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封泥的重大发现

王朝军事·作者佚名  2010-03-16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1997年初,在西安中国书法艺术博物馆馆长傅嘉仪先生的努力下,该馆收藏了一批总数

600余枚的珍贵秦代封泥,并找到了它确切的出土地点——西安市北郊相家巷村。

这批封泥具有重要的历史内涵及艺术价值,堪称封泥被人们认识以来的重大发现,对于

秦、汉史研究,印学史研究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封泥,亦称泥封,用以缄封文书。远在ZOOO多年前,我国尚未发明纸张,人们所读书籍

及往来文书,都写在竹片和木片之上。写在竹片上的称“竹简”,写在木片上的称“木犊”

。为防止这些文书在传递过程中被人偷拆,在文字书就后,上覆以检木,以绳系之,在绳结

处敷以特制的胶泥,然后在胶泥上押以宝印,起到“以检奸萌”的作用。这种被玺印押盖过

的胶泥,即“封泥”。

在古代,不仅文书缄封用此方法,它还用于封缄盛物的陶器或笥箧,亦有封缄坛口,封

缄门户者,是现代火漆印的前身。见于文献记载中,有《礼记·月令》之“固封玺”一语。

还有《吕氏春秋·离俗览·适威》说:“民之于上也,若玺之于涂(泥)也,抑之以方则方

,抑之以圆则圆。”

自纸张广泛应用于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后,印章改为钤朱方式,于是,封泥便退出了生

活的舞台,终至被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之中,而不为人识。直到清道光年间,四川、陕西等地

出土封泥后,依然由于不不明用途,被误认为是铸印之范。直至戴熙、刘成海才判为封泥。因

此,封泥被人们再认识,只是近20O多年的事。

书博馆藏的这批秦封泥,共有350多个品种,内容涉及秦历史许多方面,如官制、地理

、礼乐、官廷机构、宦官组织、皇家苑囿、马政祠祀等。其中有许多未见诸史书记载。

众所周知,秦是中国历史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制的封建王朝,它所制订的一系列典章

制度,对于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但由于秦享国日短,加之距今遥远,它的有关情况,有许

多史书失载,人所未知。这批秦封泥,由于其数量大、品种多、品相好,提供了一大批珍贵

的秦史研究文字资料,其史料价值,当不亚于秦兵马俑和睡虎地秦简。

目前,书博正在全力以赴地组织对这批馆藏封泥的拓制、摄影及整理工作,计划在年内

由文物出版社出版图录,并举办秦封泥国际学术研讨会,展出全部藏品,使这批珍贵的历史

文化遗产发挥其应有的社会作用,以便于各界专家、学者及艺术爱好者的深入研究。

这里,谨据一孔之见,略谈如下几个问题:

一、封泥出土地点

这批封泥是1995年夏天西安北郊相家巷村农民在农田中挖粪坑时发现的。西安中国书法

艺术博物馆在收藏这批封泥后,即前往出土地点踏查,并根据残存封泥渣散落于地表的情况

初步确定了出土地点。西安市文物管理局根据此情况,立即在相家巷村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

