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000年前的陶鼎
随着西周[注: 西周(约前11世纪—前771年),中国历史上继商朝之后的朝代,首都宗周 (镐京)(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南部)和[洛邑](今[河南][洛阳])。]贵族墓、仿铜陶礼器、骨针和二次合葬墓等重大发现,即墨[注: 即墨市-即墨市东濒黄海,南依崂山,是青岛近郊市,素有“青岛后院”之称。全市总面积1780平方 公里,耕地面积8.18万公顷,]北阡大汶口文化遗址[注: 遗址是指人类活动的遗迹,属于考古学概念。遗址的特点表现为不完整的残存物,具有一定的区域范围,很多史前遗址、远古遗址多深埋地表以下。]第三次发掘进入了关键时刻。昨天上午,考古人员在一处原始部落房子[注: 住宅是提供人居住的房屋。客家人称作屋家,广东人称作屋企,福建人称作厝。为民间信仰的风水区分由于生人居住;称阳宅、以别于已经身故入土之阴宅(墓)。]遗址发现一只保存几近完好的三足陶鼎。据专家介绍,陶鼎是6000多年前原始人类用来做饭的炊具,与以前出土的陶鼎残片相比,这件保存较为完好的陶鼎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6000岁陶鼎重见天日
昨天上午,记者在即墨北阡大汶口文化遗址发掘现场看到,在一个深约1米的探方里,随着考古人员慢慢扒开土层,一个圆形陶罐展现在人们面前。这只陶鼎口径约6厘米,高约9厘米,底部有三个小支架,外表呈灰色,内侧因为年久火烧,色彩变得有些发红。
“真是太好了,以前出土的陶鼎只是残片,这次保存得这么完好!”一名考古人员惊喜地叫了起来。现场的考古专家介绍,这只陶鼎是6000多年前大汶口文化早期原始古人做饭用的炊具,陶鼎炊具在当时已经成为十分平常的生活用品,在以前的发掘工作中也出土过,但一般都是残片,这只陶鼎保存完好十分难得。
古人以海鲜和野果为生
早期的大汶口人主要用三足陶鼎煮食物。北阡遗址发掘现场的专家告诉记者,在大汶口早期,人类便开始用陶鼎等炊具做饭了,这只陶鼎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另外,古人还有一种十分先进的陶鼎炊具,就像现代[注: 时间名词欧美所指的时间跨度为:公元后1936年(1936 AD) - 公元后1968年(1968 AD)[现代汉语规范字典] 现今这个时代;我国历史分期上特指1919年五四运动到现今这个时期;有时也指]人用的蒸锅,在当时叫做陶甑和陶鬲组合。古人在蒸煮食物时,采用陶甑底部的通气小孔,将它放在配套的陶鬲上,当木柴在盛水的陶鬲下燃烧时,热气从陶甑底部的小孔进入陶甑便可以蒸熟食物。
在北阡古遗址发掘中发现了大量的贝壳堆积,主要有多种海螺壳和蛤蜊壳,另外还有大量的牡蛎壳、海蟹壳和乌贼骨等。由此可见,虽然当时已经有了小麦,但人类居住[注: 北史·杨椿传》:“吾今日不为贫贱,然居住舍宅,不作壮丽华饰者,正虑汝等后世不贤,不能保守之,将为势家所夺。”《说唐》第一回:“觅了所房子,与 莫氏 一同居住。]数量少,海产品和野菜等十分丰富,人类食物以野菜、野果和海产品为主。
陶鼎残片具有重要意义
在前几次的发掘工作中,也出土了大量的陶鼎残片,经过后来修补,这些陶鼎都已经恢复原貌。昨天上午,记者在发掘现场看到,除了出土的这只完整的三足陶鼎外,还发现了大量的陶鼎、陶甑和陶鬲等的残片以及一处二次合葬墓。考古专家介绍说,这些器物的出土,具有十分鲜明的大汶口文化早期时代特征,这说明陶鼎已经成为当[注: 为当 拼音: wéi dān?? 解释: 1.犹抑或;还是。-weidang]时人类主要的炊具。
“这可是大汶口文化的象征物之一。”考古专家说,在距今6000多年前,先民们还不掌握冶炼技术[注: 不论何种文化,技术都是异曲同工的词汇。它可以指物质,如机器、硬件或器皿,但它也可以包含更广的架构,如系统、组织方法和技巧。],他们使用的炊具多是用陶制品。有了这些宝贝,可以认定,在6000多年前,先民们已经在青岛沿海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对这次北阡大汶口文化遗址考古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