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口电站坝址位于洪江市托口镇境内,是湘西南沅水流域水电梯级开发规划电站之一。该电站淹没区涉及湖南[注: 湖南省-湖南省位于中国南部,长江中游,因大部分地区在洞庭湖之南,故称湖南.-hunansheng]、贵州两省[注: 大两省官 唐、宋通称门下省与中书省为两省,统称门下省五品以上官左散骑常侍、左谏议大夫、给事中与中书省五品以上官右散骑常侍、右谏议大夫、中书舍人为大两省官。],其中,湖南最为重要的淹没区是洪江市的托口盆地。2011年2~5月,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主持了该电站湖南境内淹没区第一阶段的抢救性发掘工作。
托口盆地系清水江与渠水汇入沅水后形成的第一个冲积盆地,地势开阔平坦,海拔210~230米左右,属托口电站海拔250米以下淹没区。盆地地理[注: 地理(Geography)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环境中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地理”一词最早见于中国《易经》。]位置优越,是人类繁衍生息的理想场所。早在1986年文物普查时即发现了3处文物埋藏点,包括龙船坪、金界上和诸葛城等遗址。本次发掘前,考古人员又对该盆地进行了仔细调查,结果排除了金界上遗址,又新发现了4处地点,并最终确认托口盆地6处文物埋藏点需重点发掘。
第一阶段重点发掘了托口盆地金家园、龙船坪、金塘坪等遗址。其中,金家园、龙船坪两遗址发现了与高庙文化相当或略晚的新石器时代[注: 新石器时代(Neolithic Period)指以使用磨制石器为标志的人类物质文化发展阶段。年代大约从1万年前开始,结束时间从距今5000多年至2000多年不等。]遗存。
金家园遗址 位于托口盆地东北部的沅水左岸一级阶地,系本次调查发现的。遗址大部分已被沅江冲毁,本次发掘了500平方米,获得了一批与高庙文化有关的重要资料。
遗址堆积共分六层。其中,第2层为明代中晚期堆积,2层下有大量晚期遗迹打破第3、4层新石器时代地层,第5层为较纯净的黄沙层,有少量新石器时代陶片及石制品,第6层几无包含物,第7层为纯净的黄色生土。遗址不见高庙、松溪口、征溪口等遗址常见的螺壳堆积,可能代表了本流域新石器时代一种新型的聚落埋藏方式和经济形态。
遗址除发现汉、宋灰坑、灰沟及明代房基等大量晚期遗迹外,新石器时代遗迹较少,仅发现数处灰坑、小石籽坑以及打制石制品相对集中的活动面,后者多数被第2层下的晚期遗迹打破。
遗物仅见陶、石两类。陶片不如石制品丰富,破碎较甚,且一般是伴随石制品出土,即石制品越丰富,陶片亦越多。陶片主要为夹砂陶,少量夹炭和泥质陶,砂粒较粗,多见石英砂岩。器表颜色斑驳,有不少灰黑斑块,陶色有红、褐、红褐、黄褐、灰褐、灰白、黄白及白色等多种。夹炭和泥质陶胎多呈黑或灰色,器表一般有薄层红、灰白、黄白或白色陶衣,有的还填红彩。白陶有泥质和夹砂两类,前者多为圈足盘,后者多为高领罐。
陶器装饰较复杂,器表多有纹饰,几乎不见素面陶。施纹风格以刻划、戳印、模印、捺压、剔刺为主,纹痕深陷,刚劲有力。纹饰常见绳纹、弦纹、小(长)方格纹以及波浪、弧线、条形、指甲、圆圈等组成的各种形制的几何形图案,且多数内填篦点或填彩,另外,有少量兽面纹、羽翼纹及齿状花边纹。除绳纹常见于圜底器腹、底部外(少数圜底器腹部亦施刻划图案),其他纹饰多施于圈足类器及圜底器腹部以上部位。
器物造型单调,仅圜底及圈足两类,不见三足及平底器。器类以高领罐为主,口多直敞,肩多斜长,其次则为圈足器,包括盘、碗等,另有少量通体戳印指甲纹的支座。白陶主要以圈足器为主,有少量高领罐。
石制品是该遗址新石器时代遗物主体,数以千计。石料多取自江边河漫滩砾石,以石英砂岩为主,另有少量粉砂岩、脉石英及变质岩等。依加工技术[注: 不论何种文化,技术都是异曲同工的词汇。它可以指物质,如机器、硬件或器皿,但它也可以包含更广的架构,如系统、组织方法和技巧。]可分打制和磨制两大类。其中,打制石制品占比达98%以上,包括石片、有坑疤的砾石、石核及石器等类,前两类数量最多。石器较少,以单面打击为主,另一面往往保留自然砾石面。器类有刮削器、砍砸器、盘状器、石锤、石砧等,以刮削器为多,后几类依次递减。此外,遗址还见有较多断片和断块。
磨制石器较少,多为刃部稍加磨光,器身仍多打制,常见小型石斧、石凿,另有少量磨制的小石锛、穿孔铲、钻孔刀、小刻刀以及砺石、网坠等。石器整体加工较为粗糙,但其钻孔、抛光技术已相当娴熟。
从金家园遗址本次揭示出来的遗存分析,绝大多数特征与本流域洪江市高庙、中方县岩匠屋、辰溪县松溪口以及贵州天柱县坡脚等遗址关系密切,时代也应与之接近。由于资料尚未整理,有关该遗址的文化特征及与邻近地区相关文化的关系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龙船坪遗址 位于托口盆地西北部沅水左岸一级阶地。遗址大部分已被村民烧砖取土和农田改造破坏,本次发掘了300平方米。遗址堆积及包含物与金家园遗址比较接近,时代略晚于高庙文化,与本流域松溪口文化大致相当,但文化特征与后者区别较大,因而是沅水中、上游地区继高庙文化之后,开展区域文化研究中难得的重要素材。
此外,我们还在渠水入沅水口右岸一级阶地上,发掘了一处东周[注: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今河南洛阳的东都,至公元前256年周郝王卒,史称东周。东周是中国历史上重大变革的时代。王室衰微,各诸侯国为争夺霸权,相继进行政治变革,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科技文化的极大繁荣。]遗址(金塘坪遗址),发现了少量楚文化遗存,为研究楚文化入黔提供了实物资料。
本次考古工作是湖南省在沅水上游托口盆地首次较大规模的科学发掘,除发现新石器时代遗存外,还揭示了东周至明代等历史时期的大量遗存,填补了沅水上游地区考古工作的空白。尤其是金家园、龙船坪两遗址揭示出来的重要遗存,为建立沅水上游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序列,深入探讨高庙文化的发展、演变及其向黔东南地区西线传播路径的研究提供了新材料。(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尹检顺 杨志勇)
(《中国文物报》2011年12月16日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