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是一个文化底蕴极其深厚的城市。走在这座千年古城的大街小巷之中,几乎处处都可感受到一股股浓郁的古代文化气息。孔子提倡“仁、义、礼、智、信”,在这种背景下,西安诞生了像“尚勤路”、“尚德路”、“尚朴路”、“商俭路”、“尚爱路”。这些体现中国人传统美德的街名,一直沿用至今。
西安人很讲究礼节。最能体现这个特点的就是端履门和下马陵。端履门大街,是明朝修建的一条直通秦王朱棣办公地的大街。地方官员进秦王府前到此必先端履整衣,此习俗至今仍传为美谈。下马陵,在今西安城内和平门处,汉代大儒董仲舒的陵墓位于此地。汉武帝时,所有文武百官每经过此处都要下马,故名。今西安人到此均以注目礼以示对这位大儒的尊敬。
西安人注重教育,故而至今还保留着三学街和书院门这样的古名。所谓三学即太学、府学、县学三学并处,故名。今天下闻名的“书法故乡”---西安碑林,就在此处。书院,足指明清之际“关学”的教育基础---关中书院。当年考上状元的冯从吾先生在此创立全国著名学府,培养了一大批人才。如今这里已开辟成仿古一条街,游人在感受到笔墨之香外,还领略到西安的文化底蕴。
朴素无华的西安人,也不乏超然物外的思想境界。位于西安八路军办事处的七贤庄,便是生动体现。遥想魏晋时代,七位旷达的知识分子(嵇康、阮籍、山涛、向秀、阮咸、王戎、刘伶),他们相与友善、游于竹林的举止,令人无比羡慕。而今,随其自然的西安人,荣辱不惊,正是“魏晋风度”的今世再现。
&nbssp;讲“礼”的西安人,对为西安做出贡献的英雄也给予了极高的荣誉。玉祥门,就足为怀念冯玉祥将军解西安之围而命名的。1926年,“二虎(杨虎城、李虎臣二将军)守长安”抗击军阀刘镇华之际,仅有20万人口的西安,在短短的8个月之内,死难军民就达5万之多,没有冯将军率军解围,不知还要死多少人。
讲“礼”的西安人,还懂得含蓄。唐时,年年有貌美的各地女子被选入京城长安。因各种原因未能进入皇宫的女子,只好聚集一处等待机会。西安人为她们云集之处起了个很好听的名字叫“金花路”也就是今天的金花路。
西安人大气,从不欺生。唐时,有近三万多外国客商云集长安,形成了著名的人文风景线,即“胡戴汉帽、汉戴胡帽”。今西安的胡家庙便是最真实的再现。走到这里,人们都会情不自禁地吟唱“五陵少年今市东,银鞍白马度春风,落花踏尽游何处?笑人胡姬酒肆中。”
中国陕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