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铭传(1836—1896),字省三,号大潜山人,安徽肥西人,是清末淮军将领。他曾随李鸿章镇压过太平军和捻军,也为保卫和建设祖国领土台湾立下了汗马功劳,特别是他在台湾的这段历史,写下了其一生中最光辉的篇章。称其为“保卫台湾的封疆大吏”,“巩固祖国统一的促进派”及“台湾近代化的先驱者”〔1〕毫不夸大。在治台期间, 刘铭传不但“造铁路以通之,行邮船以辅之,振殖产以裕之,辟财源以养之,改内政以新之,设教育以明之”〔2〕, 更重要的是他始终十分注重台湾的防务,为保卫祖国这块神圣领土呕心沥血,使台湾在他抚治的近七年内(1885.10—1891.6),免遭列强的侵扰, 进入了政局相对稳定,经济多方发展的黄金时期。刘铭传的功劳是多方面的,本文试就他与台湾防务问题略加探讨。
一、刘铭传的台防思想
由于台湾地腴物博,资源丰富,并且战略地位相当重要,从17世纪开始,台湾就成为殖民者眼中不可多得的肥肉。夺取台湾不仅意味着可以占有台湾的资源,更主要的是能以台湾为侵略基地和跳板,进而吞噬与之一水之隔的中国大陆这块更大的肥肉。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不久,法军就把侵略矛头对准了台湾,希图以“台岛为质”〔3〕,迫使清政府屈膝投降,满足其侵略要求。从1884年8月到次年6月,侵台法军共聚集兵舰20余艘,前后用兵4千余人攻打台湾,就连外人也感叹, “一国之师船聚集如此之多,恐前此中华海面得未曾有。”〔4 〕法人出此血本,显然势在必得,然而经过近一年的战斗,法军非但未能得逞,反倒损兵折将,仓皇退出台澎地区,而这一切都是在“刘铭传的能干的指挥之下进行的”〔5〕。而这位“能干”的刘铭传出任台湾首任巡抚后, 在巩固台防,重建台湾防务体系方面更显出了突出的才能。
(一)留台、保台思想
留台、保台思想是刘铭传台防思想的前提。清廷自康熙年间在台湾设府,实行直接控制后,台湾*、经济、军事等方面较前有了发展,同时台湾作为清政府的东南屏藩,也对维护清主权起到巨大作用。但是清廷对台的作用并没有给以足够的重视,长期以来认为台湾无足轻重,对台湾问题持消极态度的人在清廷中一直大有人在。正如周荫棠在他的《台湾郡县建置志》中所说:“清廷对于台湾,弃之恐生患,守之嫌生烦,其政策一意将台湾隔绝置之为封闭之区,非有积极开辟草莱,发展生产,以裕国民之意。”特别是在台湾防务方面,清政府中有相当一部分官员在中法战争前一直错误认为“台湾乃海外孤悬之地,易为奸宄逋逃之薮”,“台湾之患率由内生”,执行“为防台而治台”的方针,致使台湾军备废弛,驻军兵骄将惰,纪律松懈,军事设施也十分陈旧落后〔6〕。
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不久,法舰威逼台湾,举国一片惊慌,清廷中舍台、弃台,置台澎地区于不顾,赶快议和的主张更趋流行。在此情况下,刘铭传挺身而出,担当起保台御侮的重任。在赴台前,刘铭传上了一道奏折,明确表明自己态度,对清廷中主张舍台、弃台的主和派进行了猛烈抨击。他说:“应思伊犁和而兵费赔偿,天津和而义民受戮,台湾和而琉球坐失,越南和而藩服无存。”如果此时再置台、澎地区于不顾,主张议和,就只能是“剜肉补疮,期陵胡底”。当务之急应立即整饬台湾海防,加强台湾军备,以打退侵略者的进攻〔7〕。 中法战争刚一结束,刘铭传又总结台湾自鸦片战争以来历次遭受侵略的历史,再次上疏曰:“台湾为七省门户,各国无不垂涎,每有衅端,咸思吞噬。”建议清中央政府应充分认识台、澎地区的战略重要性,强调应迅速加强台湾防务。折中刘铭传还主动要求“准开福建巡抚本缺,俾得专办台湾事务”,决定全身心投入建设台湾,保卫台湾的工作〔8〕。 在刘铭传及当时一些抗法主战派将领的推动下,清政府内一些权臣认识到了台湾问题的重要,中法战后数月之内,“条陈台湾善后者,凡十数起”〔9〕,加强台湾防务,巩固东南海疆在清廷中逐渐成为共识。1885年10月12日,清廷根据军机大臣奕xuān@①,总理大臣奕kuāng@②、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李鸿章等的联衔奏议正式下诏:“台湾为南洋门户,关系紧要,自应因时变通,以资控制。”并决定“将福建巡抚改为台湾巡抚,常川驻丸”,诏定台湾与福建分置,另立建省,委刘铭传为台湾首任巡抚〔10〕。
