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年头,打“洋节”主意的真不少:绚丽多姿的圣诞灯饰、轻快悦耳的圣诞音乐、琳琅满目的圣诞礼品……眼看就到圣诞节了,城市里的商家们早已迫不及待地谋划财源滚滚的“圣诞宴”了。到底是年轻人较容易接受“舶来品”,“圣诞”前的一个月始,许多校园就呈现出一片据说是新时代的“洋气”:小学生甲下课后匆匆忙忙到街上买了一大捆圣诞卡,龙飞凤舞地填上几句“鸡肠”,又马不停蹄地赶到邮局把卡片如倒垃圾般塞进邮筒,终于长长地舒了口气;中学生乙骑着辆破烂的二手单车兜了半天的街,终于找到了“目标”,一间档次不低价钱且合算的西餐厅,这里将成为“平安夜”“情人”与他共度晚餐的幸福时光;大学生丙单身,早早地约了一群哥们,“圣诞节”那天他请客,誓言不醉不休……商家谋“圣诞宴”,校园掀“洋节热”,这“圣诞节”到底“娱”乐了谁?
曾何时起,西方国家的“洋节”闪电般登陆中国,中国人也开始似模似样过起了“洋节”。从情人节到愚人节,再到最红火的圣诞节等,均为一些国人特别是年轻人所接受,且方兴未艾,大有比洋人还要热情的势头。与洋节的火热相反,我国原本热闹的传统节日,却日益冷清下来,如元宵节、寒食节、清明节、端午节、重阳节,还有中国的“情人节:七夕节”等都难形成节日气氛,甚至有的年轻人还不清楚自己国家有这么一个“节”来!唉,国人喜爱过“洋节”不可怕,可怕的是,年轻一代崇“洋”忘“本”的非“娱”式的“愚”之“乐”。
中国人喜欢过“洋节”,是“文化侵略”的结果?否。应当看到,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碰撞与交融,是世界文化发展的大趋势,是非常普遍的社会文化现象。节日越过越多,从一个侧面体现的则是国人生活的日益丰富多彩。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尤其是中国国加入WTO之后与国际经济的接轨更带来了文化的一体化,从这个角度来看,“洋节”越过越多“不一定是坏事”,关键在于国人以健康的心态去面对。起码,国人热衷“洋节”而形成的一连串“节日消费”高潮,这对有效地刺激消费,拉动经济增长起到不少的促进作用。倒是年轻人缺乏对传统节日的-,这是不是已折射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发扬正被渐渐弱化了呢?
显然,这根源于国人对传统节日缺乏属于自己的特色品牌以及对品牌文化内涵的发掘。曾经有一项调查显示,我国喜欢“圣诞节”的年轻人并非出于宗教信仰,他们的理由是“因为浪漫”、“是一个快乐的借口”等等。这好比如一个人喜欢麦当劳、肯德基却未必觉得那东西有多么好吃,全在于他们营造出的那一种情调。中国,一个有着几千年历史的古国,有着自己独特悠远的民族文化,更有自已别具特色的民俗节日,但为什么打造不出一个年轻人喜闻乐见有“情调”的传统节日呢?除夕夜禁止燃放烟花爆竹后,年轻人只能呆在屋子里打牌消遣;端午节除了吃上一两个家里人包的粽子外,别无所知;“七夕‘情人节’”,国人情侣却找不到一道浪漫的“中国菜”,一丝富于中国特色的“情人气氛”……这能怪谁?“洋”与“土”并没太多的界限,可洋人的节日为什么就能把“人情味”这东西做得精致十足?一言蔽之,当中国传统的节日其潜在的文化内涵并未被开发包装,无法迎合当今作为消费主体的年轻人追求浪漫时尚的需求时,年轻人还能提上个什么样的兴趣来?
此外,既然商家能挖心思谋划“圣诞宴”,那为什么就不懂得来个“七夕宴”“端午宴”?缺乏商业的推动,显然是传统节日“沉沦”的一个重要原因。只有善于挖掘每个节日背后特定的文化内涵,只有商家多些积极包装、展示、推销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营造现代节日的文化特色,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结合,打造出各具特色的节日商品和消费服务产品,迎合更多年轻人消费口味,中国的传统节日文化才可进入国人的生活,为大众所接受喜爱。
-----------------------------------------------【热点回顾】
·江青集团欲整周恩来内情
·解读中国民间的房事禁忌
·闲谈两个失败-的教训
·盘点历史上几大怪癖皇帝
·赤裸裸的床上的爱国主义
·古代女子初夜权献给了谁
·清朝后宫佳丽的真实照片
·回忆文革血泪斑斑的暴行
·林彪“小舰队”成员近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