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市场的变迁

王朝军事·作者佚名  2010-03-16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西安钟楼东侧在30~60年代有一个规模较大的综合市场,这就是驰名古城的平安市场。

市场地处市区中心、三面临街,占地约20亩。在形成市场前原是我省著名秦腔剧团——易俗社的露天剧场。那时除四周围墙和场内一座土木结构的戏台及位于东边案板街、北边武庙街(今西一路)两个出入门楼外.其余均为空地,在30~40年代,每逢夏秋季节,易俗社经常在此演出:逢旧历年节还有高跷、芯子、社火及夜晚的燃放花火活动。40年代初场内又增添了一个私营的银汉露天电影院,即现钟楼电影院旧址。

由于城市的发展,这个地区逐渐形成繁华的商业中心,游人日益增多,场内又陆续增加了小戏园、茶社和曲艺(相声、评书、皮影戏)等演出场所,并随之吸引了一些摊贩(主要是饮食小吃)接踵而来。那个时期除雨天外这里是一个相当热闹的地方。到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前后,随着东大街的日益繁荣,场内又不断增加了一些日用小商品摊贩,因此逐步成为一个大的综合市场。市场的繁荣又使当时的地方势力(主要是帮会头目心生觊觎,为了把持市场盈利发财,当时的青帮头目叶新甫(西安市警察局副督察长)及周正等人出面从易俗社承租到这块地皮,统筹规划投资在场内修建店铺200余间(四周为二层简易砖木楼房,场地中间为十排简易平房),以每间月租四袋面粉的高额租金出租给商贩开设店铺,在平房之间的巷道空地又出租摊位给摊贩营业。并给市场定名为平安市场。还成立了市场管理处,由周正担任经理(周也是设在市场内的经营投机生意为主的第四信用合作社及电影院的负责人)。

&nnbsp;市场鼎盛时期(1947年~1958年)的10年中,场内店铺、摊点林立,包括有小百货、布匹、鞋帽、钟表眼镜、小五金、烟酒、糖果糕点、青干果、饮食、理发、电影、戏剧、曲艺、茶社近20个行业一共约100余户(其中饮食占多数),从业人员约500人左右,他们虽大多是小型店铺和摊点,但以经营多为日用小商品及熟食小吃,且品种繁多,价格低廉,服务周到,因此受到顾主的欢迎。市场内以饮食小吃和各种游乐活动最能吸引人,如驰名古城的西安特产徐家黄桂稠酒,有传统特色的陕西风味的同州张口酥饺,枣肉沫糊,海味葫芦头,及南方风味的包子。葱油烧饼,和清真小吃均集中在市场内。由于市场内的经营活动项目齐全,因此招来了众多的游客、从早到晚人群川流不息,估计每天进出市场的人在万人次以上。

1949年西安解放后,人民政府对市场进行了整顿,除电影院由国家接管改建为新型的平安(后易名钟楼)电影院外,各行业分别归口参加了同业公会,又成立了平安市场摊贩管理委员会。1951年市场易名新安商场,管委会也改为新安商场管理委员会,由市工商联统一管理。到1956年和1958年对工商业及小商贩实行社会王义改造高潮时,除少数有劳资关系的店铺参加了公私合营外,绝大部分商贩分别组成了新安百货合作商店和新安合作食堂。1963年先后拆除了旧房、改建为宽畅的大型营业场所,并获准于1964年转为国营企业(百货转为西安市日用工业产品展销商店,食堂为新安餐厅),20多年后两个单位都发展成为全市较大的国营企业,为了适应业务发展的需要、国家又投资在东大街案板街口为展销商店新建了六层营业大楼(即现在的唐城百货大厦)和在市场内新于更厅旧址新建五层餐厅大楼(即现在的德发长饭店)、市场内展销商店原址也改建为易俗大剧院。半个世纪来平安市场由一个荒芜的空地,逐渐形成热闹的市场,又逐步改造为大型的高楼耸立的国有商业企业,其变化真可谓日新月异。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