(二)以大陆为后盾,台闽联防思想
以大陆为后盾,台闽联防思想是刘铭传台防思想的核心。台湾在战略上虽具有重要地位,但如若孤立无援,受到敌人的封锁,那么将完全处于被动挨打状态。没有大陆作为后盾,支持帮助,台湾不可能建成稳固可靠的防务体系。基于这一点,刘铭传在受命赴台前就同李鸿章等朝廷重臣协商,要求给台以积极支援。清政府同意了刘铭传的请求,急调陆操、炮队和水地雷教习一百余人随他同行,并令提督王贵扬等十余人携带数千杆配齐子弹的毛瑟枪立即渡海赴台。同时清政府还饬令有关方面迅速援送台湾大小炮30尊,拨银款共54万两作为刘铭传赴台经费〔11〕。1884年7月刘铭传秘密登岸基隆后,清廷在上海设台湾军械粮饷总局、转输局,专门向台湾输送军械粮饷;而在台北,台湾两府刘铭传也专设支应局以负责接收工作〔12〕。8月法舰炮轰基隆, 台湾保卫战开始。由于大陆的坚强后盾作用和刘铭传带领驻军的奋战,取得了沪尾大捷,沉重打击了法军的嚣张气焰,法军不敢再登陆浪战,决定对台实行封锁以达侵略目的。清廷应刘铭传等人的竭力要求,采取雇用民间商船,悬挂外国国旗,夜航偷渡和绕道东南海岸登陆等运送方式,冒险继续援台。此间,大陆共向台湾输送吴鸿源的春字营,陈鸣志、王诗正的恪靖四营两旗等队伍共两千余人;输送白银70余万两〔13〕。另外还有大量枪枝、*。这些援助的到来极大缓解了台湾在抗法战争中的军需供应紧张问题。
台闽联防是刘铭传以大陆为后盾思想的进一步深化。台湾和福建相距甚近,关系密切,一方面闽地是大陆支持台湾最重要的基地,没有闽省的合作,保卫台湾无从谈起;另一方面台湾是闽省的直接屏障,没有台湾唇在,闽地也必齿寒。刘铭传对此有深刻认识,这从他对台湾建省一事上的态度可以看出。1885年清廷下诏建台湾为省,台闽分置后,刘铭传于10月27日上疏详细阐明了自己的见解。他认为台湾虽为“南洋门户要枢,诚为圣谕关系紧要,自应因时变通,改设巡抚,以资控制”。但此时如若建省,台湾“猝有难端”,因为台湾“全恃闽疆为根本,声气联络,痛痒相关”;建台湾为省,与闽省划界分疆,“司道以下,畛域分明,势必不相关顾”〔14〕,削弱如中法战争间闽台联手抗敌所形成的那种合力。这样不但台湾防务将面临种种困难,闽省失去了同台的联防关系,安全也会遇到不少麻烦。刘铭传建议此时最好“应仿照江宁、江苏规制,添设藩司一员,巡抚以台湾为行台,一切规模无须更动”〔15〕,待时机成熟,闽台联防进一步稳固,并且台防建设初具规模,台岛其它事业有所发展后再筹划建省之事不迟。 但是清廷急欲建省, 1886年1月下旨否定了刘铭传暂缓建省之议; 然而谕旨对刘铭传关于台闽联防的思想却给予了肯定,强调“台湾虽设行省,必须与福建联成一气”,“庶可内外相维”〔16〕。清廷这一诏旨的颁定使刘铭传的台闽联防思想上升为处理台闽关系的一项基本原则,这对于刘铭传以后在台顺利开展其它各项工作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需要指出的是,为搞好台闽联防,刘铭传十分注重同当时闽浙总督杨昌浚的合作。杨昌浚是左宗棠的得力助手,湘系代表人物,左宗棠死后他出任闽浙总督,兼理台湾事务。湘、淮之间素有嫌隙,一旦杨、刘二人关系不好,互相拆台,势必会影响闽台关系,对台闽联防大为不利。但在此点上,刘铭传能从大局出发主动同杨昌浚交好;杨昌浚也能排除干扰,以诚相待。在中法战争期间,刘铭传就多次同杨昌浚进行电信联系,协商有关事务,保证了闽省对台湾的不间断援助。