家产,他平时忙得不亦乐乎,需要同时扮演许多种角色,其中包括农民、经理、会计(农民需要自己作账)、机械师、焊工、木匠、兽医、化学家、农艺师、教师(向帮工演示如何当农民)、市场营销师、投资者、餐馆老板(格雷格一家与别人合作在华盛顿开了一家高档餐馆,专门推销北达科他州的本地菜)、电工等等。多种角色重压之下,格雷格根本就没有时间休假。
不过随着孩子们的长大-并自立门户,格雷格和玛茜的经济压力越来越小,加之能干的瑞士帮工帕斯卡莱帮了他们大忙,两人也开始忙中偷闲了。今年他们就经常去滑雪、钓鱼和野炊。玛茜说,今年1月他们俩还去加勒比海度假,坐游轮在海上漂了6天,每人花费600美元,“这是我们结婚以来最长的一次休假”。两人打算明年夏天到瑞典去旅游。这将是他们第一次出国。之所以选择瑞典,是因为他们曾经雇佣过一个来自瑞典的帮工,给他们留下了非常好的印象,从此彼此成了好朋友,此行就是去看他们的帮工,再则格雷格和玛茜的祖辈都来自北欧,也有点寻根问祖的意思。
记者与格雷格和玛茜在他们的房前
无处不在的农场高科技
一个人耕种3000英亩的土地,这在记者看来简直像天方夜谭。但是在格雷格的农场这却是活生生的现实。那些让人眼花缭乱的农业机械每一个都有自己特定的用场,正是这些宝贝玩意儿把格雷格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他所做的无非就是指挥这些机器去完成农场几乎所有的田间工作。
格雷格特意带记者去仓库参观他的“神秘武器”-一台安装了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的大型拖拉机。指着驾驶仓内的仪表盘,格雷格对记者说,这套系统是他今年春天买来的,价值2500美元,外加自动驾驶装置,共花了7500美元,他早上刚刚把这套系统装到拖拉机里,眼下正在温习说明书呢。
格雷格说,这种拖拉机由电脑控制,由卫星导航在田间作业,根本无需人工操作。更重要的是,传统拖拉机在人工操作下很难精确耕作,耕地时,前后耕作的土地往往会有部分重叠或者出现漏耕。发生重叠会费工费时,浪费能源;出现漏耕便会影响播种质量。而利用GPS全球定位系统,这些问题都迎刃而解。更奇妙的是,这种系统有数据交换功能,可以一边工作,一边与附近的农业科技中心交换数据,并立即据此由机器自动调整工作参数。
据记者了解,在使用GPS全球定位系统方面,格雷格算是后来者。实际上,已经有20%的美国农场开始用直升飞机进行耕作管理,很多美国中等规模的农场和几乎所有大型农场都已经安装了GPS定位系统。该系统不仅可用于耕作和收割,还可以用于牛只识别和追踪。据报道,一些美国农民使用高速数码相机扫描小牛或小羊的视网膜,然后将扫描影像输入电脑,并与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相连,这样该系统可以自牧草地开始追踪牲畜,直到进入屠宰场。
如果说耕作收割和放牧自动化解放了农民的体力,那么农业的高度信息化则解放了农民的脑力。美国农业基本上是以市场为导向的农业,农民根据市场信息经营和管理农场,独立做出生产和销售决策。由于美国农业的商品率和出口比重大,使得它不但受到国内市场的影响,而且还受到国际市场的左右,离开了准确、及时、权威的市场信息,美国农业将无所适从。所以美国政府大力发展信息化农业,目前美国农业的信息化程度已经高于工业。据报道,美国农民读报、上网已经成了他们生活方式的一部分,通过这些手段他们搭上了信息高速公路。
记者在格雷格的农场里就体验到了信息化农业的神奇。格雷格订阅了一份当地报纸《农民论坛报》。记者翻了一下,发现形式上跟《华盛顿邮报》等普通报纸并没有什么两样,但是浏览之后记者发现,除了当地新闻以外,报纸上还有大量农产品广告和商品信息,还有全世界最新的粮食期货价格。
