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古代高速路”之称的秦直道,是秦始皇[注: 秦始皇(公元前259---公元前210年),姓嬴,名政,生于邯郸(今属河北)。 秦朝建立者、杰出的政治家、军事统帅。首位完成中国统一的秦王朝的开国皇帝,]时期修建的从陕西[注: 陕西省-陕西省,简称陕、秦。省会西安。位于中国内陆腹地黄河中游。跨黄河中游和长江支流的汉江,嘉陵江上游,陕西省地处中国内陆中心位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地原点就在陕西省泾阳县境内。]咸阳到内蒙古[注: 蒙古位于亚洲中部的内陆国,南、东、西与中国接壤,北与俄罗斯相邻。属典型的大陆性气候。蒙古国原称外蒙古或喀尔喀蒙古,原为中国的一部分。]包头的军事大道。陕西考古专家根据最新发掘成果推断,秦直道当时通行200多年后被人为毁弃,是为了防止匈奴入侵。
秦直道,是秦始皇派大将蒙恬[注: 蒙恬,秦朝时名将,今临沂市蒙阴县人。祖居齐国﹐祖父蒙骜﹑父亲蒙武皆为秦名将。蒙恬曾受命率军北击匈蒙恬奴,使匈奴闻风丧胆。]修建的从陕西省咸阳淳化直通内蒙古包头市的专用军事大道,全长约750公里,路面平均宽度约30米,最宽处约60米,南北直向,故称作“直道”。秦直道主要路段跨陕西淳化、旬邑、宜君、黄陵、富县等,多在荒山野岭间修建,宽阔通敞,气势宏大。
据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张在明介绍,陕西境内已发现秦直道遗迹498公里,此次发掘地点选在陕西甘肃[注: 甘肃省-甘肃省位于中国中部偏北。简称甘,又简称陇。介于北纬32°36′~42°47′,东经92°10′~108°43′。]交界处子午岭上的兴隆关一带,共试掘探沟8条、解剖烽燧2个,发掘面积约250平方米。
秦直道是怎样从陕西淳化到达内蒙古包头?最大的分歧点是秦直道中段抵达“兴隆关”后,路线是向东还是向西。“东线说”认为,“兴隆关”向东走蚰蜒岭,再向北经陕北抵达包头。而“西线说”则是指抵达“兴隆关”后,继续向北,转西北,经甘肃和陕西定边,再折向东北,经内蒙古,回归旧有的秦直道,抵达包头。
为解开这个谜,此次考古对“兴隆关”的三个不同方向的古道路进行了发掘。结果发现,“兴隆关”南边是典型的秦直道,从秦一直延续到明清;东线发现的两层路面则是秦和西汉的;西线发现的两层路面,是东汉[注: 东汉(公元25年~220年),又称后汉,是中国古代继秦朝和西汉之后的又一个大一统王朝,由光武帝刘秀建立。二十四史中的断代史—《后汉书》,即记载了上起光武帝,下至汉献帝的东汉一朝共196年历史。]以后的。东线的路面是秦和西汉时代,说明秦时这条路还在一直走。西线则是东汉以后,说明秦时并没有向西走,由此“东线说”被肯定,“西线说”被否定。
考古人员由此推测,秦直道从秦始皇开始修,到了西汉晚期或者两汉之间,东线整体废弃。废弃几十年后,即东汉以后则开始走西线。所以说,东汉后才开始使用的西线,其实和秦、西汉都无关,只是一条古道。
此外,此次考古还发现,三个发掘地点都有人为破坏直道的现象。张在明推测,人为破坏可能是国家采取的军事策略。当秦直道通行200多年后,时值两汉间或东汉早期,中原和匈奴关系紧张,为阻拦匈奴长驱直入,就干脆将道路破环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