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5号墓出土的青铜鼎上,可见“曾侯谏作宝彝”六个铭文字
随州曾侯乙墓出土的编钟等文物,震惊了世界。昨日,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黄凤春研究员告诉记者,在距曾侯乙墓东北20多公里的叶家山墓地,近日又发现一座曾侯墓。墓中出土的青铜器[注: 青铜器是指以青铜为基本原料加工而制成的器皿、用器等。青铜,古称金或吉金,是红铜与其它化学元素(锡、镍、铅、磷等)的合金,其铜锈呈青绿色,因而得名。],刻有“曾侯谏”等大量铭文,让考古专家眼睛一亮,具有极为重大的学术研究[注: 孙武兵法初探序言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克劳塞维茨曾指出;战争不是神物,战争是发展的科学,余窃以为以兵圣孙武为代表的中国兵学思想文化无疑正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成果的杰出典范;同时又]价值。
65号墓主人是曾侯谏
去年12月28日,位于随州开发区淅河镇蒋寨村叶家山的村民,在平整土地时发现了一批青铜器。今年1月上旬,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派员到现场调查,对两座残墓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并初步确定:这是一处新发现的西周[注: 西周(约前11世纪—前771年),中国历史上继商朝之后的朝代,首都宗周 (镐京)(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南部)和[洛邑](今[河南][洛阳])。]家族墓地,是江汉[注: 江汉,演员。原名姜永明,辽宁沈阳人。童年时曾参加影片拍摄。1958年入凤凰公司任演 员,主演作品有《我来也》、《至爱亲朋》、《碧水寒山夺命金》等。]地区乃至长江流域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西周古墓之一。
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湖北省[注: 唐代中书省(隋因避讳作“内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中,关系最为密切的是中书省与门下省,它们合称为两省或北省(尚书省称为南省)。]文物局和随州市成立专班,于今年2月至6月对叶家山墓地进行了考古发掘。目前,田野发掘第一期工作已基本结束,共发现墓葬65座和1座马坑,除两座大墓未发掘外,其余墓葬都已发掘完毕,出土各类文物739件套,其中青铜器325件。
黄凤春说,更为重要的是,65号墓出土的绝大多数青铜器上可见“曾侯”、“曾侯谏”等铭文,表明该墓是西周早期曾国的一处墓地,比世界闻名的曾侯乙墓要早500余年,墓主人是曾侯谏。
大量从未见过的铭文露面
勘探发掘表明,叶家山墓地长150米、宽100米,保存非常完整。
黄凤春说,目前该墓地发现的青铜器上大多带有铭文,铭文总字量达398个,铭文内容除常见的一些西周早期的族氏文字和方国名外,还有大量为过去所未见过的人名。这对于排定墓地的世系、确定曾国与其他方国的关系,具有重大的学术研究价值。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一些青铜器上的古文字为过去所未见,对于古文字学的研究,必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曾、鄂两国曾并存于随州
曾侯乙墓发现后,考古界有关曾国问题的讨论一直不绝于耳。黄凤春介绍,大多数学者认为曾国是西周晚期周灭鄂后立国[注: 基本资料 立国lìguó【found a state;creat a nation; gain nationhood】 建立国家或使国家存在立国之本 相关条目 词汇 词语 汉语 制度-liguo]的,叶家山墓地所见铜器及铭文表明,西周早期已有曾国。
黄凤春分析,叶家山墓地铜器的出土,表明曾、鄂应是同时并存于西周早期的两个古国。从青铜器出土范围看,西周早期曾国并不大,应该是仅局限于随州的漂水流域。随着鄂被周消灭,曾国迅速扩展至汉水以北及南阳[注: 南阳市-南阳市古称宛,位于河南省西南部,与湖北省、陕西省接壤,因地处伏牛山以南,汉水之北而得名。南阳为三面环山、南部开口的马蹄形盆地,素称南阳盆地。]盆地一带,成为替代鄂国的汉水以东第一大国。
更惊人的发现可能在后头
黄凤春介绍,叶家山墓地还有两座大墓尚未发掘,后续发掘工作将于下月底启动,更惊人的发现可能还在后头。
有分析认为,在随州擂鼓墩出土举世闻名的曾侯乙墓后,随着叶家山墓地的发掘,随州将逐步形成“南有擂鼓墩、北有叶家山”的古遗址[注: 遗址是指人类活动的遗迹,属于考古学概念。遗址的特点表现为不完整的残存物,具有一定的区域范围,很多史前遗址、远古遗址多深埋地表以下。]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