中法战争后,清廷宣布闽台分置,台湾建省,为巩固台闽联防,共同维护祖国东南海疆,刘铭传更加积极地同杨昌浚搞好关系,多次同杨昌浚会面,主动向他征求治台策略。在1885年底,刘铭传就决定先内渡赴闽同杨会谈,但由于自己眼病复发而未能成行。1886年3月杨昌浚赴台视察, 刘铭传亲自迎接,他们粗谈了台湾建省事宜,彼此间意见比较一致。刘铭传病愈后,5月25日他即专赴厦门回访, 进一步就台闽分置之事同杨昌浚商讨切磋。杨昌浚见刘铭传能如此诚心相待,表示一定同他继续合作,共保台湾安全。刘铭传对此非常高兴,回到台湾后即上疏朝廷,“闽省有指臂之助,台湾无孤注之忧,庶可联成一气。”并称赞杨昌浚能“力筹大局,深念唇齿相依,虽分犹合(之理)”〔17〕。7月14日,刘、 杨二人共同撰写《遵议台湾事宜折》上奏朝廷,折中再次明确了台闽联防这一两省间关系的基本原则,一致认为“闽台本为一省,今虽分疆划界,仍须唇齿相依,方可以资臂助。应遵旨内外相维,不分畛域,乃能相与有成”。〔18〕刘铭传和杨昌浚的精诚合作为台闽联防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此后直至杨昌浚调任陕甘总督,台湾防区的划分及各种军事设施的建设事宜都得到了闽省有力的支持。
(三)陆守为主,重点设防思想
刘铭传不但是淮系势力的代表,和李鸿章一样,他也是洋务运动的支持者、实行者,对于订造船舰,建立海军,与敌较量于海上的思想是持赞赏态度的。刚到台湾时,刘铭传也曾想依靠海军来保卫台湾,抗敌于台湾本土之外,他多次上疏要求清廷调一支水师驻防于台、澎地区,“如能澎、厦驻泊兵船,防务严密,敌船附近,无可停泊,则不能飞越深入,不顾后路。”〔19〕但是由于福建水师在中法马尾之役中全军覆没,特别是当时台湾没有一艘象样的兵舰,清廷又以正筹建北洋水师,经费匮乏为由拒绝了刘铭传要求拨资自筹舰队设想,使他清醒地意识到:为保卫台湾与强敌作战,“不能争锋于海上,非诱之陆战,不足以折彼凶锋”〔20〕。经过实地考察,他发现台湾除大甲以南至凤山沙线辽阔,兵船不能拢岸,设防较易外,其它大部分地区海岸“地势平衍,全恃兵力,颇难着手”〔21〕。这样最好能以退为进,陆守为主,必要时应不在乎“沿海一州一邑无关大局之区”〔22〕,避开敌人的船炮优势,诱敌登陆同其周旋,运用自己擅长近战,熟悉地形等优势,“深挖壕窟,隔山坚守,以老敌师”〔23〕,才是上策。
此外,刘铭传依据台澎地区所处地理和战略形势,在陆守为主的基础上,提出了重点设防主张。认为应把澎湖和台北两个地区作为台防的重点。他说:澎湖“不独为全台之门户,亦为南北洋之关键。欲守台湾,必先守澎湖;欲保南北洋,亦必须保澎湖。”〔24〕在以水师保澎的设想落空后,刘铭传大力加强澎湖的陆上防务。他首先在澎湖添修了一批炮台,把十余尊阿马士顿新式大炮配备给澎湖,并下令在澎湖西部妈宫沿岸专门修筑一条城堰,把附近的炮台相联系起来,以便防御。在澎湖驻军方面,刘铭传特意挑出随自己征战多年,有相当军事才能的爱将“万人敌”吴宏洛率训练有素的水师宏字三营驻防。考虑到澎湖的重要作用,刘铭传还把澎湖驻军的级衔由原来的副将级提升为总兵级,并特意抽调了一艘“海镜”号兵舰专供澎湖驻军差遣〔25〕。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刘铭传一改以前台湾道刘áo@③治台时,台北地区只有少量士兵驻扎,军事力量薄弱局面,十分重视台北地区的防务,把当时台湾一半以上的兵力陈于此,并且在沪尾、基隆和台北府等地修筑了许多坚固的铁水泥炮台。这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刘铭传看到了毗领台湾北部的日本早有入侵台岛的野心。1889年6月,刘铭传在视察新建的基隆炮台 时,曾遥望牡丹之役(1874年日人犯台事)后被日本占领的琉球群岛,慨然道:“彼葱郁者非日本三岛耶?失今不图,吾且为彼虏乎!”〔26〕劝国人应对日本时刻警惕,否则就将成为这个正迅猛发展军事,扩张之心日益膨胀的小国的阶下之囚。果然六年之后,台澎地区就沦为了日本的殖民地,这也充分显示了刘铭传所具的那种高深战略眼光。二、刘铭传的台防措施
