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出土文物之丰富,出人意料”。石家庄张杨村战国[注: 战国开始为周朝,历史上分西周和东周两个时段。战国曾用中国历史上最混乱的时代,曾经发生过几场历史性杀戳战争。像长平之战,三晋之战等等。]墓群野外发掘7月20日正式结束,12座墓葬共计出土文物120多件,初步推断年代为战国中晚期,距今两千多年。昨天考古队领队刘连强向记者展示了本次发掘的部分珍贵文物,他透露该墓群依然有诸多谜团待解。

身份之谜
今年5月河北省[注: 唐代中书省(隋因避讳作“内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中,关系最为密切的是中书省与门下省,它们合称为两省或北省(尚书省称为南省)。]考古工作者在平山[注: 区域概况平山县位于河北省西部,太行山东麓,西与全国煤炭基地山西省接壤,东临省会石家庄市40公里,距首都北 平山京260公里,是国家批准的环京津、环渤海开放县之一。]县两河乡张杨村发现一处战国墓群,约有古墓葬16座,位于享誉海内外的中山国[注: 历史上的中山国也叫琉球国,位于中国大陆东方(台湾岛的东北方)、日本九州岛西南方的大海中,为一群岛。同古代日本一样,关于其国的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中国古史。]遗址[注: 遗址是指人类活动的遗迹,属于考古学概念。遗址的特点表现为不完整的残存物,具有一定的区域范围,很多史前遗址、远古遗址多深埋地表以下。]范围内。随后河北[注: 河北省-河北省简称冀,位于北京、天津两市的外围,自古即是京畿要地。河北是中国的文物大省,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8处,名列全国首位,]省文研所与石家庄市文研所共同组成考古队展开发掘。刘连强透露起初他们以为是平民墓,之后的发掘改变了他们的既定印象,“一些墓葬有棺有椁,按礼制不是平民的规格。再就是出土文物,譬如几乎每墓必出的带钩[注: 带钩,是古代贵族和文人武士所系腰带的挂钩,古又称“犀比”。多用青铜铸造,也有用黄金、白银、铁、玉等制成。带钩起源于西周,战国至秦汉广为流行。],样式繁多,加工精美,在同类墓群中很少见。这些都表明墓主人身份绝非一般百姓”。他透露在墓葬群东北方高地上的一座墓中出土一组陶器,其中一件鸭形尊在高级别墓葬中较为常见。
值得一提的是一把青铜剑的出土,揭开其中一位墓主的身份。“应该是墓主人随身携带的武器,因此这位墓主是位战国武士”。记者昨天亲睹了这把战国剑的风采,长约46厘米,尽管剑身还有泥土和锈蚀,但依旧寒光闪闪,拿在手中分量十足。
张杨村战国墓群的墓主人究竟是什么人?刘连强表示该墓群就在中山国都城附近:“离都城有两公里,位于中山王[注: 中山国的前身是北方狄族鲜虞部落,为姬姓白狄,最早时在陕北绥德一带,逐渐转移到太行山区。姬姓是周王族的姓,白狄的来历,有说是周文王后裔毕万公的后裔,也有说是来自周文王封给弟弟虢叔的西虢国。]陵以南一公里,初步推断应该是中山国人或其后裔,墓主人身份不算特别高,但也绝不是很低。”
葬俗之谜
张杨村战国墓群还显示了一些奇特的丧葬习俗,譬如“毁器”。刘连强解释说:“就是把陪葬品毁坏后再放到墓主人身边埋起来,这一现象在中国考古中很罕见,在河北更是如此。”他介绍说此次发掘中有两个古墓有这种现象。之所以把陪葬品弄坏主要是两个目的,一是为了避邪,二是古人相信只有“毁器”才能在另一个世界使用。
文物之谜
张杨村战国墓群出土的文物,引发了多种猜测。“譬如那位佩带青铜剑的战国武士墓中出土的几件文物,有个巴掌大的方形青铜片,其中一面上有钮,还有红色线条画成的方格,起初以为是棋盘,但现在我们更倾向于这应该是个铜镜”,刘连强还向记者出示了12个大小相似的椭圆形石子,“也是武士墓中出土的石子,没有人工打磨迹象,根据形状、大小和材质看,有可能是中山国人消遣娱乐用的六博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