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日的张謇研究

王朝军事·作者佚名  2010-03-16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1912年7月10日,日本驻上海总领事馆给外务省的报告中就简介了张謇和提及“通州工业今日之发达”。1918年8月25日的美国马萨诸塞州新贝德福德的《星期日旗报》(Sunday Standard)曾用较长的篇幅介绍了南通纺织专科学校。这是国外比较早地注意到中国的近代南通的例子。

海外研究南通最早而又系统的是日本方面。而日本方面研究得早而周全的是日本人驹井德三。他于1919年10月来南通调查产业。根据调查所得,完成了名为《中国棉花改良的研究》的长篇报告,作为《中国产业研究丛书》的第一卷在日本出版。1922年11月,驹井德三再次来到南通调研。这一次调研为时两个半月,成果是后来完成的《中国江苏南通州张謇关系事业调查报告书》。1925年,此报告书在日本出版。该报告书连前论在内,共分六大部分,内容非常详尽。是研究张謇事业和南通近代经济与社会的重要凭藉之一。驹井德三于1885年出生于日本滋贺县,毕业于札幌农业学校。他后来于1952年在大日本雄辩会讲谈社出版了《对大陆的宏愿》,继续述及南通的情况。他于1961年去世。驹井德三后来卷入日本对“满洲国”的“外交”事务。大概是因此之故,过去中国学者或谓他是受日本外务省的委托前来南通的。但日本方面的材料证明他是受涩泽荣一财团所派。张謇于1922年春派大有晋盐垦公司的陆军少将衔的章亮元和大生纱厂的张同寿率代表团至日本,向“日本工业之父”涩泽荣一的财团商借八百万元。对此事件,张謇日记晦言,而张謇自订年谱和张孝若为父亲作的传记中则一字不提。1996年,日本的浅田泰三据日本方面的史料,陈述了中国来的代表向涩泽转交了张謇的信以及代表团在日本滞留一个多月,涩泽麾下的银行和各株式会社的意见不一致,最后涩泽财团决定派驹井德三来南通实地考察投资环境,以定是否供款给张謇的事业。日本学者野泽丰先生估计驹井德三的调研经费约为400万元。虽然由于多种原因,张謇为南通引入国际资本的努力未成,日本方面的研究所揭示的这一事件的过程,有助于我们更符合实际地认识张謇对待外国资本的态度。而且,也在日本方面促进了联系涩泽荣一和张謇的研究。涩泽荣一记念财团已决定资助2004年9月将在东京召开的“涩泽荣一和张謇的比较研究”国际学术会议和2005年5月在上海和南通召开的“近代企业家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贡献:涩泽荣一和张謇的比较研究”国际会议。

1918年中秋,日本的上冢司因毕业于神户高等商业学校,又在满洲铁路局工作而通汉语,故受外务省和农商务省的共同委托,来中国调查华南经济。南通是他的很大的调查范围里的一个地区。1918年12月底,他从上海启程往崇明岛,再经海门来南通,旋去如皋和盐城、兴化、昭阳、宝应等地。他在中国的总的调研时间是一年半,但在南通只作了短暂的逗留。他的调研报告《以扬子江为中心》于1925年由日本织田书店出版。他对南通工业的快速发展和经济繁荣与交通、电信、教育、慈善等事业的完备,感到意外和震惊。他去苏北,主要是考察以植棉业为主的垦殖业。

在上冢司的调查报告还没有写完之前,已经多次来华游历的日本的鹤见佑辅就于1923年在日本出版了《破坏偶像期的中国》一书。鹤见佑辅自陈:“自己在中国旅行的时候,是把参观北京的国立大学、山西省太原府的阎锡山氏的事业、以及南通州的张謇氏的事业,作为三大纲目的。”他抵通时,曾在日本留学而时在南通更俗剧场领导戏剧改革的欧阳予倩到码头迎接了他。鹤见佑辅对南通的教育、自治和经济开发的近代事业十分赞赏。他评价若将南通州的事业“遍布四百余州的广袤的中国土地上,这应该说是一种卓越的、引人注目的见识。”鹤见佑辅早年毕业于东京大学,擅长写作,在以后又数次记及张謇在南通的事业。他于1973年在88岁高龄时去世。

