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紫电是由强风水上战斗机去掉浮舟改装起落架后发展出来的一种高性能短程战机,1941年12月,川西飞机公司的工程师提出,如果将强风的桴体用可收放的起落架代替,可以用很少的投入得到一种高性能的战斗机,当时海军的雷电局地战斗机与强风水上战斗机都出现了些整合问题,进展不顺利,所以海军也想把强风干脆改成陆基局地战斗机,川西公司高层也认为此方案可行,于是就开始了强风采用陆基起落架的改造工程,新机试制编号N1K1-J,海军命名为紫电,于是一贯研制生产飞船和水上飞机的川西公司就此走上了研制高速陆基战斗机的道路 。
紫电是沿用强风的主翼与机身结构,只是去掉了桴舟,加装可收放起落架,继承了强风的先进层流翼型与可以按飞机机动时的要求,自行调整襟翼的放出角度,不需要飞行员人工干预的自动空战襟翼,空战格斗性能很好,但也保留了强风的中单翼结构,所以主起落架很长,不得不采用两段式收放动作,结构十分复杂,尾轮在起飞后也可以向内收回。
1942年底试制的紫电1号样机试飞,开始了漫长而多难的试验期,虽然空中飞行的紫电显示出了优良的格斗能力与飞行速度,威力极大,性能比0战更优越,但在试飞期间复杂的两段式收放机构故障频出,成为了紫电最大的实用问题,针对这种情况,川西公司应该果断取消紫电的中单翼结构改成下单翼结构,这样就可以解决起落架收放系统的问题,迅速投产服役。但不知为什么川西公司与海军都没有想到这一点,而是下死力气执著的去解决起落架两段式收放机构可靠性问题,导致紫电迟迟不能服役。
直到1943年下旬紫电才基本解决了起落架收放系统不可靠的问题,海军首次小批量装备紫电,部署在341战斗机联队驻防台湾,并在1944年秋首次进行了实战测试。
1944年10月20日,配备紫电的341联队从台湾移防到吕宋岛。在台湾和吕宋的上空,紫电多次和美军战斗机交战,很快就表现了它是F4U和F6F的强有力的对手,日本与美国的飞行员都认为紫电的性能比这两种飞机还强一些。
但紫电因采用中单翼结构,也被驾驶该机投入实战的飞行员批评其前下方视界差,起落架太长,地面滑跑时容易打转,紫电的誉21发动机性能也不稳定导致紫电的出勤率低,刹车系统设计不良降落时经常冲出跑道。不过紫电依然是美军强大的对手,紫电出现后日军就有了可以对抗美军F4U海盗,F6F泼妇与P51野马的利器,美军的战机性能优势丧失了。但紫电对美军的新式战机优势也不大,而且生产复杂,投入部队只有1007架,加上出动率不高,参战也太晚了点,结果紫电的作用有限,并没有对战局构成影响。
战后美军曾用缴获的紫电在克拉克空军基地进行试飞,美军试飞员认为该机性能确实比F6F/F4U要强一些,但是P51后期型如果采用正确的战术还是可以与这种战机相抗衡,两者之间胜负完全由飞行员能力决定。
飞机资料 (局地战斗机 紫电 11乙型 [ N1K1-JB ] )
翼 面 积:23.50m2
自 重:2,657kg
最大重量:4,860kg
最大航速:594km/h(高度5,000m)
续航距离:1,000~2,000km
上升限度:10,760m
螺 旋 桨:4叶定速螺旋桨
发 动 机:标称1825马力 中岛 [ 誉 ] 21型复列星型气冷18缸发动机 ×1
乘 员:1名
武 装:20mm机枪×4 航空炸弹 250kg×2
总生产数:1007架 (交付部队数)
主要型号
11型(N1K1-J):初期生产型,机身装7.7mm机枪×2,机翼安装20mm机炮×2
11甲型(N1K1-Ja):火力强化型,机身机枪取消,机翼安装20mm机炮×4
11乙型(N1K1-Jb):改进供弹方式采用弹链供弹可以携带更多机炮弹
11丙型(N1K1-Jc):强化炸弹承载能力
特殊装置机:安装试验型跳跃炸弹投放装置,并安装火箭加速系统的试验机
练习战斗机型:11型为基础的训练机,只保留机身机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