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泽生之义举,极大地震撼了长春其余守敌,加速了国民党军心的瓦解。由于第六十军的起义,使国民党军新七军及其残留守军4万余人完全陷入混乱状态,纷纷向人民解放军投降。19日在东北野战军强大的军事、政治压力下,国民党东北“剿总”副司令兼第一兵团司令长官郑洞国及新七军军长李鸿率部4.7万人宣布投诚,长春得以解放。
长春的和平解放,是我军在兵不血刃的情况下宣告解放,对辽沈战役的最后胜利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创造了人民解放军实行长困久围、不攻而破大城市的一个典型范例。
新式整军,“滇军”获得新生
滇军第六十军经过海城起义、长春起义,从而结束了在国民党军体系的历史。曾泽生率第六十军起义后,立即开赴吉林省九台及其附近地区待命,1949年1月2日,中共中央军委授予这支部队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50军番号,并任命了领导人。军长曾泽生、政治委员徐文烈、副军长叶长庚、参谋长舒行、政治部主任王振乾。其所属原第一八二师编为第148师,师长白肇学,政治委员陈一震;原暂编第二十一师编为第149师,师长陇耀,政治委员李桂林;原暂编第五十二师编为第150师,师长李佐,政治委员李冠元。全军2.3万余人,隶属东北军区。3月,遵照中央军委命令,东北军区将第167师(由1948年2月25日在营口起义的原国民党军东北保安暂编第五十师改编而成),编入第50军建制,师长王家善、政治委员张梓桢。全军共辖4个步兵师,1个直属炮兵团。
第50军成立后,按照人民解放军的建军原则,进行政治整训,建立各种制度,特别是政治委员制度和政治工作制度,建立和健全共产党的各级组织,实行党对部队的绝对领导;建立革命的官兵关系,培植革命军队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同时,从东北军区所属机关、部队陆续抽调各级各类干部466名,从辽北学院、长春青年干校等单位招收青年知识分子600多名,从牡丹江教导团调来460多名改造较好的云南籍解放军官到该军任职;又从东北翻身农民中补入5400多人,使部队政治素质有了很大改善。该军也抽调2490名班以上人员和军官到东北军政大学和牡丹江教导团学习,调341名军官到教导队学习。通过整训,这支部队得到了“脱胎换骨”的改造,很快成为坚决反对反动统治、忠诚为人民服务、为中国革命彻底胜利而战斗的一支新型人民军队。
1949年6月14日,第50军奉命入山海关南下,归第四野战军建制。9月,到达湖北当阳地区,遵照中央军委和第四野战军决定,第150师所属部队分别补入第148师和第149师;第167师改称第150师,师长王家善、政治委员李冠元。9月中旬,中南军区抽调一批中、上层军政领导干部到第50军工作,送往东北军政大学学习的干部500余人分配回军。10月,参加了鄂西战役,俘国民党军第七十九军代军长萧炳寅、副军长李维龙以下官兵7000余人。11月下旬,奉命配属第二野战军进军四川。12月,参加了成都战役,俘国民党军8100余人,迫降1.77万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