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清初的文学家李渔的著述丰翰,其小说、曲本、园林设计、文艺理论皆负盛名;亦擅诗词书画,编过画谱书《芥子园画传》,创作过绘画《山水人物四段卷》,还写过颇有见地的史学专著《古今史略》和经世致用的政法专著《资治新书》,编过三种韵书。李渔堪称奇人,在海外也影响较大。被收录在浙江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李渔全集》第20册之末的十年前单锦珩、郑美蓉合编的《海外李渔研究部分论著及译本目录索引》,主要是从王丽娜的《中国古典小说戏曲名著在国外》(学林出版社1988年8月出版)一书录汇而成,列出了剔除重复实计80余条的海外李渔研究的文章和李渔作品的名目,为研究者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唯其所引仍然过少和陈旧,没有提及很多重要的译本和论文,且讹误较多,对国外研究者也未能有只字片言的介绍。因此我根据自己在国外的研究所得和多位海外专家的协助而写成此文,介绍有关的海外文献和有关背景,以供全面了解时至今日的海外的相关研究。
李渔的文学作品很早就已传播国外。日本文学史家、东京帝国大学教授青木正儿(1887-1964年)在1930年东京出版的《支那近世戏曲史》中说:“李渔之作,以平易易于人俗,故十种曲之书,遍行坊间,即流入日本者亦多。德川时代之人,苟言及中国戏曲,无不立举湖上笠翁者。明和八年,八文舍自笑所编《新刻役者纲目》中,载其《蜃中楼》第五《结蜃》、第六《双订》二出,施以训点,而以工巧之翻译出之。”日明和八年即1771年。《蜃中楼》是李渔居于杭州时融合唐传奇《柳毅传书》和元杂剧《张生煮海》而重新创作的剧作,叙述书生柳毅、张羽同龙女舜华、琼莲的曲折情缘。作品色彩幻美浪漫,人物又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此明和译本,现可以从《歌舞伎丛书》中找到。
李渔的白话短篇小说在日本也很受欢迎。据日本长崎港江户时代的《商舶载来书目》记录,在李渔去世不久后的元禄年间(1688-1703年)从清国舶来《连城璧》,“全集十二回,《外编》六卷”,并附小字注谓:“右小说正集十二回,外编六卷”。日本雨森芳洲的《橘窗茶话》记冈岛冠山“只有《肉蒲团》一本,朝夕念诵,不倾刻歇。他一生唐话,从一本《肉蒲团》中来。”冈岛冠山生卒于1675-1728年,是江户文人。1931年,孙楷第赴日本东京访书,见到日本尊经阁藏有清初精刊的《无声戏》十二回本,与中国所有《无声戏合集》的标目联对,次第皆异,极为珍贵。同年,孙归国时取道大连,在大连图书馆又见到日本人的古抄本《连城璧》,其正集与外编共收十六个故事,为目前存世最全的。日本人以手抄流传,可见其喜爱程度。在日时,孙还和神喜一郎、长泽规矩也两位日本教授在前田侯尊经阁中发现了中国的康熙间刊印、伪斋主人作序的李渔的小说集《无声戏》(即《连城璧》)。20年代初连年刊印的《世界短篇小说大系》有《支那篇》,其中亦收录了汉文的《十二楼》。
早在宝永二年(1705年),《肉蒲团》就已由俦翠楼主人译成日文,今存日本青心阁刻本。抗战前,译成和文的李渔著作有多种。最重要的即是情节曲折离奇、变化多端的风俗喜剧《风筝误》,由宫原民平译出,1926年由东京支那文学大观刊行会出版。该剧描写了以假乱真、冒名顶替的婚姻。对话幽默诙谐、辛辣讽刺,感染力强。其次则有《夺锦楼》,山口冈译出,东京近代社出版;《觉世名言》,远山荷塘译出,入《解笑林记》刊行;《觉世名言十二楼》,由辛岛跷译出,东洋文化协会出版;《定本肉蒲团》,法政大学教授尾坂德司译出,东京千代田书房于1950年、1952年两度印行;《连城璧》,田一斋译出,入《典籍作者便览》刊行。李渔的长篇劝世小说《肉蒲团》,由于有大量的庸俗言谈和赤裸裸的性描写,在中国被作为*。