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7自行榴弹炮

美国军方很早就有建立自行炮兵的想法,而且有过将75毫米榴弹炮安装到轻型坦克上的尝试。在此基础上,1941年6月,美国开始将105毫米野战榴弹炮装到M3中型坦克上,以期制成一种自行火炮。开始制成的2辆样车,称为T32式105毫米榴弹炮运载车。在阿伯丁试验场的试验表明,这种自行火炮的性能很好,主要缺点是缺乏高射武器。于是,很快在车顶部右上角安装了一个环形枪架,用以安装12.7毫米高射机枪。由于这个机枪架的形状很像教坛,很快它就有了“牧师”的别名。1942年4月,T32正式定名为M7自行榴弹炮,也称为M7“牧师”(Priest)自行榴弹炮,国内也有人译作M7“普里斯特”自行榴弹炮。生产厂家为美国机车车辆公司。
M7自行榴弹炮开始时以M3中型坦克为底盘,后来改用M4A3中型坦克为底盘,称为M7B1自行榴弹炮。其战斗全重近23吨,乘员7人,主要武器是1门M2型105毫米榴弹炮,最大射程约11千米;辅助武器是1挺12.7毫米机枪;车辆最大速度为42千米/小时,越野速度为24千米/小时。M7自行榴弹炮为顶部敞开式结构,顶部的防护性差。
M7自行榴弹炮的总生产量达4 267辆,是盟军中的第一种重要的自行火炮。它首先提供给英军,在阿拉曼战役中,英军用它来对付德军掩体中的88毫米火炮,占有明显优势,深得英军士兵的喜爱。其后,M7自行榴弹炮参加了意大利战役和诺曼底登陆战役。不过,英国人更喜欢换装25磅火炮(口径为88毫米)的自行榴弹炮。诺曼底战役后,M7的性能已显落后,为此,盟军往往把M7自行榴弹炮的火炮去掉,改装成装甲输送车,称为“牧师?袋鼠”装甲输送车。它和“谢尔曼?袋鼠”、“丘吉尔?袋鼠”一道,构成了二战后期的不大不小的“袋鼠”群。显然,这是战争中的一种应急的措施,也是“物尽其用”的具体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