通过看报了解信息在信息化时代已经有些过时了。相比之下,格雷格更喜欢上网。他家里楼上楼下都有电脑,而且都能上网。跟城市居民大多通过电话线或者有线电视上网不同,格雷格家里采用的是“卫星连接”,每月付费65美元。记者打开电脑上网体验了一下,感觉网速一点也不比本报华盛顿记者站差。
格雷格说,这些与网络连接的电脑在他的农场里派上了大用场:进行牛的饲料配方,配方可达数十种;将每头牛的信息输入电脑,进行全程动态跟踪;控制粮食的干湿度和仓库温度;监测土壤的盐分、酸碱度、温度、成分等,识别杂草和病毒;计算粮食种植量以及杀虫农药的剂量;进行财务决策;了解每天农场当地的天气状况(格雷格对天气非常关心,因为温度和风力的变化都会影响产量);使用全国各地的政府农业中心、大学、科研院(所)和图书馆里的数据库,获得关于产品价格波动、品种改良、新型农业机械、动植物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最新数据;浏览期货市场每个月的行情,并据此作出是否卖出粮食的决定。据格雷格介绍,他的农场附近有好几家国际型粮食收购和出口公司,每天都对外公布芝加哥期货市场的粮食价格,以及大豆、玉米等粮食的收购价格,他家里的电脑都与之联网,一旦觉得价格合适就可以向其出售。
格雷格还特意带记者参观了农场附近的AGP粮食收购和出口公司设立的收购站,格雷格把它称为“电梯”,原因是收购站会用一种类似“电梯”的设备把粮食送到储粮仓库的顶端,然后将其储藏。收购站的设备都大得惊人,全部使用电脑控制。记者正好碰到收购站在向火车上运送粮食,只见处于仓库顶端的小麦通过一层一层的传送带被自动送到火车车厢里,车厢上方随即飞腾起巨大的烟雾。一切都使用机器操作,电脑自动显示传送的数量、速度等数据,有工作人员在旁边进行控制。收购站经理戴维告诉记者,AGP公司的运作模式跟普通的美国公司完全一样,也设有董事会、总裁和首席执行官等职务,公司的粮食出口到日本、中国、欧盟等许多国家,2004年的销售额高达26.6亿美元。
戴维还说,除小麦外,公司收购的1/3的玉米、80%的大豆和90%的油菜都是转基因粮食。它们都是转基因良种的产物。由于经过转基因化学处理,这些种子不仅抗霉菌,保证发芽,而且产量高,蛋白质含量也高。一袋普通玉米良种(8万粒,可种2.5英亩)的售价在90至100美元之间,而转基因良种每袋要高出22美元。格雷格对记者说,虽然很多人不喜欢转基因粮食,但转基因确实有很多好处,他的农场就大量使用了转基因良种。
仅占全国人口1.8%的美国农民,不仅养活了近3亿美国人,而且还使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国。2001年美国农产品出口高达535亿美元,世界各国粮食进口总量的一半来自美国。如果离开了高科技的投入,这样的农业奇迹根本就不可能诞生!
粮食收购站里高耸入云的粮食储藏罐人民网记者唐勇摄
要是没有补贴农场就没有利润
从表面看上,格雷格似乎很富有,但实际上他每年能够赚到自己腰包的钱并不多。由于化肥价格上涨,加之油价飞涨,还有高科技方面的高投入以及天气和国际市场等因素,农场的利润实际很薄。格雷格说,他每年在农业上的投入高达39万美元,收入大约40万美元,两项一抵消,年利润只有1.8万美元左右。
格雷格说,只所以还能够赚到1万美元左右的年利润,是因为美国联邦政府对农业进行了补贴。如果联邦政府取消对农业的补贴,他的农场也就只能维持一个不赔不赚的局面。
在美国,农业是一个受到高度重视和保护的传统行业。美国政府多年来一直对农业给予许多税收优惠。与其他行业如工业、服务业相比,农民所交纳的税明显要少,额度相对较低,主要有所得税、就业税和地产税等,也没有专门针对农民的税种。农民要交纳的税中,所得税是最大的一块。所得税是根据收入多少累进计算,收入越高,税也交得多。美国的农场主每年约有1/4的人由于其农场属于资源有限农场而免交所得税,还有一半的人只需按15%的最低税率交税。只有5%的大农场主需要按较高税率纳税,这些人交的税要占农业税收总额的一半左右。