海外对张謇及其事业的早期关注主要是考察调研和新闻与记事报道。在张謇去世以后,有关的理论性或考论性的研究才产生。下列一些研究者比较著名。

野泽丰,1922年7月出生于静冈县。1949年从东京文理大学东洋史专业毕业后任该校助教。以后换任过几所大学,1970年获教授衔,1986年从东京都立大学人文学院退休。野泽丰是中国近现代史研究家,共发表各类著作8部、学术论文80余篇。涉及南通和张謇的著作有由岩波书店于1972年出版的《辛亥革命》、由校仓书房于1978、1980年出版的《亚洲的变革》(上、下)、和刊于《历史学研究》第150号(1951年)的《辛亥革命的阶级构成——四川暴动与商绅阶级》、刊于《经济学家》第45号(1967年)的《辛亥革命与日本:立宪君主制还是共和制?——亚洲第一次共和革命的冲击》、刊于《近代中国研究汇报》第10号(1988年)的《张謇と南通への旅》等等。野泽丰至今仍在从事各种学术活动。

藤冈喜久男,原为北海学园大学法学部教授,已退休多年,但退休后一直坚持研究和著述,现住札幌市。藤冈喜久男是中国近现代史学家,主要著作有1985年9月在北海道大学的图书刊行社出版的《张謇と辛亥革命》,此书含两部共九章如下:第Ⅰ部:第1章朝鲜问题;第2章戊戌变法;第3章东南互保;第4章辛亥革命;第Ⅱ部:第1章家とその生ぃ立ち;第2章科举;第3章通州纱厂创设;第4章袁世凯と仁午甲申事变;第5章驻华米公使ラィンシュ。藤冈喜久男还在日汲古书院出版了《中华民国第一共和制と张謇》一书。藤冈喜久男坚持的论点是正是张謇和他的立宪党人们在武昌兵变后迅即促成的各省独立,才确保了辛亥革命的成功。因此他花费大量时间来对此作了论证。他于2000年又在日成美堂出版了《义和团:中国とョ一ロツパ》、《西太后治下の中国:中国マキアベリズムの极致》、《袁世凯总统:开发独裁の先驱》等多部史书。

中井英基,筑波大学历史人类学系教授。与南通和张謇有关的著作是《中国近代企业者史研究》,1976年3月出版,为《现代中国研究丛书》之一。1994年写了《近代中国の企业家精神》一文,被收入土屋健治编的《ナショナリズムと国民国家:讲座现代アジア1》一书,由东京大学出版会于当年出版。1996年6月,中井英基又在北海道大学图书刊行会出版了新作《张謇と中国近代企业:通州兴办实业之历史》。此书的部章如下:第1部绅商企业家の诞生;第1章农民から士大夫,そして绅商へ;第2章绅商と家产构成;第2部南通大生纱厂の设立と经营:第1章中国在来绵业の盛衰と再编;第2章上海机器织布局と湖北织布官局;第3章南通在来绵业の再编成;第4章大生纱厂の设立と张謇の役割;第5章民族纺绩业不振の原因;第6章“花贵纱贱”と纺绩业;第7章股#有限公司の经营体质;第8章大生纱厂の成长と挫折;第3部通海垦牧公司の设立と经营:第1章清末の通海垦牧公司;第2章民国初の垦牧公司と盐垦公司。目前,中井英基已经获得涩泽荣一记念财团的资助而正在进行涩泽荣一与张謇的比较研究。

高田幸男,东京都人。先后毕业于明治大学的大学院和文学部。现为明治大学助教授。目前在该校讲授“东洋史概说”的第二部分和“东洋近现代史”的课程。专攻中国近代史,特别着重研究长江下游流域的地域经济、地域社会、教育团体等。曾参与高桥孝助、古厩忠夫编的《上海史-巨大都市の形成と人々の营み》的撰写工作。此书于1995年由东方书店出版。同年,参加写作的野泽丰所编的《日本の中华民国史研究》一书也由汲古书院出版。1998年,在《骏台史学》第103期上发表了《江苏教育总会の诞生》一文。2001年,又在同刊物的第111期上发表了论文《清末江苏にぉける地方自治の构筑と教育会》。高田幸男对张謇领导的江苏学务总会及其后身江苏教育总会的历史作用有深刻见解,他认为这样的组织“不仅仅局限于狭隘的教育改革”,而是“这种教育会of Peasant Studies)发表了《中国农民暴动的再思考:对1863年南通县军山农民起义的初步评判》(Peasant Insurrection in China Reconsidered:A Preliminary Examination of the Jun Mountain Peasant Uprising,Nantong County,1863)。

