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市场与游艺市场

王朝军事·作者佚名  2010-03-16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抗日战争爆发前后,西安尚仁路(今解放路)建设了两座有一定规模的大众娱乐场所,

一为国民市场,二为游艺市场。当年,西安的金融、商贸和娱乐中心在南院门,次之在南大

街和东大街。两个市场以及先于此的民乐园的出现,适应了陇海铁路通车后的城市实际需要

,为民众娱乐场所的合理布局创造了条件。所谓的“合理布局’,只是就娱乐场点而言,若

是再考察一下演出团体和观众成份的状况,其中的差别也是相当明显的,如秦腔、京剧、晋

剧,包括后来的评剧、文明戏等大点儿的剧种或实力较强的戏班,一般仍倾斜于城市的西南,观众的素质也相对高一些。而相声、大鼓、评书、坠子等曲艺及戏曲清唱,小戏班的演出,则偏师于城市的东北,甚至延伸到铁路以北的二马路。如果可以把前者称为高雅艺术,而把后者称为通俗艺术的语,那么自30年代中期以后,西安的演出市场就出现了西南和东北对峙的局面。即便时至今日,若抛开所谓高雅和通俗,大戏和小戏的区分,我们仍能从现有文化娱乐场所的设施、结构、数量及布局中,依稀看出60年前那斑驳支离的影子来。

黄砚耕与国民市场

国民市场,现名人民市场,位于解放路与东五路十字的东南角。这个市场建于1936年6

月,创建人为黄砚耕。黄氏不知何许人也,但从当年报纸的消息中,可探知这是一个颇有些

眼光的文化、商贸经营者,并可得知国民市场建设的大致过程。请看下面相关的三条消息。

《西北朝报》当年6月10日在在“黄砚耕等拟办国民市场,市政令指示应注意五要点”的标题

下写道:“兹有黄砚耕等,为振兴商业,繁荣市面,拟创办国民市场,连日积极筹备,现已

大致就绪。前呈市政建设委员会,恳予备案,以利进行。该指令五点:(一)场内要辟房舍

,作公安派出所,以资弹压。(二)场内道路要宽。(三)场四周各开太平门一处,影、剧

院均开临街太平门。(四)菜市场、露天小贩应有卫生设备。(五)场内应有渠道设备。”

从这条消息中可知,国民市场是集文化娱乐和商业贸易为一体的综合性市场。经当时的市政

建设委员会批准后.开始动工兴建。《西京民报》次年2月4日报道说:“本市新近揭幕之国民市场,连日演唱京剧、秦腔,近又赶建大厅两座,专供坠子清唱,旧年底可落成。彼时,炭市口、民乐园草棚中卖唱的各班,将齐移入市场经营,目前正请三原演出之马戏来场演出”。

经过半年多的建设,国民市场已正式营业,只是地面设施很不充分,商贸用房未及建成

,文艺演出只是在露天进行,又5个月后,这种状况才有了较大改观。《民意报)7月10日报

道说:“本市国民市场自开幕以来,积极推进,近复于市场内建房、楼、地窖共一百六十二间,租给商户住用,闻每间租价只数元之谱,现已租出大半。并闻该市场拟于今秋修建临尚仁路街市一带之门面房屋,以成本市完备之市场,近又开露天电影院”。

国民市场边建设边经营,经过一年多的发展,到1937年秋始初具规模。这期间,王月华

的秦腔,曹金顺、赵玉兰的评剧明星社,蒲剧晋风社,京剧联欢社都先后来市场内演出,以

晋风社演出的时间较长。最先在这里演出曲艺的是相声演员张玉堂,还有一个叫张向阳的人

表演摔跤。

1937年秋天国民市场的房舍建成后,市场内的大致情况是这样的:地窑虽已建成,但租

用的人很少,大多都被锁着待租;市场内北口有几家茶社和饭馆;有一个叫作“三义社”的

露天电影院,专演无声-。看来并不十分景气。

到了1937年冬天,市场内有了些变化,出现了一个唱河北梆子的小戏园。以刘德金、刘

凤琴为首的河北梆子艺人,于1937年秋跑反到西安,先在街头和道北二马路清唱,入冬后进入国民市场。他们在一块空地上搭了个小席棚,垒了个小土台子,摆了几条长凳,小戏园就算建成了。这是该市场内第一个小戏园。刘家班人手不齐,开始只能演些片段,后来逃难来的河北艺人渐渐多了,不断加入,小戏园也能演些折子戏。

