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有几处下马陵?

王朝军事·作者佚名  2010-03-16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董仲舒(前179~前104年)是西汉著名的思想家。他曾向汉武帝建言“罢黜百家,独尊

儒术”,使儒学成为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西安和平门内西侧的下马陵就是董仲舒

的坟墓,唐人白居易《琵琶行》里那位风尘女子所说的“家在虾蟆陵下住”,就指的是这里

——这都是人们早已熟悉的话题了。可是如果要问:下马陵是否只有这一处?这里是否真是董仲舒墓?说来就话长了。

董仲舒墓为什么叫下马陵?为什么又叫虾蟆陵?据唐人李肇的《国史补》说,这是因为

“昔汉武帝幸芙蓉园,每至此下马,时人谓之下马陵。岁月深远,误传为虾蟆陵”。这段话

,曾被宋人宋敏求的《长安志》、清人张穆为徐松《唐两京城坊考》所作的《按补》、董*

诚的《咸宁县志》等志书所引用。尽管引文的详略各异,意思还是相同的。这里说的芙蓉园

,在秦代叫宜春苑,遗址在今百安南郊的曲江池东岸一带。“下马”和“虾蟆”,在今天的

关中方言里仍然是容易混同的。

可是,要问下马陵——或者说虾蟆陵在什么地方?回答就不那么简单了:《咸宁县志》的《祠祀志》和《陵墓志》里实际上提出了三种说法:第一种说法是沿袭旧志,说董仲舒墓在城内县治东南的胭脂坡下。清代的咸宁县境包括今西安市区的东半部,县治在今东县门街北面的县坡巷;县治东南胭脂坡下的董仲舒墓,就在今和平门内下马陵街北侧的兰州军区干休所前院内。

第二种说法引自《长安志》的《万年县》,说虾蟆陵陵在县南六里,即唐人韦述《两京新

记》里所说的董仲舒墓。宋代的万年县即清代的咸宁县,城南六里也就是今西安城南六里。

到底在什么地方?具体位置已不可指。

第三种说法引自《长安志》的《唐京城三》,说朱雀街东第五街的常乐坊也有一座虾蟆

陵。清人徐松的《唐两京城坊考》里也是这么说的。唐代的常乐坊,北面以道政坊与兴庆宫

所在的兴庆坊相隔,南面以靖恭坊与青龙寺所在的新昌坊相隔。从解放后发掘的勤政务本楼

遗址(兴庆宫西南隅)和青龙寺遗址(新昌坊南门东面)的位置判断,常乐坊的虾蟆陵正好

应在今兴庆宫公园对面,西安交通大学校园内南侧的什么地方,墓冢也早已无存。

从以上三种说法看来,唐人和宋人所说的虾蟆陵都在今西安城外。元人李好文的《长安

图记》里,虾蟆陵与胭脂坡画在同一个地方,也都在今西安城外。甚至到了明正德年间(15

公元06~1520年),唐龙为城内的下马陵修建董子祠而写的《碑记》里,还在说董仲舒“葬于兴庆池之南,而今墓土隆然不陷,宿草蓁蓁然”。兴庆池即兴庆宫的龙他,距离南面的常乐坊还隔着一个道政坊,但是大方向一致,可能就是指常乐坊的那座虾蟆陵。城内的下马陵是明朝中叶以后才有的。

那么,这几处虾蟆陵究竟是不是董仲舒的坟墓?哪一座是真的?宋敏求《长安志》里所

说的万年“县南六里”的虾蟆陵,因为早已不存,无从说起。常乐坊的虾蟆陵,清人毕沉的

《新校正》说:“坊内街之东有大冢,俗误以为董仲舒墓,亦呼为虾蟆陵”。清人徐松《唐

两京城坊考》里的常乐坊虾蟆陵,张穆的《校补》与前引毕沅的文字完全相同。可见清代的

学者已不相信这里的虾蟆陵是董仲舒墓了。至于明人唐龙《碑记》里所说的董仲舒“葬于兴

庆池之南”,如果是指常乐坊的那座大冢的话,当然也是“误以为”了。

今西安城内下马陵街董仲舒墓前的童子祠,是清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咸宁知县黄家鼎重建的,三十一年(公元1692年)又加修葺,解放后堂庑还在。70年代末曾对这座墓穴作过初步探源,只发现一把铁剑、一具铜釜,确属汉代遗物。因为没有继续发掘,未能获得准确的文字物证,无从判断。值得注意的是,这座汉墓,还有万年“县南六里”已不可确指具体位置的虾蟆陵,如果有一座真是董仲舒墓的话,距离墓主的住所茂陵邑,似乎都嫌远了一点儿。董仲舒“以寿终于家”,史有明文。一个人老了,死在茂陵邑的家里。却要埋葬在离家这么老远的地方,究竟出于什么原因?

更值得注意的是,毕沅在《长安志》。《新校正》中提到,“《太平寰宇记》云:‘兴

平县,董仲舒墓在县东北二十里,又未知何据’?”其实这才是一条重要的线索。今兴平县

东北不到二十里,正好是汉武帝刘彻的茂陵,再往东便是茂陵邑的所在。董仲舒死后埋葬在

这里,无论是就住地近旁修墓。或陪葬茂陵,都是情通理顺的。茂陵东北652米有一座墓冢

,村民叫做“次冢”,有人认为大约就是董仲舒墓。真实情况究竟怎样?只好留待考古发掘

去证明了。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