除了税收优惠,联邦政府还直接对农业进行补贴。2002年布什政府颁布的新农业法规定,在今后的10年里,政府对农业的各种补贴和财政支持达到1900亿美元,平均每年投入190亿美元,正好低于世界贸易组织规定的每年农业补贴不得高于191亿美元的上限。
美国农业补贴的集中度很高,90%以上的农业补贴集中在大约20种农作物中的5种:小麦、大豆、玉米、大麦、棉花,这有利于提高大宗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由于补贴与农作物的面积和产量挂钩,大农场主便成为农业补贴政策的最大受益者。据美国农业部估计,目前大约30%的大农场获得了大约70%的补贴。这不仅使农业补贴政策操作起来更简便集中,也有利于提高大农场的生产规模和竞争力。
美国对农产品的补贴实行全过程全环节补贴:一是休耕补贴。为了控制农产品供给,避免农业出现生产过剩、农民“增产不增收”的局面,美国对部分农产品实行“休耕”政策,由政府对休耕造成的损失进行补贴。二是生产补贴。政府对补贴范围内的农作物按面积和产量进行补贴。三是储备补贴。政府通过提供储存费以及无追索权贷款,鼓励自愿参加储备计划的农场主将部分谷物存储起来,使市场保持一种供需平衡。四是出口补贴。美国政府为了拓展海外市场,对小麦、玉米、大豆、棉花等主要农产品给予出口补贴。
美国农产品补贴措施多样,归纳起来主要有3类:一是支持性收购,类似于中国的粮食保护价收购政策。二是差价补贴,即事先确定一个目标价格,然后按照目标价格与实际的平均市场价格之差进行补贴。三是直接补贴,又叫“不挂钩补贴”。
美国的农业补贴政策给美国农民带来了巨大的实惠,提高了农民的收入,缩小了城乡差距。由于补贴政策提高了农产品的市场价格优势,使美国农产品能在国际市场上以较低廉的价格获得竞争优势。美国之所以能成为世界头号农产品出口大国,很大程度上靠的就是补贴。
但是对于政府的补贴政策,格雷格并没有记者预想的那样感激涕零,相反他还有很多不满。他说,他宁愿粮食市场走好,粮食价格走高,也不愿意接受政府的补贴,原因是“手续太烦琐”,每年都需要将所有的单据保留给联邦政府看。记者认为,美国农业补贴政策最大的实惠都给了大农场主,而像格雷格这种农场规模中等偏下的农场主得到的实惠相对有限,这可能是格雷格对补贴政策并不特别感冒的主要原因。
在粮食收购站,小麦通过传送带被送上火车。人民网记者唐勇摄
无微不至的农业保险让“-徒”无忧
美国地贵、耕作机械贵、劳动力更贵,绝大多数美国农民都欠了银行一大笔贷款。此外,天气、病虫害、政府法令、市场需求、劳动力、油价、化肥、农药、种籽等等这些因素都会影响收成。所以媒体曾经报道过一位美国老农的至理名言:“在美国务农就像-,也许-城(拉斯维加斯)的赢钱机会比种田还高!”格雷格也多次感叹地对记者说:“我们农民的的确确是世界上最大的的-徒!”
正是因为农业属于高风险行业,为了化解风险,格雷格全家才购买了名目繁多的各种保险,其中包括:农业总收入保险(只能保总收入的75%);房屋保险;人寿保险(格雷格购买的人寿保险,保额为20万美元,每年需支付保费350美元;玛茜购买的人寿保险,保额为17.5万美元,每月需支付保费33美元;他们还给亚当和莎拉两个孩子也购买了人寿保险,每月需支付保费6美元);健康保险(由玛茜的公司缴纳保费);事故保险(玛茜开玩笑说,如果记者不小心在农场摔倒了,也会由保险公司出钱治疗);牲畜保险(格雷格家的所有母牛和公牛都上了保险)。
格雷格全家购买的各种保险,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美国健全的农村保险体系。该体系覆盖范围广,保障水平高,主要属于政策性保险范畴。其具体方式是,由国家财政直接投资成立联邦农作物保险公司,逐步过渡到国家委托商业保险公司开展业务,对其给予一定的财税补贴。这一做法有效地解决了农作物保险风险大、赔付多、一般商业保险公司无力单独承担的问题,促进了农业保险向纵深发展。据统计,美国目前农作物可保品种已达100余个。在全美200万农户中,有近150万户投保了农业险,参与率高达75%。1997年,美国农作物保险的承保面积为1.822亿英亩,2004年已经超过2.21亿英亩,8年增加了21%。其中2002年为2.87亿英亩,占可保面积的81.3%。在1995年到2004年的10年中,美国农险赔付率平均为95%,基本做到了盈亏平衡。其中,2004年为73%,是1997年以来最低的。