随着中原战局的不断恶化,跑反过来并在国民市场谋生的艺人急骤增多,鼎盛时有8家茶社同时举办各种演出,出了名的演员有河南新兴剧社的狗尾巴、小火鞭,评书演员侯来泉等等。一个唱坠子的“大观园”茶社也很有名。

上文说到的‘三义”露天影院,是由姜得印与一姓郭的、姓梁的三人共同经营的,所以

取名“三义”。后因无声-观众日稀,而戏曲演唱却逐日火爆,“三义”便停了电影,

改弦更张,办起了戏园,这便是国民市场相当著名的“三义茶社”。它主要吸引逃难的外省

艺人,初始唱京、评、梆三大块,后来就专唱评剧。茶社老板后虽易主,但一直未曾更名,

坚持演出评剧小戏、折戏,并培养了一批青年演员,如陈燕、尹荣香等,西安解放以后,其

中优秀者加人了50年代中期成立的西安市评剧团。

游艺市场,西安的“天桥”游艺市场比国民市场晚出,创建于“七·七事变”之后,这

个市场位于今解放路东新街十字的西南角,原是5亩农田,属本地住户刘文忠所有。当年麦

收后,一个叫赵雄飞的人向刘租赁了这五亩麦槎地,着手规划,建造房舍。还请来一个叫张

德水的电工(北京人),在市场内立杆走线,安装电灯,大致就绪后,即开始招商。游艺市

场草创之初,远不如国民市场兴旺,里面仅有一个剃头铺,一个河南人开的小饭馆,大量的

还是荒地,准备向小商小贩出租。最早来搞演出的,是相声艺人郭继东。当年秋收之后,大

约受游艺市场的影响,又有两个人租借了该市场北邻的15亩农田,创办了两个所谓的娱乐场

。当时谷子刚刚收过,一眼望去,白花花一片谷槎。紧邻游艺市场这个叫“艺术园”(今二

街),老板叫王守义。艺术园以北的叫“艺术市场”(今四街),北端直抵东新街马路南沿,老板叫范金奎。这样,三个均冠以“艺术”的市场联成一体,相互贯通了。艺术园和艺术市场内修建了许多低矮简陋的房子,向外招商。一些搞-行业者看上了这个地方,纷纷进入,开办下等妓院。这两个高挂着艺术招牌的场所,实际上只是最黑暗、最丑恶的人肉市场。一些逃难来陕的良家妇女,为了生计,被迫在这里被逐时逐日拍卖,这真是对艺术的无情讽刺。真正称得上娱乐场所的,只有游艺市场1938年以后,游艺市场开始发达起来,从业者几乎全为外省难民,可谓七十二行,江湖乱道,一应俱全。就文艺方面说,这里是全市曲艺、杂耍演出的中心,也是评剧小戏园的发祥地。把它比作北京的天桥并不为过。先说评书。市场内著名的评书艺人为“三张加一李”,即张玉贵的“玉贵书社”,他以说《三国》见长,人称“说袍带”;张科兴(相声演员张玉堂之兄)的“科兴书社”,他以说《三侠五义》名世,人称“说短打”;张评益(评剧女演员张璞真之父)的“坪益书社”,他说“西游记”最拿手,人称“说猴子”;李玉贤的“玉贤社”,他也是《三侠五义》最好。