掘清理工作。因此,与以往传世封泥相比,这批封泥具有确切的出土地点,从而为揭示这批

封泥的丰富内涵和科学断代,提供了非常重要的信息。

相家巷村位于今西安市北郊,在汉长安城以北。为什么在这里能够出土大量秦封泥?在

秦代这里究竟是什么地方?目前虽然尚无充分的材料说明。但它应是秦在渭河以南的某处宫

殿遗址。据《史记·秦始皇本纪》秦统一后,“始皇以为咸阳人多,先王之宫廷小……乃营

作朝宫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并有步寿宫、信宫、宜春宫、朝宫、南宫、北宫、

章台、安台等。封泥出土之处,可能是秦“北宫”,因这里距汉北宫甚近,而汉承秦制,汉

北宫或许距秦北宫不远。同时,这批封泥中出有北宫宦丞、北宫私丞、北宫大丞、北宫工丞

、北宫下丞多枚,或为佐证。当然这仅仅是推测而已。

即或不是秦北宫,它是秦的某一宫殿应无疑义。此处所出封泥中有左丞相印、右丞相印

,还有九卿中的延尉、宗正、少府、中尉等印。这些中央高级官吏的文书,当只有皇帝才可

以阅读。因此,这里应是秦皇帝处理政务和朝会之所。史载秦始皇勤于政务,每日要阅读一

百二十斤重的文书。如此众多的封泥,大概就是经皇帝拆阅文书之后,作为废弃物就近抛置

的。

二、秦中央政权的高级官吏

这批封泥中级别最高的为“左丞相印”和“右丞相印”。丞相之职的创立,有着重要的

意义,其“掌天子,助理万机”,拥有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享有极大的权力。同时

也是“与传统的‘世卿世禄’制以及与此有关的‘宗法制’决裂的一种反映”。《史记·秦

本纪》云:“秦悼武王二年初置丞相,樗里疾、甘茂为左右丞相”。《宋书·百官制》云“

秦体武王二年始置丞相官。丞,奉;相,助也。悼武王于昭襄王始以樗里疾为丞相,后又置

左右丞相”。据此论者一般认为秦所实行的是两相制。《汉书·百官公卿表})亦云“秦有

左右”二相,注引苟悦“秦本次国,命卿二人,是以置左右丞相”。《史记·秦始皇本纪》

载“始皇出游,左丞相斯从,右丞相去疾守”。这批秦封泥及目下我们所知他处秦封泥中,

有左、右丞相印多枚,却惟独未见丞相印,长期以来秦官制中有三相互相之争,可以此作为

参考。

秦代的中央高级官吏,在这批封泥中还有管理皇室宗亲的宗正、掌管宫廷门户的郎中丞

、职掌刑狱的延尉、掌管京师治安的中尉、管理山海池泽税赋及宫廷供养的少府等,对于史

书记载的秦代中央官制都是有力的证明。

三、秦的工官体系

秦的工官包括的范围比较广,有铸造业、制陶业以及采矿、冶炼、煮盐等。关于秦的工

官,由于史书记载较少,故以往对有些问题始终不甚了解。这批封泥所显示的有关工官体系

的资料,当能为解决其中一部分问题提供重要的线索。

如“寺工乙印”、“寺二丞印”的发现即解决了出土秦铜器铭文的释读问题,证明了寺

工官署的存在,寺工是正职,寺工丞为副职。从其所制造的器物看,它应是制造兵器、铜铁

器和车马品物等的工官机构。

《汉书·百官公卿表》少府属官有考工室。主作器械此批封泥中出有“少府工室”、“

汪府工丞”、“御府工室”、“弩工室印”、”“咸阳工室丞”、”“栎阳右工室丞”、邕

工室丞”、“属邦工室”等多枚工室封泥。《中国历代官制大辞典》释工室为:“工室,官

署名。战国秦置。县级管理手工业的机构。《睡虎地秦基竹简·工律》:“县级工室听官为

正衡石赢(累),斗用(桶)、升”,但新发现的封泥显示工室是广泛分布于中央及地方各

级机构中的,而不限于县级机构。工室或为考工室之简称,主管官吏为各级工室,副职称“

工丞”或“工室丞”。它的广泛分布从侧面证明秦代器械制造业(兵器为主)的繁荣和发达

在封泥中还有“右织”半通印封泥及“左囗缦丞”、“右囗缦丞”、“蜀左织官”等。

《汉书·百官公卿表》:“少府,秦官,……属官有……东织、西织…”,职掌“文绣郊庙

之服”、由上引封泥看,织室不仅有东、西织室之分,似亦有左、右织室之别,或为名称迁

异,或为职掌有所差异。“右织”为官署名,“蜀左织官”为蜀郡所设左织官。

秦的工官体系,除中央职官外,在郡县亦多设有同类的职官和机构,除上述各例外,这

批封泥中尚有“邯郸造工”(秦邯郸郡)、“邯郸工丞”、“淮阳弩丞”等均可印证。

封泥中见有“左司空印”、“左司空丞”、“右司空丞”、“宫司空印”、“宫司空丞

”以及“采司空印”。左、右司空均为少府属官。早在春秋战国时已设“司空”一职,执掌

工程修筑。在秦兵马俑坑和秦都咸阳曾发现有“左司空”陶文122件、36种,“右司空”陶

文73件、31种,大都是刻在筒瓦和板瓦上的。因此,人们初步认为“左、右司空”为少府下

属从事砖瓦烧制的工官机构。主官为左、右司空,副职为丞。由“输之司空,编之徙官”(

《汉书·百官公卿表》注引贾谊语)的记载看,左、右司空应是驱使刑徒从事制陶等业的工

官,同时亦有从事其它修造工程的职能。而“宫司空印”、“宫司空丞”的出现,可以推断

在宫中亦有同样的工官。

封泥中的“采青丞印”、“西采金印”均未见诸文献记载。《史记·李斯列传》有“西

蜀丹青不为采”之语,则此“采青丞”或许是开采丹青的工官。丞,乃副职。“西采金印”