1999年武凯芝在美国斯坦福特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她的新专著《中国的现代化和农民的小径:扬子江北岸三角洲的半殖民地主义》(Chinese Modernity And the Peasant Path:Semicolonialism in the Northern Yamgzi Delta)。武凯芝认为1920年代至1930年代的与官僚资本结盟的商企进入南通地区,暗中破坏了民族企业,这就是半殖民地化过程的一部分。此文的立论、举证和论证过程颇让人费解。而且她认为南通的现代化之所以能启动和发展,是因为鸦片战争把西方的注意力引向了上海市场,“为北三角洲的商人们创造了赢的机会。”《美国历史评论》(The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曾对此书作过一些评论。武凯芝的研究有较强的批判精神。她的研究方向较集中。她自称:“我的研究和教学兴趣包括近代中国社会史、经济史和关于以下方面的话题:第三世界*经济学、社会变迁理论,不发展主义是我的替代性研究的方面,还有妇女和工作、比较中的妇女史、农民研究、革命比较、帝国主义。”

武凯芝现是在坦普尔大学历史系开设“近现代中国史”、“比较历史”和“第三世界史”三门课程。武凯芝过去来过几次中国,还向十八年前的第一届张謇国际研讨会提交过她撰写,杨冬燕译的《中国早期近代化与张謇的自强政策》一文。

邵勤,女,原本是中国人,十多年前去美国后一直在彼定居,且用英文写作,所以只能将她列为梅外学者。邵勤于1977年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历史系后被分在该省的一所中学任教。后考入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而于1983年修完硕士课程。1990年至1994年在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历史系读现代东亚研究的博士学位,同时兼教一些课。她的博士论文是《制造*文化:1894-1930年间的南通个案》(Making Politicad Culture:the Case of Nantong,1894-1930),此文后来未发表。在此之前,邵勤还写过《张謇对教育改革的态度》(Zhang Jian""s Attitude Toward Educational Reform)的文章,发表在《中国历史学家》(Chinese Historians)1991年的第4期上。邵勤自1994年起至新泽西大学历史系任教至今,现为助理教授。邵勤观察力强、思想敏锐,写作勤奋,已发表论文二十余篇。其中有几篇是关于南通的。她是当代海外的南通与张謇研究中的中坚学者。以下介绍她的有关的一部分研究:

1996年,《中国的歌剧和表演文化》(Chinoperl(Ckinese Oral And Performing Literature))文丛收录了她的《错配:欧阳予倩、张謇和1919-1922年间南通的戏剧改革》(The Mismatch:Ouyang Yuqian,Zhang Jian,And the Theater Reform of Nantong,1919-1922)。1997年,她在《现代中国》(Modern China)第23卷第1期上发表了上年7月在澳大利亚墨尔本的一次会议上交流的文章《二十世纪初期南通的空间、时间和*》。1998年,在《亚洲研究》(Journal of Asian Studies)第57期上发表了《风过茶壶:共和初期的中国的茶馆文化里的诽谤》(Tempest Over Teapots:The Vilification of Teahouse Culture in Early Republican China)。除了论文外,邵勤在多次的研讨会、讲座等中口头或书面报告了她对南通的研究。如2001年3月在哥伦比亚大学的现代中国专题研论会上和同年4月在俄勒冈大学的对十九世纪的跨学科会议上都报告的“中国第一所博物馆的创建,1906-1930”(The Creation of the First Chinese Museum,1906-1930)。1999年6月在日本东京的第三届亚洲研究年会上报告的“中国一个县的印刷文化:南通,1900-1930”(Print Culture in a Chinese County:Nantong,1900-1930)。1998年1月在西雅图的美国史学会第112届年会报告的“二十世纪初期南通的茶馆”(Teahouses in Early Twentieth Century Nantong)。1996年4月在特伦顿学院的新泽西第七届历史年会上和同年10月在瑟藤霍尔大学的亚洲研究年会上报告的“在日本占领下的劳工运动——南通的案例”(Labor Movement under Japanese Occupation——the Case of Nantong)。1996年10月在新泽西学院的午餐论坛报告的“中国二十世纪初的戏剧改革”(Theater Reform in Early 20th Century China)。1996年4月在夏威夷大学的中国的歌剧和表演文化会议上报告了“戏剧之家——南通的戏剧改革”(Home of Drama——Theater Reform in Nantong)。1991年6月在波士顿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