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秦陵考古队在秦始里陵西侧发现了一处车马陪葬坑。1980年11月,考古人员在此处发现目前等级最高、驾具最全;工艺最复杂、重量最重的一组铜车马。考古学家宿白先生称其为“青铜之冠”。
依据秦朝的制度,皇帝出巡用车81辆,主车为金银车,副车为五时车。其中的五时车各以安车、立车编组,分为五组,依次按方向和颜色进行排列。即东方:青色、春;南方:赤色、夏;西方:白色、冬;北方:黑色、秋;中:*、仲夏。
秦陵出土的这组铜车马,通体彩绘为白色,因此,判断它们应该是秦始皇出巡时象征西方的副车。就等级来看。属帝王级,是目前同类车马中等级最高的。
两辆车共重2.3吨,零件近7000个,用金银达15公斤。最大的零件是二号车的车盖,面积2.3平方米,最小的零件还不到0.5平方厘米。最重的铸件是马,约200公斤,最轻的是马缰绳上的销钉,其重量尚不足克。
八匹骏马均是铸造而成,合金的主要成分为铜、锡和铅。马体中空,采用泥范的形式进行铸造。为了增强铸造的透气性,在其中加有采自骊山东矿石白云母和谷壳。马的四条腿、尾巴、耳朵等刚采用单铸,然后再与马体接铸。由于与主体骏马连接的零件特别多,当时的工匠采用了不可卸连接和可卸连接两大类制作工艺。
不可卸连接可分为铸接、焊接、镶嵌、铸补、红套、粘接等方法。这里需要解释的是红套技术,该技术是一种种利用金属热膨胀系数较大的特点,进行金属装配连接的技术,铜车马中的车辐与毂套的连接采用的就是这种技术。
可卸连接分为子母扣接、纽环扣接、转轴连接、销钉连接、弯钉连接、策扣连接。这十儿种的连接工艺在铜车马的制作上广泛运用,使冰冷的青铜焕发出勃勃生机。
铜车马的工艺水平高不光是连接技艺高超,还体现在它有许多令人叹为观止的技术。例如,二号铜车上的窗板仅厚0.12-0.2厘米,其上有密集的楼空菱形花纹,在如此薄的铜片上进行雕刻是件难度相当大的事情。又如,车盖是采用浑铸法一气呵成,最薄处仅0.1厘米,最厚处也只有0.4厘米,如果对铜液的温度和流速控制不当,极可能前功尽弃。再比如,马的项圈由42节金和42节银相间构成,经X光探视照片证实,筒节内没有芯骨,金银筒节是对接相连的。不同的金属具有不同的熔点,它们是怎样连接的,至今仍然是一个科学之谜。
总之,仅仅从精湛的铸造工艺而言,秦陵铜车马就堪称中国“青铜之冠”。
中国陕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