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子孙与后世民族

王朝军事·作者佚名  2010-03-16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中国是一个拥有多民族的国家,汉族和其他50多个少数民族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因此说,中华民族是一个多元统一体。如果沿着历史发展的脉络推本溯源,那么呈现在人们面前的历史事实则是:第一,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华夏族发展为汉族,(1)而黄帝族又是华夏族的前身;(2)第二,居住在黄帝族周围以游牧狩猎为生的其他各族,在黄帝族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他们自身也在不断地繁衍生息,并随着时间的推移,分化合并,一部分逐渐发展为黄帝族和后来的华夏族及至汉族并存的各民族,一部分与黄帝族或华夏族相融合而成为汉民族;第三,黄帝子孙分布的地域极其广泛,在其大部分变成为华夏族和后世汉族的同时(3),还有一部分分支发展为其他各族。比如,鲜卑族、羌族即出自黄帝子孙。

《魏书·序纪》说:昔黄帝有子二十五人,或内列诸华,或外分荒服。昌意少子受封北土,国有大鲜卑山,因以为号。其后世为君长,统幽都之北广漠之野……黄帝以土德王,北俗谓土为托,谓后为跋,故以为氏。

《晋书·载记十六》云:姚弋仲,南安赤亭羌人也。其先有虞氏之苗裔。禹封舜少子于西戎,世为羌酋。

有虞氏,名重华,黄帝的九世孙,史称虞舜。不惟鲜卑族和羌族,安息族也出自黄帝子孙;《路史·疏仡纪·黄帝》曰:(黄帝)生昌意……昌意有子三人,长曰乾荒、次安,季悃……安处西土,后曰安息。

另外,匈奴、苗、黎等族也与黄帝子孙有关关。

注释:

(1)以夏禹为代表的家族,号称夏后代,因为夏后氏的发祥地在夏水流域.同时他们又以华山作为活动中心,所以被称为夏族、华族或华夏族。后经过两千多年,华夏族的居住地域遂渐仲展到长江和珠江流域及其地方。公元前202年,华夏族在关中地区建立汉朝,当时的亚洲、欧洲和非洲人便称中国人为汉人,因而出现汉族这个名称。

(2)《史记·五帝本纪》:“禹者,黄帝之玄孙而帝颛顼之孙也。”

(3)例如,当商、周两族进入中原地区建立国家之后,都成为华夏族,继承和发扬了华夏文明。而商、周两族的始祖都是黄帝的后裔。商人的始祖为契,其母名简狄。据《史记,殷本纪》简狄是有*(左女,右戊)氏之女。为帝喾次妃,吞玄鸟援而生契.而帝喾是黄帝的曾孙。周人的始祖为弃(后稷),为其母姜原履巨人足而生。据《史记·周本纪》,姜原为帝喾之原妃,可见弃同样是黄帝的后裔。

柏明李颖科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