秉持其台防思想,刘铭传在台期间采取了一系列加强台湾防务的措施,其中最重要的有练兵整军,划分防区,兴办军事工业,添修军事设施等四项。
(一)练兵整军
中法战争后,刘铭传及时吸取战争的经验教训,提出“台澎军政急宜讲求操练也”。他认为台湾防务由于长期得不到重视,“弛废已久”,驻守台湾的“湘淮各军皆强弩之末”。要想改变这种局面,“非切实讲求操练不可”。另外刘铭传还发现湘淮各营虽配备了新式后门枪炮,但士兵往往“不能施放,不识码号,则不识远近高低,枪出无准,是有利枪与无枪同。”“且不知拆机磨擦,遇雨遇湿,上枪则损,重价购之,随意弃之。”〔27〕这样更需勤习操练。
为搞好部队的训练和整顿事务,1886年刘铭传在台北设立营务总处,台中、台南两地设立营务处以进行专门负责。练兵整军的第一个措施就是裁撤军队,依汰弱留强原则,“将无用的绿营冗兵裁撤下来,让他们担任盐务、厘金、邮政、地方保甲局和开山凿路事务。”〔28〕然后把剩下的4500余精兵重新编为35营,分驻在台湾各地。这样既节约了粮饷,又提高了驻台军队的战斗力。第二就是聘请洋人担任教官,依照西法训练军队。部队兵士“各具洋式军械”,日日进行操典、射击等练习。第三就是严格考核制度。刘铭传规定,“一年内对带兵的统领考查两次,以枪法的精粗和军纪的好坏为赏罚准则。凡操练不力或染有不良嗜好者,不论军职高低,一律予以革职。”〔29〕第四就是为安定军心,改革后勤体制。规定对驻台官兵实行免费医疗制、抚恤制,在台北创设官医局、官药局和养兵院,专门用来为军人免费治疗,并且对老、病在台官兵依军职级别给予一定数量的抚恤费。除此之外还在军中推行存饷制,规定每月扣除官兵一定饷银,满三年后再一并发还,作为他们探亲归家的费用。第五就是大办团练,在台北设团练总局,各厅县设分局,各乡设团,广收练勇,平时让其“维持治安,战时佐助官军御敌”〔30〕。
(二)划分防区
在刘铭传治台前,台湾道刘áo@③曾以台南地区为重点,把台湾划为为前、后、南、北、中五个防区。中法战争结束,法军刚从台湾撤出不久,刘铭传即乘轮驰赴安平、旗后、澎湖等地,往返二千里察看形势,决定重新划分台湾防区。1886年3月他又趁赴台湾中部剿叛番之机, 多方听取地方官汇报各地实情。经过了一番调查研究,1887年10月刘铭传在征求了闽浙总督杨昌浚的意见后,确定了新的台湾防区划分。他将全台划分为北、中、南和后山四个防区,北路以台北府为中心,下辖新竹、基隆、沪尾等地,以道员林朝栋等兵勇19营及炮队4哨分别驻守; 中路以台湾府(彰化桥孜图)为中心,下辖嘉义、鹿港等地,以总兵章高元等统兵勇6营分别驻守;南路以台南府为中心,下辖安平、凤山、 澎湖等地,以提督杨金龙等统兵勇7营、炮勇6哨及水师3营分别驻守; 后山以台东直隶州为中心,下辖卑南、花莲港二厅,以副将张兆连等统兵勇3营分别驻守〔31〕。总之,刘铭传对台湾防区的划分, 较合理地解决了台湾的兵力配置问题,符合他“建置之法,恃险与势;分治之道,贵恃其平”,“防务为治台要领”的原本打算〔32〕。
(三)兴办军事工业
台湾建省后,为避免“一有战事,往来遏绝”〔33〕,军用物资缺乏援助问题,刘铭传决定在台湾本土设厂自己制造*炮械。1886 年3月,刘铭传就饬令记名提督刘朝千会同淡水县知县李嘉棠在台北大稻埕建造军械机器局,创办了台湾第一个军事企业,工厂占地面积有60余亩,工人最多时可达数百人〔34〕。在机器局的基础上,1888年8 月刘铭传又建成了台湾大机器厂。这些企业以制造枪弹为主,兼理修造事务,技术水平也已相当高,“制出枪子,能与外洋来者无二也。”〔35〕此外,刘铭传于1886年在大隆同设立火药局,用淡水所产的硫磺为原料制造火药,以供军需;又分别在基隆、沪尾两地设置水雷局和水雷营,专门制造和布设水雷。这些军事工业的兴办基本上满足了台湾本地的军事需求。
(四)添修军事设施
