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秋风凉雨,漫长的冬季一步步逼近了长安。冬天降临,长安无论士庶,都减去了户外活动。虽然如此,富贵与寒素之间的伎别仍是很大的。《开元天宝遗事》记载了数则帝王、贵宦冬日的取暖方式;"西凉国进炭百条,各长尺余。其炭青色,坚硬如铁,名之曰瑞炭。烧于炉中,无焰而有光。每条可烧十日,其热气逼人而不可近也。""申王(玄宗弟)每至冬月,有风雪苦寒之苫,使宫妓密围于座侧,以御寒气,自呼为'妓围'。""杨国忠家,以炭屑用蜜捏成双凤,至冬月,则燃于炉中,及先以白檀木铺于炉底,余灰不可参杂也。"奢侈以至于此。张孜有《雪》诗,即写这种贫富的对比:"长安大雪天,鸟雀难相觅。其中豪贵家,捣椒泥四壁。到处热燕红炉,周回下罗幕。暖手调金丝,蘸甲斟琼液。醉唱玉尘飞,困融香汗滴。岂知饥寒人,脚手生皴劈。"罗隐也有同题短诗,深表同情于长安贫者:"尽道丰年瑞,丰年瑞若何?长安有贫者,为瑞不宜多。"
关于长安的苦寒,引韩愈一首《苦寒》也就够了:
四时各平分,一气不可兼。隆寒夺春序,颛顼固不廉。太昊弛维纲,畏避但守谦。遂令黄泉下,萌芽失勾尖。草木不复抽,百味失苦甜。凶飚搅宇宙,铓刃甚割砭。日月虽云尊,不能活乌蟾。羲和送日出,恇怯频窥觇。炎帝持祝融,呵嘘不相炎。而我当此时,恩光何由沾?肌肤生鳞甲,衣被如刀镰。气塞鼻莫嗅,血冻指不拈。浊醪沸入喉,口角如衔钳。将持匕箸食,触指如省排签。侵炉不觉暖,炽炭屡巴添。探汤无所益,何况纩与缣?虎豹僵穴中,蛟螭死幽潜。荧惑塞躔次,六龙冰脱髯。芒砀大包内,生类恐尽矸。啾啾窗前雀,不知己微纤。举头仰天鸣,所愿晷刻淹。不如弹随着秋风凉雨,漫长的冬季一步步逼近了长安。冬天降临,长安无论士庶,都减去了户外活动。虽然如此,富贵与寒素之间的伎别仍是很大的。《开元天宝遗事》记载了数则帝王、贵宦冬日的取暖方式;"西凉国进炭百条,各长尺余。其炭青色,坚硬如铁,名之曰瑞炭。烧于炉中,无焰而有光。每条可烧十日,其热气逼人而不可近也。""申王(玄宗弟)每至冬月,有风雪苦寒之苫,使宫妓密围于座侧,以御寒气,自呼为'妓围'。""杨国忠家,以炭屑用蜜捏成双凤,至冬月,则燃于炉中,及先以白檀木铺于炉底,余灰不可参杂也。"奢侈以至于此。张孜有《雪》诗,即写这种贫富的对比:"长安大雪天,鸟雀难相觅。其中豪贵家,捣椒泥四壁。到处热燕红炉,周回下罗幕。暖手调金丝,蘸甲斟琼液。醉唱玉尘飞,困融香汗滴。岂知饥寒人,脚手生皴劈。"罗隐也有同题短诗,深表同情于长安贫者:"尽道丰年瑞,丰年瑞若何?长安有贫者,为瑞不宜多。"
关于长安的苦寒,引韩愈一首《苦寒》也就够了:
四时各平分,一气不可兼。隆寒夺春序,颛顼固不廉。太昊弛维纲,畏避但守谦。遂令黄泉下,萌芽失勾尖。草木不复抽,百味失苦甜。凶飚搅宇宙,铓刃甚割砭。日月虽云尊,不能活乌蟾。羲和送日出,恇怯频窥觇。炎帝持祝融,呵嘘不相炎。而我当此时,恩光何由沾?肌肤生鳞甲,衣被如刀镰。气塞鼻莫嗅,血冻指不拈。浊醪沸入喉,口角如衔钳。将持匕箸食,触指如省排签。侵炉不觉暖,炽炭屡巴添。探汤无所益,何况纩与缣?虎豹僵穴中,蛟螭死幽潜。荧惑塞躔次,六龙冰脱髯。芒砀大包内,生类恐尽矸。啾啾窗前雀,不知己微纤。举头仰天鸣,所愿晷刻淹。不如弹弹射死,却得亲炮寻……
此诗写唐德宗贞元十八年(802年)冬末之寒。按常理,"春序"即将降临,然而冬气延至季末,使春天的"萌芽失勾尖,草木不复抽"。诗中多有夸张,有些描写是非现实的,但诗人的笔触却也确实把长安的寒冷写到入木三分的地步了。