除了格雷格提到的那些保险以外,美国农村保险还包括巨灾保险、扩大保障保险等许多在许多国家都闻所未闻的险种。所谓巨灾保险,实质上是多种风险农作物保险的一种类型,其目的是为农民提供基本的农作物损失保障,赔付产量最高为农民个人种植作物历史平均产量的50%,赔付价格上限为美国农作物风险管理局公布的市场预测价格的55%。当农作物产量因灾害减产25%以上时,即可获得赔付。所谓扩大保障保险,就是农民可根据个人种植作物的历史平均产量购买扩大保障保险,投保上限为个人历史平均产量的85%,投保价格为美国农作物风险管理局公布的市场预测价格的100%。
为了防止人为扩大受损程度,美国农险法规定只保障农作物预期收益的一定比例,一般为农作物平均产量的50%至70%。被保农产品的价格应接近预测价格,且不得低于预测价格的90%。为了防止欺诈,如果农民不能提供历史产量记录,赔付最高可减少到应赔额度的50%。此外,美国政府还拨专款用于农险数据建设,使得核定损失工作更加科学,有效减少了道德风险发生的概率。仅在2004年,美国便叫停了9400万美元的不当赔付,还挽回了3500万美元的损失。
为保证业务质量,美国政府机构强化了资格认证工作,只有实力强、信誉好、具有较高的管理水平和技术力量的保险公司,才可开展农险业务。目前,经美国政府认证具备农险经营资格的保险公司总共不到20家。
正是这些花样繁多、无微不至的农业保险让美国农民可以高枕无忧,而不必像真正的“-徒”那样成天担惊受怕。
美国农民的两大忧虑
那么,美国农民有没有特别担心的事情呢?当记者问到这个问题时,格雷格和玛茜异口同声地说“有”,而且都说出了他们最担心的两件事情,一是现在的美国年轻人大都不愿意再当农民,农村面临后继无人的困境,二是工厂化农业给传统家庭农业造成越来越大的威胁。
格雷格对农民数量日益减少的忧虑不是空穴来风。据记者了解,美国的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本来已经很低,但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村年轻人离开农场到城市谋职,现在这个比例还在继续下滑。北达科达州农民协会甚至把“增加农业人口”作为头等大事。不过说到年轻人不愿意当农民,记者对此表示不解,美国农村的生活居住条件这么优越,农民的收入也不算低,而且农民享有城市上班族难以企及的自由、安静和新鲜空气,为什么还不愿意务农呢?
格雷格解释说,作为老一代农民,他对农业的感情非常深。他半开玩笑地说,“如果中了巨额彩票,我会把钱都捐给慈善机构,然后回到农场继续当我的农民”,因为在那里我可以“自己掌握自己的生活”,“还有什么比这更重要呢?”不过对年轻一代来说就不同了。虽然当农民有上述优势,但农民的收入毕竟不算高,而且农村的娱乐相对缺乏,这对追求刺激的年轻人来说是很要命的。格雷格说,他的儿子亚当不愿意当农民,他虽然有些无奈,但也表示理解。“我也可以强迫他留在农场。但如果他根本就不愿意当农民,农场迟早会毁在他的手里”,而这样的事例已经在附近农场发生过。
作为折衷的选择,格雷格把自己185头牛中的10头送给亚当,也就是把它们的所有权放到亚当的名下。每当农场需要帮忙的时候,格雷格就会打电话给儿子,“亚当,回来,这里还有你10头牛呢!”格雷格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能够让城里的儿子继续保持跟农场的联系,不知道当儿子的是否理解父亲的良苦用心?