唱河南坠子的团体很多。当时坠子艺人连同家小约有200多人。他们那时都是在茶社里

演唱,著名者有:“新生茶社”,系游市艺场最早出现的坠子棚,保定人刘默含、刘喜林、

刘宝林、刘凤林、刘鸿林二家人组成的刘家班,在这里唱坠子、大鼓;“-茶社”,原是

张玉贵的“玉贵书社”,坠子艺人马凤云(即吴凤云)的马家班从太原来西安后,张将书社

转让出去,马家班即与赵明兰、赵艳琴的赵家班和程双喜、程喜珍的程家班,三家十几人在

这里演唱,改名为“-茶社”;“文和茶社”,1942年河南遭灾,又有许多艺人逃往西安

,该茶社收留了大批逃难艺人,其中以稽胡子名稽江平、稽玉兰、稽玉红的稽家班较为有名;“明星茶社”,园主名王保泰,艺人程志学、刘丽云和王丽仙、王富霞的王家班等在这里演出;“-春”,坠子艺人曹志明、曹丽云、傅忠凤等在此演唱;“四茗茶社”,系牛树堂办的妓女清唱馆。另外,“乐乐居”为大鼓艺人孙大玉、田大玉的山东大鼓;相声艺人张玉堂、孙宝歧也长期在市场里表演相声。总之,曲艺是游艺市场的一大特色,从30年代中期到60年代中期,一直延续了30余年,成为西安市曲艺演出和曲艺艺术人才培养的中心。不幸的是,这个传统到“文化大革命”期间被切断了,西安的“天桥”也从此湮没无闻。

戏曲演出也是游艺市场的一大特色。为说明戏曲演出的情况,仍要从茶社说起。前文说

到的电工张德水,曾为游艺市场安装电灯,并负责收缴电费,他先是开了一家电料行,接着

,又从一个东北军军人手中买过一个茶社,由其妻孙桂君经营。为招揽茶水生意,开始曾请

一些艺人在里面表演武功,遂取名为“文武茶社”。1938年初,国民市场刘德全的刘家班应

邀迁来演出,来自四方的艺人闻讯后不断前来加入,于是改名为“四方茶社”。抗战胜利后

,艺人大批返回老家,到1947年终告歇业。著名评剧老艺人葛春兆、庞树春、吴云升等曾在

“四方”培养了西安评剧史上的第一批女徙弟,如王丽娟、张璞真、刘紫霞、赵兰珍、侯宝

莉、侯爱丽、李兰云等。解放后,她们都成为西安市评剧团的骨干力量。

游艺市场中另有一个露天茶社,由赵雄飞开办,茶社四周环栽半截木桩,里面堆有一个

土台,专演京、评、梆小戏,人称“而来散”。1938年夏。著名评剧演员赵玉兰的祖父赵满

堂经赵雄飞同意,在这里办起了评剧戏园、请来花月琴的妹妹花秀琴来演出,日子一久,名

声传出去了,这个露天戏园也就有了个“小蓬莱”的名字。1939年以后,艺人焦庆云成了“

小蓬莱”的实际领袖,他促使赵雄飞在土戏台上搭了席棚。到1942年,焦庆云等八名艺人合

资从赵雄飞手中买过产权,整个搭上席棚,因为艺人全是逃难来的外省人,取名为“旅陕剧

社”。抗战胜利前又改名为“建国剧院”,这个名字一直叫到解放。“小蓬莱”也培养了一

批评剧新秀,如王亚丽、段灵芝等。

在抗战期间建设和发展起来的国民市场和游艺市场,最繁荣的时候当在抗日战争胜利之

前。它为外省大批难民提供维持生计的空间,难民也为两个市场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其中当

然包括戏曲和曲艺艺人的血汗,尤其不能忘却的是,这些艺人为西安市民带来了两个新的剧

(曲)种,并为解放后西安文艺的百花园中增添了两个剧团,即西安市评剧团和西安市曲艺

团。而今,评剧团虽然解散了,但曲艺团改名为说唱艺术团后,仍活跃在西安的艺术舞台上

,论其历史,也已有60多年了。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