疑为陇西郡西县(今天水市东南)主开采金矿的官吏。

关于盐业,封泥中有“西盐”、“江左盐丞”、“江右盐囗”三种。秦对盐铁业极为重

视,少府有盐铁属官。“西盐”,“西”即陇西郡西县,秦于其地置铁官、盐官。“江左盐

丞”,江左,乃长江下游以东之地,今江苏等处;“江右盐囗”,江右,乃长江下游以西之

地,即今江西一带。由此二封泥可知,秦于此两地设有盐官。

四、秦的养马事业

秦人的崛起与它的养马事业有很大的关系。秦的祖先早就以“善御”、“善养”知名,

传说中禹舜时的伯益,曾“佐舜调训鸟兽,鸟兽多驯服,舜赐以赢姓”。(《史记·秦本纪

》)。伯益的玄孙费昌,是商汤有名的驭手。他的后裔造父为周缪王作驭手,并驯养出四匹

有名的良马。造父的子孙非子,居犬丘(今兴平县东南),“好马及畜,养养息之”,为周

孝王“养马于*(氵+千+千)渭之间,马大蕃息”。孝王“分土为附庸,邑之于秦”(今甘

肃天水市东南)。历史上有名的相马专家伯乐,就是秦穆公的大臣。还有善于相马的九方皋

,也是秦国人(《淮南子》)。

秦所以能统一六国,重视马政,是一个重要的因素,苏秦曾对秦惠王说:“大王之国,

西有巴蜀汉中之利,北有胡貉代马之用”。(《战国策》)说的就是马在秦的统一战争中的

重要性。

封泥所显示秦的养马职官和机构,也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共有各类马厩之印16种,5O多

个。其中除少数几个外,大部分史无记载。《周礼·夏官》说:“天于十二闲,马六种”。

闲即马厩。《汉旧仪》载:“天子六厩,每厩马万匹”。由这批封泥所反映的材料证明,天

子岂止“十二闲”和“六厩”!仅宫廷内的养马机构就有十多种。如:“秦(大)厩”,史

称“大厩之马皆“四万匹”。《史记·李斯列传》与大厩相应的还有“小厩”,封泥中的“

小厩将马”,就是管理小厩的官员,小厩,史书缺载。另外封泥中还有“中厩”,“中厩丞

”、“中厩将马”,这些都是管理中厩的官员。中厩在案的宫廷内是有名养马机构。秦公子

高怕遭二世灭门之灾,主动请求为秦始皇殉葬,他说:“先帝无恙时,中厩之宝马臣得赐之

”(《李斯列传》)。关于宫内的养马机构,封泥中还有:”“右厩”、“左厩”、“下厨

”、“上厩”、“宫厩”、“官厩”、“御厩”、“私厩”、“都厩”、“家马”、“上家

马”、“下家马”,以及以“章台宫”命名的“章厩”等。以上这些宫廷内的养马机构,史

书都没有记载,至于它们的性质以及各个马厩间的关系,初步认为可能是按马的种类或需要

而分厩饲养,确否尚待进一步研究。

对于上述这些宫廷内部的养马机构,我们暂命名曰“内厩”。除“内厩”外,秦在边郡

及各郡县大都设有养马的机构。《汉官仪》载:边郡置“牧师诸苑36所,分置西北边,分养

马3O万头”。这批封泥内有“代马丞印”,就是设在代郡(今山西蔚县北)的养马机构,代

郡自古产良马,唐太宗所乘的六骏之一,“拳毛騧,就是代州刺史许洛仁由代州所进,太宗称曰“洛仁騧”,“及天下太平,思其骖服,又感洛仁诚节,命刻石图像”,置于昭陵。这批封泥中的“东*(口+每)家马”、“泾下家马”,就是在东*(口+每)和泾下两地的养马机构。

1976年10月至1977年初,在秦始皇陵东侧上焦村西探出的马厩坑93座,试掘的37座。其

中有两处马厩,一处在外城垣的东边上焦村,一处在内外城墙之间,马厩坑内出土有养马的

圉人双膝跽坐,作养马姿态,还出土有陶盆、陶罐、铁斧等养马器具,陶盒内放有谷子和秸

草,陶盒上刻有“小厩”、“中厩”、“宫厩”、“左厩容八斗”、“大厩四斗三升”等陶

文。同时出土的还有马骨架,经测量骨架与秦俑坑出的陶马大小基本相等。秦始皇陵马厩坑

的发现,是秦宫廷养马设置的具体反映,在陵园墙内者表示内厩,在墙外者表示外厩。

秦人对于养马事业,不但有机构的设置,官吏的配备,在法律方面对于马政也有严格的

规定。《秦简·厩苑律》对马的繁殖、饲养、选种、交换、服役、宰杀、疾病医治等方面都

有严格的要求。马和人一样也有户籍,使用时要选择良日,正由于此,所以“秦马之良,戎

兵之众,探前后,蹄间三寻腾者,不可胜数。”(《史记·张仪列传》)。在对六国的战争

中,“以秦卒之勇,车骑之多,以当诸侯,譬若驰韩卢而逐蹇兔也”(《战国策》)。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