早在1705年,其日译本已在日本悄然问世,此后一版再版,行销未绝。抗战后,日本平凡社连续出版了和文的五十余卷的《中国古典文学大系》和三十余卷的《中国古典文学全集》,前述李渔的著作多收入其中。译者主要为辛岛跷等。辛岛跷还单独出书,如将日文《无声戏》交东洋文化协会出版。1975年在东京出版的《青木正儿全集》的第十卷就是在1951年日译本手稿的基础上完成的《芥子园图画传》。日本文学家还改造李渔的作品。如1791年刊行的《唐土奇谈》第三卷《千里柳塘偃月初》一剧及此后六树园所作的《飞@①匠物语》,就分别是袭改于李渔的剧作与小说。1789年,三宅啸山还用日语改写了《夏宜楼》。至于善加利用李渔作品的构思、情节、技巧的,则不可胜计了。
李渔作品的中文本传往西洋也很早。1957年,文学史家柳存仁(Liu Ts""un-yan)在英国读书时,曾在伦敦大英博物馆见到1851年4月3日入藏的中国雕印的汉籍《十二楼》,形容它是“小型本,封面黄纸,双行题:今古奇观续编十二楼,……其实照卷内书题,这书名的全称该是:觉世名言第一种,一名十二楼。”此前,郑振铎往英国访书,也曾于1927年在巴黎国立图书馆发现珍贵的、国内未见的《十二楼》最早的刻本《觉世名言第一种》(封面上题为《醒世恒言十二楼》),此书约刻于顺治末至康熙初之
现在,李渔的著作已被收藏于世界各地几乎所有重要的图书馆中,已被许多不同民族、肤色、语言的人们所喜爱和阅读。同样,对李渔及其作品的研究,在国际学术界也占有相当的地位。在东洋方面,早在明治时代,@④川种郎就在所拟的《支那文学大纲》中对李渔作了专章叙论。据此大纲而完成的《支那小说戏曲小史》,1897年出版于东京的大日本图书株式会社。其姊妹书《支那文学史》第二年也在东京出版。1908年创立日本京都大学文学部的狩野直喜(1868-1947年)在京都大学文学部等处的“中国戏曲史”课程与讲座中也多次深入介绍过李渔的活动与作品。其讲稿于1917年汇成《中国戏曲史》,油印散发。1903年出版于东京的久保天随的《支那文学史》,也评及李渔。汉学泰斗青木正儿(1887-1964年)于1930年脱稿印出的《支那近世戏曲史》和1958年修订成的《中国戏曲史》也都对李渔及其作品作了研析。1950年,早稻田大学教授目加田诚在《文学研究》第39期上发表了专论《李笠翁の戏曲》。1951年,法政大学教授长泽规矩也的《支那文学概观》在东京出版。山口大学教授岩城秀夫在《东方学》杂志1954年第4期发表的《戏曲评论の研究》,其后京都大学博士前野直彬刊于《日本中国学会会报》第10卷第19期的《明清の小说》,皆评论了李渔的作品与理论。京都大学教授小川huān@⑤树1935年完成的《三国演义の毛声山批评本と李笠翁本》,被收入1957年出版的《神田博士还历记念书志学论集》。村松英的文章《小说家としての李笠翁》发表于《Geibun Kenkyu》杂志1962年1月号(总第14-15合期)上。1968年小川huān@⑤树的《中国小说史研究》,1972年岩城秀夫的《中国戏曲演剧研究》,1975年前野直彬的《中国文学史》,先后在东京出版。三书皆论及李渔。1975年,古原宏伸为青木正儿译注的《芥子园图画传初集》作了《论〈初集〉的成立》。1976年,苏英晰的长篇论文《李渔戏曲论》收入《早稻田大学大学院文学研究科纪要别册》二辑面世。平松圭子的长文《关于李笠翁十种曲》完成于1973年而刊载于1977年印行的《大东文化大学纪要》(人文科学)第15期。阿部泰记著有《李渔の反世にっぃて精神》,1977年载于《东方学》第53辑。大冢秀高自著自印的《无声戏小说与连城璧》1977年面世。次年,他又为日本汲古书院印的《伊藤漱平教授退官纪念中国学论集》写了《十二笑与李渔》。中里见敏在1987年的《东洋学集刊》第58期上发表了《李渔的小说:以〈谭楚玉戏里传情,刘藐姑曲终死节〉为中心》。
冈晴夫是日本当代主要的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