根据台湾“孤悬海外”,四周皆水地理特点,刘铭传把添修军事设施的重点首先放在台湾各海口的炮台上。从1885年8 月刘铭传下令台湾各主要海口砌筑新式炮台,安置新式大炮起,到1888年7 月已分别在澎湖、基隆、沪尾及大坪山等地修成了十座新式炮台,台南的安平海口炮台也经过砌筑加固焕然一新。1989年刘铭传又花费白银64.9万余两从英国购回了31门当时较为先进的后膛钢炮和一些加农炮,并专聘外国工程师进行安装调试〔36〕,分别布防在已修好的新式炮台上。
此外,刘铭传在抚台期间铺设了台湾同闽省间海底电缆,开通了海峡两岸电信联系,并修成了台湾的第一条铁路,基隆至新竹段铁路。电缆及铁路的添修不仅对于台湾经济发展有促进作用,从防务角度说,这些都是不可缺少的军事设施。电缆的铺设,加强了台闽间情报交流,为台闽联防创造了良好的条件;铁路的修成,“则调拨军队,朝发夕至”〔37〕,对于军用物资的转运也提供了便捷的输送方式。
三、结束语1891年6月4日,刘铭传因多方原因,怅然离台归乡。但回乡后,他仍时刻关心着台湾的各项建设,尤其是台湾的防务。当得知自己亲手筹划的各项台防措施被新任台湾巡抚邵友濂野蛮砍杀后,他非常痛恨。1895年台、澎地区被割与日本后,他“整日沉思不语,脸上显出异常痛苦和懊恼的神态”,“在几天的功夫内,他就变得步履蹒跚,老态龙钟”,不久就病倒在床。后来当知晓台湾官绅兵民组织的义军还在抗击日本侵略者时,他竟又在“病床上撑达数月之久”〔38〕。但到11月下旬,当听说台湾义军失败,台、澎地区彻底为日人占领后,刘铭传的病情极度恶化,1896年1月12日,这位台湾首任巡抚就含恨离开了人世。
纵观刘铭传抚台及其离台归乡后,直至去世十余年时间,他始终心系台防,并身体力行,为保卫祖国这块领土的完整安全献出了自己最后一点精力。他在台期间施行的台防措施,尤其是他的台防思想就在今天来看也仍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著名台湾史专家连横曾说:“溯其功业,足与台湾不朽。”〔39〕。这是对刘铭传在台贡献的综合评价,单就台防而言,我们也可以说:“溯其防业,足与台湾不朽!”
注释:
〔1〕〔6〕〔12〕〔25〕〔28〕〔29〕〔30〕〔34〕〔38〕见姚永森著:《刘铭传传》2页、132—133页、98页、135—137页、184 页、 243页。〔2〕〔8〕〔9〕〔19〕〔21〕〔24〕〔27〕〔32〕〔33〕〔36 〕〔37〕〔39〕见连横著:《台湾通史》218页、643页、107页、 641 —642页、79页、644页、270页、368页、645页。
〔3〕《法军侵台档》,13—15页。
〔4〕《中越交涉史料》,中法战争资料六。
〔5〕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第二卷,405页。
〔7〕〔22〕《刘壮肃公奏议》卷二,《遵筹海防讲求武备折》。
〔10〕《刘铭传抚台前后档案》(一),75页。
〔11〕见《刘壮肃公奏议》卷三,《恭报自津起程日期并遵旨会商情形折》。
〔13〕参见吴玫:《杨昌浚与台湾建省》,《台湾研究集刊》 1989年第2期。
〔14〕〔15〕《皇朝咸同光奏议》卷39。〔16〕《清德宗实录》卷221,光绪十二年十二月十二日。
〔17〕《刘壮肃公奏议》卷六,《陈请销假到闽会商分省协款情形折》。
〔18〕同上,卷六,《遵议台湾建省事宜折》。
〔20〕同上,卷二,《条陈台澎善后事宜折》。
〔23〕同上,卷七,《行军用款截清立案以凭复销折》。
〔26〕同上,卷首,陈澹然:《刘壮肃公神道碑》。
〔31〕同上,卷八,《撤留勇营综计款目拨饷需折》。
〔35〕《小方壶舆地丛抄》第九帙。字库未存字注释:
@①原字为讠加寰去宀为左右结构
@②原字是匡加力为左右结构
@③原字是王加敖为左右结构
(资料来源:《台湾研究》1996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