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10月下旬的一天,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二十兵团副司令员(未有司令员)兼党委书记的孙继先根据中央军委指示起程回国,到总政治部副主任萧华那里接受新任务。
到了北京,萧华对孙继先说:党中央、毛主席指示,为了打破帝国主义的核垄断,粉碎他们的核讹诈,必须尽快制造出我们自己的导弹、原子弹。中央军委已决定由你负责在酒泉筹建导弹试验靶场。
下午,副总参谋长张爱萍请孙继先到办公室简要交代任务后,就带孙继先面见中共中央领导原子能事业三人小组成员之一的聂荣臻。聂帅传达了中共中央的部署和决定,还语重心长地对孙继先说:我们现在要走科技发展的长征之路,要爬尖端科学的“雪山”,渡新时期的“大渡河”,这是关系军队和国家未来前途的大事,一定要完成好!聂帅的一席话使孙继先倍感责任重大,但心里却没了底:自己对搞尖端科技工作一窍不通,怎么干呢?
从聂荣臻那里回来,萧华又向孙继先介绍了具体情况:国防部某研究院是专门研究导弹的,刚从美国回来的专家钱学森在那里负责研究工作,你的任务是组建靶场,苏联也准备先派48名专家与我们的40多名专家对口搭配,帮助建设靶场,有什么具体问题可与专家们商量。就这样,毫无思想准备的孙继先受命承担了对国防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任务——筹建我国的第一个导弹试验基地。
毛主席、周总理和中央军委领导对孙继先的工作非常支持。1958年4月底,孙继先应周总理邀请进京参加“五一”节庆祝活动,其间,毛主席在中南海春藕斋接见了孙继先。此后,孙继先多次被邀去中南海。有一次,主席关心地问孙继先:“你从苏联人那里学到了点东西没有?”孙继先回答:“学了一点。”主席鼓励孙继先尽量多学一点东西,使自己能早日独立指挥导弹发射工作。
1958年初,孙继先随由炮兵司令员陈锡联、总参作战部部长王尚荣以及苏联专家组组成的导弹试验靶场勘察队,分别对陆上、海上靶场场址进行了空中和地面勘察,经多方论证,确定了靶场场址。接着,又按照中央军委的号令,率部进驻地处戈壁滩的场址,与工程兵司令员陈士榘一起带领工程设计、测绘、气象等单位的人员,协同苏联专家组完成了对场址、弹着区以及铁路专用线的工程勘察任务,并着手进行基础建设。
1960年2月,国防科委正式下令,决定于同年五六月间用苏制地对地导弹进行第一次发射试验,代号为“101任务”。然而,到了8月,非但导弹未射,苏联政府还单方面撕毁合同,要求几天之内撤走全部专家。这将给基地的工作造成巨大损失。由于平时孙继先和基地党委成员与苏联专家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就在苏联政府下达撤离命令后,这些专家,尤其是谢列莫夫斯基和柯瓦廖夫两位专家组组长还在争分夺秒地向中方专家传授技术,帮助基地。谢列莫夫斯基撤离当天的半夜还专门来到孙继先的宿舍,把笔记本拿出来让基地技术人员拍照。孙继先把这一重要情况用电话向周总理作了汇报,总理在电话中表扬说:“你们做得好,很及时!”
屋漏偏逢连阴雨。苏联方面不按合约提供导弹发射用的液氧,部分专家又怀疑国产液氧的可靠性。关键时刻,孙继先大胆决策,代表基地全体官兵上报中央军委,要求用国产液氧发射导弹。为此,周总理召集彭德怀、聂荣臻等军委领导同志在中南海紫光阁召开高级军事会议,会议决定同意基地使用国产液氧进行发射试验。会议结束后,总理将孙继先留下,再一次了解发射任务的准备情况,问孙继先:“你坦率地回答我,第一次发射地对地导弹,你有多大把握?”“百分之八十。”孙继先说了四五条天时、地利、人和等有把握的依据。总理又问:“那百分之二十呢?”“因为是第一次,缺乏经验。”总理对这样的回答很满意,同时再三嘱咐孙继先:万事开头难。这件事过去没干过,一定要认真细致,稳妥可靠,争取胜利。
9月10日是一个值得铭记的日子,在苏联专家撤走17天后,基地用国产液氧成功发射了第一枚苏制地对地导弹。
随后,整个基地又立即投入到第一枚国产地对地导弹发射试验的准备工作之中。经过不到两个月的科学周密准备,第一枚国产地对地导弹“东风1号”于11月5日发射成功,在预定着弹区爆炸。
中国人从此有了自己的导弹,用汗水和智慧证明了中华民族的不屈和开拓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