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与六大古都(上)

王朝军事·作者佚名  2010-03-16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世界上许多文明古国都发祥于大江大河,如巴比伦(今伊拉克)发祥于底格里斯河和幼

发拉底河,埃及发祥于尼罗河,印度发祥于恒河,中国发祥于黄河。同时在这些江河两岸孕

育了巴比伦、开罗、新德里、西安、洛阳、开封等世界名城。

我国上下历史五千年,纵横江山十万里,从上古以来,历经兴废,共形成城邑3000多处,从夏王朝建都于阳城(今河南登封东)到清代建都北京,共形成古都约180余处,其中特别著名的是西安、北京、洛阳、开封、南京、杭州六处,被称为中国六大古都。

西安始于西周的丰京,成为周、秦、汉、隋、唐等十朝古都。北京始于西周的蓟城,春

秋战国为燕国的国都,以后成为金、元、明、清四朝的首都。洛阳始于西周,先后有东周、

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炀帝)、唐(武周)以及五代的后梁、后唐、后周等九个朝

代在此建都。开封在战国时为魏国的首都,以后又成为五代的后梁、后晋、后汉、后周、北

宋、金等朝的首都。南京始于战国的金陵邑,以后成为六朝(三国吴、东晋、南朝的宋、齐

、梁、陈)的首都,此外,明初和中华民国也建都于此。杭州始于秦钱唐县,到五代成为吴

越国的国都,此后又成为南宋的首都。六大古都的形成发展,变迁兴衰都与水有十分密切的关系,水成为六大古都的生命线。本文就此作一论述。一、择水而邑——京都变迁的关键

我国六大古都的形成和迁移,除过-因素、战略位置、经济保障等原因外,其中主要

的一个原因就是因水而迁。西安是我国六大古都之首,周王朝原建都于西岐,属渭北高原,原高水深,用水困难,约在公元前1136年周文王(姬昌)将国都由西歧迁到了关中平原的洋河西岸,称丰京(今西安西南),周武王(姬发)灭商统一中国,又迁都镐京,位置在沣水的东岸。秦代建都于雍(凤翔县),也属渭北高原,用水困难,后来迁都栎阳(今临潼县武家屯一带),这里地势较高,又近盐卤之地,水质很差,商鞅变法后,秦孝公迁都于咸阳,临渭水建都,“船漕车转”交通方便。到秦始皇时“渭水贯都,以象天仅”,把市区向渭河以南扩展,著名的上林苑和阿房宫都兴建在渭河以南。汉代建都长安(在今西安市西北),“水皆成卤,不甚宜人”,所以到了隋唐,城市迁到了沣河与灞河之间,真正形成了“八水绕长安”的格局。使隋唐长安城一直延续到今天的西安城。

北京在战国时是燕国的首都,称蓟,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是广阳郡(36郡之一)的行政中

心,至隋代是涿郡的行政中心,唐代统称幽州,到公元938年,辽朝以蓟城为陪都,改称南

京,又叫燕京。金代正式迁都于此,称中都。元朝在中都郊外建新城,叫大都。明朝改建大

都,始称北京。清朝建都北京,民国迁都于南京,解放后又定都北京。这是北京都城历史的

梗概。

北京建都城址的变化都是因水而迁,从燕国蓟城到金代的中都,都位于今北京城西南部

的莲花池以东。为什么在此建城?城市以莲花池(小湖泊)和它的水源地小河为水源,统称

莲花池水系。元代兴建大都城,放弃了原莲花池水系上历代沿袭的旧址,在原城东北兴建新

都,新城址以金代离宫(大宁宫)附近的湖泊(即现在的中海和北海,当时南海还不存在)

为中心设计城市,这些湖泊以高梁河为水源,统称高梁河水系,这是北京城址的重大变迁。

因此,史学家侯仁之教授说:“北京城址从中都到大都新城,从莲花池水系迁移到高梁河水

系,事先是经过了详细的考虑。主要是为了取得丰沛的水源,这才最后确定的。”

