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8月1日,河北省[注: 唐代中书省(隋因避讳作“内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中,关系最为密切的是中书省与门下省,它们合称为两省或北省(尚书省称为南省)。]文物研究所会同唐山市文物管理处、丰润区文物保护管理所联合组成考古队,对丰润区施家营遗址进行考古发掘。经调查、勘探,遗址东西300米,南北300米,总面积达90000平方米;考古队在遗址西部文化堆积较为丰富区域布探方进行考古发掘,全方位、多角度并采取最新科技手段力求全面提取古文化信息,以了解遗址文化堆积状况和文化内涵。
施家营遗址文化内涵包括商、汉代、金元、明清四个时期文化遗存。截止目前,考古队共揭露遗址面积600平方米,发现灰坑21座,房址11座,出土陶、瓷、铜、石等各类质地标本100余件,遗物种类有:陶鬲、陶瓮、陶盆、瓷碗、瓷盘、陶罐、陶盆、铜钱、石球等。
第一期文化遗存为早商时期,主要包括F11和H18、H21。F11,为半地穴式房址,在房址北部靠近北壁发现火灶,平面呈长条形,仅存火塘、火门。出土遗物以夹砂红褐色陶为主,少量泥质灰陶、红胎黑皮陶。纹饰以细绳纹为主,还有弦纹、附加堆纹、划纹等。可辨器形有折沿盆、侈口瓮、粗锥足鬲、折肩罐、无腰隔甗等。F11房址的发现,是继滦县后迁义遗址发现圆形房址后,近年来冀东地区夏商时期文化的重要考古发现。其典型器物粗锥足鬲、折肩罐与迁安封山寺遗址遗物基本一致,文化面貌应归入古冶下层类型文化。施家营一期文化遗存,为研究燕山以北夏家店下层文化与海河流域大坨头之间文化交流,探索围坊三期文化起源提供重要实物资料。
第二期文化遗存为汉代。主要包括H11、H15等4座灰坑和第3文化层,灰坑多为不规则形自然坑人为倾倒形成,出土遗物以泥质灰陶为主,还有夹砂灰陶、红陶等,纹饰以绳纹为主,还有弦纹、交错绳纹、网格纹等,可辨器形为瓮、盆、罐等。
第三期文化遗存为金元时期,主要包括F1、F3等10座房址以及H1等15座灰坑。10 座房址形制为半地穴式,座北朝[注: 北朝(公元386年—公元581年),是中国历史上与南朝同时代的北方王朝的总称,其中包括了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等数个王朝(继承北周疆域的隋由于灭亡南朝陈,]南,平面为长方形,南北长3—5.5米,东西宽2—4.6米,门道多位于房址东南角;火炕位于房址北部,包括火灶、烟道、烟囱等,火炕烟道上多覆盖白色、灰白色扁片形泥岩,根据火灶内红色烧结面以及烟道较厚烟炱痕迹,推测房址使用时间较长。灰坑大致分椭圆形、长方形、不规则形等,出土大量泥质灰陶片、白釉瓷片、酱釉瓷片,出土遗物:圆唇束颈双系灰陶罐、方唇敞口斜腹陶盆、尖圆唇弧腹白釉瓷碗等。这10座房址,形制基本一致,南北向布局,房址排列密度较大,为一处金元时期古人类聚落,这为研究冀东金元时期房址的演变提供重要实物资料,基本廓清施家营古代先民聚落平面布局和结构,对研究金元时期古代聚落结构、及其周围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期文化遗存发现150余件兽骨,这些兽骨所属动物种类为牛、羊、狗、马、猪等,经现场初步检测,这些动物多为人工饲养家禽,其中野生种属动物所占比例极少;尤其发现较多家猪、羊、狗骨骼,推测当时聚落经济方式中农耕经济占主导地位。随着这些动物骨骼进一步研究,会获得更多燕山东麓丘陵地区聚落经济发展[注: 概念 一个国家摆脱贫困落后状态,走向经济和社会生活现代化的过程即称为经济发展。经济发展不仅意味着国民经济规模的扩大,更意味着经济和社会生活素质的提高。]模式、周围生态环境演变等大量文化信息。
第四期文化遗存年代为明清时期,出土遗物较少,仅为青花瓷碗、酱釉粗胎缸、卷沿盆等。
考古队下一步计划向遗址西部继续进行考古发掘,廓清古聚落中心区域布局情况,同时加大力度探讨古人类聚落居址周边生态环境以及相关附属设施,随着考古发掘深入展开,期待更多得古人类活动留下文化遗存。(河北[注: 河北省-河北省简称冀,位于北京、天津两市的外围,自古即是京畿要地。河北是中国的文物大省,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8处,名列全国首位,]省文物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