长安冬天的雪景,在诗人笔下多是很美丽的:
千门万户雪花浮,点点无声落瓦沟。遍似玉尘消更积,半成冰片结还流。光含晓色清天阙,轻逐微风绕御楼。平地已沾盈尺润,年丰须荷富人侯。
朱湾《长安喜雪》
玄云低禁苑,飞雪满神州。虚白生台榭,寒光入冕旒。粉凝宫壁静,乳结洞门幽。细绕回风转,轻飘落羽福怒涛堆砌石,新月孕帘钩。为报诗人道,丰年诵圣猷。
钱起《禁闱玩雪寄薛左丞》
散漫祥云逐圣回,飘摇瑞雪绕天来。不能落后争飞絮,故欲迎前绽早梅。
李峤《游苑遇雪应制》
霏霏奕奕满寒空,况是难逢值腊中。未白已堪张宴会,渐繁偏好去帘栊。庭莎易集看盈地,池柳难装旋逐风。长爱清华入诗句,预愁晴日放消融。
李建勋《雪》
冬季的节庆,主要是冬至日和除夕。
前面说过,古人将一年十二个月再等分为二十四个节气,其中以"二分"(春分、秋分)、"二至"(夏至、冬至)为重要。二分、二至中,尤以冬至为古人最重视。这一天,太阳运行到其轨道的最南端,昼最短,夜最长。既阴极之至,又阳气始生。冬至一般在十一月。古人以十二地支与十二月相配,十一月为子,十二月为丑,正月为寅,也就是说一年虽始于正月,但古人另有一套逻辑,即认为一年是由十一月开始的。事实上周朝就是以十一月为正月的。《初学记》:"《玉烛宝典》曰:十一月建子,周之正月。……沈约《宋书》曰:冬至朝贺、享祀,皆如元日之仪。"原因在此。
唐人对冬至的重视亦如是。《唐会要》:"武德初,定令:每岁冬至,祀昊天上帝于圆丘。""圆丘"为坛名,在长安明德门(长安正南门)外。新、旧《唐书》中记载帝王活动的"有事于南郊"一句,皆指冬至日的祭祀。下面两首诗,一首记南郑祭祀,一首记冬至朝会:
至日行时令,登台约礼文。官称伯赵氏,色辨五方云。昼漏听初发,阳光望渐分。司天为岁备,持简出人群。惠爱周围物,生灵荷圣君。长当有嘉瑞,郁郁复纷纷。
于尹躬《南至日太史登台书云物》
千官贺长至,万国拜含元。隔仗炉光出,浮霜烟气翻。飘飘萦内殿,漠漠澹前轩。圣日开如捧,卿云近欲浑。轮囷洒宫阙,萧索散乾坤。愿惹天风便,披香奉至尊。
崔立之《南至隔仗望含元殿香炉》
冬至日民间有"进履袜"、作赤豆粥的习俗。关于"进履袜',后魏崔浩《女仪》说:"近古妇常以冬至日进履袜于舅姑。""舅姑"即公婆,妇女手做鞋袜进献公婆,不知起源,但明显含有家庭敦睦的意义在。作赤豆粥,据《荆楚岁时记》说共工有子,不才,死于冬至日。此人暴厉,但惧赤豆,作赤豆粥有禳解避邪的意义。这些习俗,今存唐代史籍或笔记中已不见载,反映出冬至日因天文历法的意义而受到官方的特别重视而民间相对淡漠。唐诗中有关冬至的诗不少,其内容也多限于天文律历,已看不出"进履袜"、作赤豆粥等这些民俗。如白居易《冬至夜》诗:"老去襟怀常落,病来发鬃转苍浪。心灰不及炉中火,鬓雪多于砌下霜。三峡南宾城最远,一年冬至夜最长。今朝始觉房栊冷,坐索寒衣说孟光。"是一首叹老思友的诗;韩偓的《冬至夜作》诗:冲宵忽见动葭灰,料得南枝有早梅。四海便应枯草绿,九重先觉冻云开。阴氛莫向河源塞,阳气今从地底回。不道惨舒无定分,却忧蚊响又成雷。"也几乎不牵扯节庆的气氛。
除夕在十二月之末,是一年最后的一个节庆。一年将尽,明日即是元旦,故称"除"。"除"也有除旧布新的意思,辞去旧岁,迎来新的一年。《东京梦华录》记北宋汴京民俗:《是夜禁申爆竹山呼,声闻于外。士庶之家,围炉团坐,达旦不寐,谓之守岁。""守岁"之风唐宋皆同。下面是几首唐长安守岁的诗:
岁阴穷暮纪,献节启新芳。冬尽今宵促,年开明日长。冰消出镜水,梅散入凤香。对此欢终宴,倾壶待曙光。
李世民《除夜》
今岁今宵尽,明年明日催。寒随一夜去,春逐五更来。气色空中改,容颜暗里回。凤光人不觉,已入后词梅。
王湮《除夜》
闲居寡言宴,独坐惨风尘。忽见严冬尽,方知列宿春。夜将寒色尽,年共晓光新。耿耿他乡客,无由展旧亲。
骆宾王《西京守岁》
守岁多燃烛,通宵莫掩扉。客愁当暗漏,春色向明归。玉斗巡初匝,银河落渐微。开正献岁酒,千里间庭闱。
丁仙芝《京中守岁》
季冬除夜接新年,帝子王孙捧御筵。宫阙星河低拂树,殿庭灯烛上熏天。弹弦奏节梅风入,对局探钩柏酒传。欲向正元歌万岁,暂留欢赏寄春前。
杜审言《守岁侍宴应制》
唐太宗的诗,说明不但宫中守岁,帝王也乐意参加守岁。唐太宗诗"冬尽今宵促,年开明年长",王湮诗"寒随一夜去,春逐五更来",形容新旧岁交替在一夕之间,郡非常形象、生动。骆宾王、丁仙芝除夜诗,多少有些岁月逼人、独在异乡的伤感。杜审言诗"弹弦奏节梅风入,对局探钩柏酒传"写宫中守岁的游戏。"对局"当指弈棋,"探钩"指"藏钩"之戏,"柏酒"即"柏叶酒",是除夕和元旦时所饮之酒。"守岁"当然不是枯坐在那里等候新年来临,无论大人小孩,都伴有种种不同的娱乐游戏,或是宴饮。杜甫《杜位宅守岁》诗:"守岁阿戎家,椒盘己颂花";储光羲《秦中守岁》诗:"阖门守初夜,燎火到清晨";"椒盘"(盘中盛椒,饮酒时撮椒置酒中)、"燎火"(庭中焰火、爆竹之类),都是守岁时特有的娱乐或宴饮习惯。清人《帝京岁时纪盛》记元旦风俗说:"昧爽阖家团拜,献椒盘,斟柏酒……"这些习俗,一直延续到了近代。弹射死,却得亲炮寻……
此诗写唐德宗贞元十八年(802年)冬末之寒。按常理,"春序"即将降临,然而冬气延至季末,使春天的"萌芽失勾尖,草木不复抽"。诗中多有夸张,有些描写是非现实的,但诗人的笔触却也确实把长安的寒冷写到入木三分的地步了。
长安冬天的雪景,在诗人笔下多是很美丽的:
千门万户雪花浮,点点无声落瓦沟。遍似玉尘消更积,半成冰片结还流。光含晓色清天阙,轻逐微风绕御楼。平地已沾盈尺润,年丰须荷富人侯。
朱湾《长安喜雪》
玄云低禁苑,飞雪满神州。虚白生台榭,寒光入冕旒。粉凝宫壁静,乳结洞门幽。细绕回风转,轻飘落羽福怒涛堆砌石,新月孕帘钩。为报诗人道,丰年诵圣猷。
钱起《禁闱玩雪寄薛左丞》
散漫祥云逐圣回,飘摇瑞雪绕天来。不能落后争飞絮,故欲迎前绽早梅。
李峤《游苑遇雪应制》
霏霏奕奕满寒空,况是难逢值腊中。未白已堪张宴会,渐繁偏好去帘栊。庭莎易集看盈地,池柳难装旋逐风。长爱清华入诗句,预愁晴日放消融。
李建勋《雪》
冬季的节庆,主要是冬至日和除夕。
前面说过,古人将一年十二个月再等分为二十四个节气,其中以"二分"(春分、秋分)、"二至"(夏至、冬至)为重要。二分、二至中,尤以冬至为古人最重视。这一天,太阳运行到其轨道的最南端,昼最短,夜最长。既阴极之至,又阳气始生。冬至一般在十一月。古人以十二地支与十二月相配,十一月为子,十二月为丑,正月为寅,也就是说一年虽始于正月,但古人另有一套逻辑,即认为一年是由十一月开始的。事实上周朝就是以十一月为正月的。《初学记》:"《玉烛宝典》曰:十一月建子,周之正月。……沈约《宋书》曰:冬至朝贺、享祀,皆如元日之仪。"原因在此。
唐人对冬至的重视亦如是。《唐会要》:"武德初,定令:每岁冬至,祀昊天上帝于圆丘。""圆丘"为坛名,在长安明德门(长安正南门)外。新、旧《唐书》中记载帝王活动的"有事于南郊"一句,皆指冬至日的祭祀。下面两首诗,一首记南郑祭祀,一首记冬至朝会:
至日行时令,登台约礼文。官称伯赵氏,色辨五方云。昼漏听初发,阳光望渐分。司天为岁备,持简出人群。惠爱周围物,生灵荷圣君。长当有嘉瑞,郁郁复纷纷。
于尹躬《南至日太史登台书云物》
千官贺长至,万国拜含元。隔仗炉光出,浮霜烟气翻。飘飘萦内殿,漠漠澹前轩。圣日开如捧,卿云近欲浑。轮囷洒宫阙,萧索散乾坤。愿惹天风便,披香奉至尊。
崔立之《南至隔仗望含元殿香炉》
冬至日民间有"进履袜"、作赤豆粥的习俗。关于"进履袜',后魏崔浩《女仪》说:"近古妇常以冬至日进履袜于舅姑。""舅姑"即公婆,妇女手做鞋袜进献公婆,不知起源,但明显含有家庭敦睦的意义在。作赤豆粥,据《荆楚岁时记》说共工有子,不才,死于冬至日。此人暴厉,但惧赤豆,作赤豆粥有禳解避邪的意义。这些习俗,今存唐代史籍或笔记中已不见载,反映出冬至日因天文历法的意义而受到官方的特别重视而民间相对淡漠。唐诗中有关冬至的诗不少,其内容也多限于天文律历,已看不出"进履袜"、作赤豆粥等这些民俗。如白居易《冬至夜》诗:"老去襟怀常落,病来发鬃转苍浪。心灰不及炉中火,鬓雪多于砌下霜。三峡南宾城最远,一年冬至夜最长。今朝始觉房栊冷,坐索寒衣说孟光。"是一首叹老思友的诗;韩偓的《冬至夜作》诗:冲宵忽见动葭灰,料得南枝有早梅。四海便应枯草绿,九重先觉冻云开。阴氛莫向河源塞,阳气今从地底回。不道惨舒无定分,却忧蚊响又成雷。"也几乎不牵扯节庆的气氛。
除夕在十二月之末,是一年最后的一个节庆。一年将尽,明日即是元旦,故称"除"。"除"也有除旧布新的意思,辞去旧岁,迎来新的一年。《东京梦华录》记北宋汴京民俗:《是夜禁申爆竹山呼,声闻于外。士庶之家,围炉团坐,达旦不寐,谓之守岁。""守岁"之风唐宋皆同。下面是几首唐长安守岁的诗:
岁阴穷暮纪,献节启新芳。冬尽今宵促,年开明日长。冰消出镜水,梅散入凤香。对此欢终宴,倾壶待曙光。
李世民《除夜》
今岁今宵尽,明年明日催。寒随一夜去,春逐五更来。气色空中改,容颜暗里回。凤光人不觉,已入后词梅。
王湮《除夜》
闲居寡言宴,独坐惨风尘。忽见严冬尽,方知列宿春。夜将寒色尽,年共晓光新。耿耿他乡客,无由展旧亲。
骆宾王《西京守岁》
守岁多燃烛,通宵莫掩扉。客愁当暗漏,春色向明归。玉斗巡初匝,银河落渐微。开正献岁酒,千里间庭闱。
丁仙芝《京中守岁》
季冬除夜接新年,帝子王孙捧御筵。宫阙星河低拂树,殿庭灯烛上熏天。弹弦奏节梅风入,对局探钩柏酒传。欲向正元歌万岁,暂留欢赏寄春前。
杜审言《守岁侍宴应制》
唐太宗的诗,说明不但宫中守岁,帝王也乐意参加守岁。唐太宗诗"冬尽今宵促,年开明年长",王湮诗"寒随一夜去,春逐五更来",形容新旧岁交替在一夕之间,郡非常形象、生动。骆宾王、丁仙芝除夜诗,多少有些岁月逼人、独在异乡的伤感。杜审言诗"弹弦奏节梅风入,对局探钩柏酒传"写宫中守岁的游戏。"对局"当指弈棋,"探钩"指"藏钩"之戏,"柏酒"即"柏叶酒",是除夕和元旦时所饮之酒。"守岁"当然不是枯坐在那里等候新年来临,无论大人小孩,都伴有种种不同的娱乐游戏,或是宴饮。杜甫《杜位宅守岁》诗:"守岁阿戎家,椒盘己颂花";储光羲《秦中守岁》诗:"阖门守初夜,燎火到清晨";"椒盘"(盘中盛椒,饮酒时撮椒置酒中)、"燎火"(庭中焰火、爆竹之类),都是守岁时特有的娱乐或宴饮习惯。清人《帝京岁时纪盛》记元旦风俗说:"昧爽阖家团拜,献椒盘,斟柏酒……"这些习俗,一直延续到了近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