农民数量越来越少,对格雷格的冲击并不太大,因为至少在目前,农村的社区服务(如教育、医疗等)还没有因为农民减少而发展到无法维持下去的地步。但工厂化农业对格雷格的冲击则非同寻常,因为它直接影响到美国家庭农场主的生死存亡,而且其威胁可以说已经迫在眉睫。
关于何为工厂化农业,目前并没有统一的定义。最流行的说法是:它是运用工程技术手段和工业化生产方式,为动植物生产提供最适宜的生长环境,使其在有限的生存空间内,得到较高的产量、品质和经济效益的一种农业生产方式。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现代工业向农业的渗透和微电子技术的应用,集约型工厂化农业在美国、荷兰、日本、以色列等发达国家得到迅速发展,其主要特点是:由跨国农业公司实行统一管理,周年生产,均衡供给;减轻野外农业劳动强度,实现劳动舒适化及微机自动化管理;生产率高,一年可生产多茬,例如肉鸡7-8周、育肥猪4-5个月就可达到相应的屠宰重量,肉鸡和育肥猪的生长期分别为散养的1/3和1/2。
近年来,工厂化农业在美国有不断扩大的趋势。不少媒体为工厂化农业大唱赞歌,认为它“是现代农业、畜牧业和水产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但是由于禽流感在世界范围内的大爆发,以及一系列食品安全事件在国际上的曝光,人们的食品安全意识越来越强,于是也就越来越关注粮食生产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在这种大背景下,工厂化农业的弊端开始遭到置疑,家庭农业的好处又再次被专家学者们提及。
美国密苏里大学荣誉退休教授、世界著名的农业经济学家约翰·伊克尔德认为,工厂化农业违背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原则,最近他甚至公开提出了坚决反对工厂化农业(尤其是工厂化养猪业)的10大理由,其中包括:把过多的牲畜放在有限的空间,既对牲畜的正常发育不利,也对工人的身体健康不利,更对消费者的健康不利;大量牲畜粪便堆积,会严重污染环境,降低当地居民生活质量甚至地产价格;工厂化农业虽然解决了一些短期的问题,但却造成许多更难以解决的长期问题,比如农场的公司化必然导致公司只关注最大化股东的收益,那些不会思考、只会执行命令的流水线工人和公司员工不是真正的农民,他们不会关心种什么对土地有利,也不关心如何更加人道地对待牲畜,也不会关心对临近社区造成的环境影响;传统的农村社区在外来利益的掌控下将逐渐变得四分五裂;可持续的传统家庭农业将遭到毁灭性打击。公众对农业和食品安全的信心将备受打击。
出于维护美国家庭农场的利益,美国农民协会也对工厂化农业坚决说不。据美国媒体报道,台湾制糖公司2000年曾经希望进军美国,在当地开设工厂化养猪厂,但因遭到美国农民协会的坚决反对而未果。一直到今天,反对工厂化农业一直是美国农民协会的一项重大使命。记者在格雷格家看到的《北达科他州农民协会2006政策与行动指南》的小册子在序言里这样写道:“我们国家的农业政策必须远离目前的工业化,保护家庭农业,争取扭转家庭农场数量日渐减少的局面。”
美国家庭农场主反对工厂化农业,让记者不禁联想起了法国的葡萄酒种植园主。2003年记者曾经到法国南部的波尔多采访法国的葡萄酒酿造业。当时这些种植园主也纷纷向记者抱怨,他们家庭作坊式的酿酒方式遭到来自美国的工业化酿酒方式的严峻挑战。在他们看来,只有放到橡木桶里的葡萄酒经过神秘的配方发酵才是真正的法国葡萄酒,那些放在铁桶里的、经过标准划一的酿造工艺的葡萄酒“简直就是垃圾”。跟这些种植园主一样,格雷格和玛茜提起工厂化养猪,都露出鄙夷的神色。“那哪里是养猪!那分明是虐待猪!成千上万头猪挤在一起,好得了吗?!”
不得不承认,在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工业化几乎是不可阻挡的潮流,不管你喜欢也好,讨厌也罢。美国家庭农场主的愤怒和法国葡萄酒种植园主的抱怨都反映了这样一个事实。但是,从人文关怀的角度看,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工业化并不是人类迈向未来的灵丹妙药。因为工业化的大潮之下,我们看到的只有乏味的麦当老在美国农村的翻版,但我们没有想到,我们付出了多少代价:多少田园牧歌情调随风而逝,多少对牧场牲畜亲如子女的关怀成过眼烟云,多少农场社区的淳朴民风不再重现。几十年甚至百年以后,还会再有格雷格和玛茜这样的美国农民吗?还会再有他们那样凌乱却不失亲切的美国农场吗?虽然采访结束了,但记者在返回华盛顿的漫漫旅途上,一直在担忧着。(人民网驻美国记者唐勇赵帅)
此文已收入《中国记者眼中的外国农村建设》一书,该书由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于2006年5月1日出版,收录时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