我国六大古都中以西安和北京最为重要,建都时间都超过了千年,从两个古都城址的变

迁已经证明水对都城的重要作用。

二、供水系统——京都生存的基础

京都是全国的-经济中心,人口聚集,首先要解决城市人口的吃水问题,保证市民生

存的基本条件。

西安古代以隋唐的长安城规模最大,是世界上最大的国际都会,与三百多个国家和地区

相互交往,城市居住了许多少数民族和外国侨民、商使和留学人员,人口超过一百万。著名

的建筑学家宇文恺为长安供水兴修了三条洪水渠道:一是龙首渠,也叫滻水渠,从城东滻水

做堰开渠,引水入城,入城前向西北分出一支入大明宫,供应宫苑用水、入城渠道又分一支

入兴庆宫龙池,西入宫城北汇为山水池和东海。二是永安渠,从城南引交水,入城后北流西

城出北城墙注入渭水。三是清明渠,由城南引潏水向西北流入城内,流经永安渠东,与永安

渠平行,至皇城西南角,入宫城,汇为南西北三海。解决了长安城引水问题。

北京背靠太行山和燕山,西北高而东南低,形成了永定河、潮白河、北运河、蓟运河、

大清河五大水系,注入渤海。历史上的城市用水,在金代以前,主要是莲花池水系供水,元

代以高梁河水系供水。明清以西山诸水和昆明池为城市供水水源。建国后北京成为首都,人

口超千万,吃水困难,先后在永定河上兴建了官厅水库(库容12.9亿立方米),在潮白河上

兴建了密云水库(库容44亿立方米)和怀柔水库(库容近1亿立方米),解决了生活用水、

工业用水和园林湖泊用水。

古都杭州虽然面临大海,紧靠钱塘江,而城市供水一直困扰杭州。西湖因水土流失,常

常淤塞,西湖周围斥卤之地,河水和井水都是咸水,人们基本生活难以维持。到了唐代大历

年间(公元766年~779年)李泌任杭州刺史时,开凿了著名的“六井”(相国井、金牛井、白黾井、小方井、方井、西井),所谓六井,实际是六处贮水池,用瓦管和竹筒从钱塘门、涌金门处引西湖水而修建的人饮工程。唐长庆二年(公元822年)诗人白居易出任杭州刺史,他又整治西湖、疏浚六井,解决了吃水问题。宋代苏轼先后两次到杭州任通判和知府,整治西湖,修建苏堤,恢复六井,再次解决了杭州饮水问题。明清不断维修西湖,地方官员把解决城市供水当作自己的使命,可见水对城市的重要作用。

三、漕渠运河——京都经济的命脉

漕运,指水路运输,为历史王朝所征粮食货赋运往京城的运输方式,从秦汉至明清都十

分重视漕运。

作为京城,人口众多,除皇族官僚、外商使者、普通居民外,还要驻扎大量军队,所以

需要大量粮食和货物。为了解决供需矛盾,运输就成为突出的问题。西汉时建都长安,汉武

帝采纳了大司农郑当的建议,开凿了漕渠,西起长安,东到黄河,全长三百余里,把中原和

江南粮食运到了长安。到了唐代漕渠废弃,唐玄宗接受韦坚的建议,重开槽渠,每年从中原

和江南转运到长安的粮食由120万石,增至400万石,对维持唐王朝封建统治,起到了巨大的

作用。

宋代建都开封,以发达的水运作为京都的经济支撑。贯穿开封的水道有四条:一是惠民

河,位于城南,因通蔡州,所以又叫蔡河;二是五丈河,也叫广济渠,位于城东北部,经曹

州(菏泽)直入梁山泊,是东来物资通道;三是金水河,位于城西,自荣阳引京、索二水经

中牟到达开封;四是汴河,在蔡河之北,最为重要,早在春秋时将黄河与淮河沟通,开凿了

一条人工运河称鸿沟,隋代隋炀帝又开大运河,大运河从黄河至汴河再连通淮河,全长一千

余里,所以汴河成为沟通黄淮水运的大动脉。《宋史·河渠志》记载:“汴河横亘中国,首

承大河(黄河),引漕江湖,利尽南海,半天下之财赋,并山泽之百货,悉由此路而进。”

每年通过汴河向开封运进江南粮食500~700万石。

隋代隋炀帝三开运河:第一次在大业元年(公元605年)下令开通济渠,以东都洛阳西苑为起点,引谷、洛二水入黄河,顺流东下,再从板渚(今河南荣阳北)引黄河水入汴河经商丘入安徽泗水县与泅水合流,到盱胎(今江苏盱胎东北)入淮河,再顺河到达山阳(今江苏淮安)。

第二次,于大业四年(公元608年),“将兴辽东战役,自洛口开渠达到涿郡,以通运漕”。(《隋书·阎毗传》)。隋炀帝又下令开凿永济渠。从汜水县(今河南荣阳)东北引黄河水北上,连通沁水、淇水,至临清到天津会白河入海,北又与涿郡相通。跨越今河南、河北、北京、天津四省市,沟通黄河和海河水系,全长1000余公里、第三次是大业六年(公元610年),隋炀帝下令开江南河,自京口(江苏镇江)到余杭(今杭州),运河宽十余丈,长800余里。沟通了长江与钱塘江。

隋炀帝下令三开运河,仅用6年时间完工,构成了中国南北大运河,北起北京,南至杭

州,把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沟通,全长2700余公里,成为中国南北水

运大动脉,“运漕商旅,往来不绝”。运河成为宋、金、元、明、清开封北京的经济生命线

,至今仍然发挥着巨大作用。所以唐代诗人皮日休有;“尽道隋亡因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的诗句,高度评价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功绩。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