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

机遇缘于创新 。
对于这一点,南京数控机床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南京数控”)有着深刻的领悟。它带来的直接结果就是,在这个行业开始将“替代进口”作为努力目标的时候,南京数控在这条路上已经积累颇丰。
最近,南京数控在产品研发方面又有新的突破。
2006年6月28日,南京数控的两个科研项目——江苏省科技攻关项目和国家科技型中小创新基金项目顺利通过验收。
贴近市场的创新
这两个项目开发的产品分别是数控车铣中心和数控车磨复合加工机床。据南京数控的总工程师孙序泉介绍,“这两个产品共有4项专利技术,都是能够替代进口的典型产品,比如数控车铣中心主轴为内藏电机式主轴,除了电机的定子和转子,其余部分全部是我们自己制造的。而将电主轴成功应用在数控车铣中心上,在国内是第一家,以前国内用这类产品都是买德国、日本、瑞士的;另外,车磨复合加工机床中关于磨削测量技术的专利即便是在专业生产磨床的厂家中也没有。”
这样的创新显然并非一日之功。孙表示,“南京数控一直非常重视新产品的开发,新产品问世的周期也相对较短。”
这样的产品基础使得南京数控有能力抓住更多的市场机遇。目前,南京数控的用户主要集中在军工行业和汽车领域。据孙介绍,“现在南京数控60%的产品都是为军工企业服务的,南京数控在军工行业拥有很好的口碑。”据一些军工行业的用户反馈,“用南京数控的新产品替代进口产品以后,效果非常好。”
其实,创新早已是老生常谈,但不是每个高喊创新的企业都能取得预期的效果。孙这样总结南京数控的创新,“我们的创新是完全贴近市场、贴近用户的,我们很多新产品的研发动机都是来自于客户的直接需求,这种创新是很有市场的。”
孙举了一个例子,当时一家军工企业原工艺方案加工产品时需要5道工序,而南京数控在该厂实地考察后,根据对方的生产需求,进行了创新设计,而新的生产设备只需要3道工序就可以解决问题,大大提高了用户的生产效率。这样,替代进口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
在这个例子中有一个小细节值得注意:南京数控的这台新产品是在消化吸收了进口设备的基础上研发成功的。这意味着,在一定基础上的研发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必须承认,很多时候,在消化吸收引进技术的基础上再创新可能是周期最短的创新,也是替代进口的一条捷径。
南京数控显然没有重复“引进——落后——再引进”的老路。
可能有人会低估再创新的难度,需要说明的是,再创新绝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果没有深厚的技术积累、人才积累,是无法真正消化吸收引进的技术的,也就无法实现再创新。
厚积薄发
那么,南京数控的积累是怎样的呢?
这要从南京数控的历史说起。简单地说,南京数控脱胎于南京机床厂,时至今日,南京机床厂依然握有南京数控58%的股份。
南京数控的诞生是在1998年。当时,机床工具行业在经历了几年的惨淡经营后,终于有了复苏的势头。在这样一种行业背景下,南京机床厂意识到发展的机遇已经来了,但是老国企沉重的历史包袱使企业快速发展面临了重重障碍。
必须要有所突破。南京机床厂果断地决定将当时技术比较领先、产品市场比较好的数控机床另立山头,使得它能够从老国有企业沉重的历史包袱中脱身,轻装前行。
当年的英明决断成就了今天的南京数控。
对于产品而言,这段经历表明南京数控数控车床产品的历史比南京数控的企业历史还要长,而且长了不止三五年。
孙介绍,“早在1981年的时候,南京机床厂就和德国的一个厂家合作生产数控车床。”由此,南京机床厂首开行业之先河,成为第一个与国外厂商合作的厂家。
这个合作一直持续了10年。在这10年中,不断有德国工程师来国内进行技术指导,国内也派技术员到国外去学习。现在看这些都是极为平常的事,但是在当时,这种与国外的技术交流却是不多见的。
这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和国内同行相比,在数控车床的技术研发上,南京数控先行了一步。最关键的是,在合作中止后,南京机床厂对于产品、技术的开发从没有停止过。甚至在行业极不景气的1995年之后的几年中,南京机床厂每年都有新开发的数控车床产品。
这样的积累使得在1998年行业复苏以及以后市场日益繁荣的过程中,南京数控有能力把握住不断面临的市场机遇。
怎样有效替代进口?
但是,必须承认,虽然行业在高呼进口替代,进口替代却是不能够一蹴而就的。因此,正确认识同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是进口替代过程中十分重要的认知。
在这种认知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国内企业的优势则是进口替代的必须手段。孙告诉记者,“和进口产品相比,我们的产品在服务、交货期、价格、备件的供应等方面有明显优势,因此,我们的产品只要在性能上能满足用户需求,我们就能实现进口替代。”
比如,东北某厂因为同行的介绍,找到了南京数控。在提出要求后,南京数控为该厂设计了4种方案,并对方案进行详细说明,在一番比较后,这家军工厂选择了价格最高的方案。即便是价格最高方案,相对于进口设备,南京数控的产品依然具有很大的价格优势。
甚至一些生产炮弹的军工企业会把炮弹毛坯拿到南京数控,直接在南京数控进行购置设备的验收,如果要选择进口的加工设备,这是不可能实现的。
这些优势成了进口替代的制胜法宝,但是也应该意识到,在国外企业纷纷来国内投资设厂后,国内企业的这些优势有些会逐渐式弱,甚至丧失。这样看来,替代进口最根本、最长远的解决之道非技术创新莫属。
南京数控显然也很认同这一点。孙介绍,“我们的研发部门一直都在跟踪国外最新的技术发展动态,同时,我们不断跟客户沟通,了解市场的真正需求,并将这两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我们这次验收的两个项目就都是在跟踪国外技术动态与解决国内市场需求的基础上完成的。”
其实,替代进口的因素还有很多,比如孙还谈到“多年的人才积累、先进生产设备的保障等等”。可能每个细节的疏忽都会扰乱发展的步伐,南京数控对于这一点应该已经有了充分的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