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前后,特别是从1914年在故宫西华门内浴德堂举行的一次清代文物展览中,首次展出了所谓“香妃戎装画像”后,香妃便引起了人们的兴趣。一时有关她的野史、笔记、小说、故事和传说不绝于人们耳目,甚至还把她的故事搬上了京剧、话剧、评剧和电视剧等舞台。近年来随着电视剧《还珠格格》的热播,“香妃”的形象更深深的印在了人们的脑子里,吸引着广大观众,成为了大家热烈讨论的话题之一。人们不禁要问:“这些事情是真的吗?”、“历史史上香妃果有其人吗?”“如果有的话,到底是乾隆皇帝的哪一位妃子?”……,许多人总想找到一个确切的答案。其实近百年来,学术界也一直在关注着这些问题,但改革开放以前,由于史料的局限,考古发掘也没有进行,因此许多有关香妃的问题均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一些疑窦不能解决。虽然著名清史学家孟森先生在1937年撰写了一篇《香妃考实》的名文,初步断定“香妃”就是乾隆四十多个后妃中的维吾尔族妃子——容妃。但在当时来说还只是一种意见,并不是定论。况且有关香妃的诸多问题,如“香妃的画像”、“武英殿旁所谓土尔其式建筑——浴德堂是否就是香妃的浴室”、“香妃死后葬在何处?是清东陵,还是新疆喀什的和卓陵(所谓‘香娘娘庙’),或是北京陶然亭(所谓‘香冢’)”……,孟先生也没有解决,许多问题在他脑子里也还存在着不少疑点,也还是个迷。此后不少学者以及文人墨客们写了许多文章进行考证,特别是1979年10月河北遵化清东陵文物保管所的有关人员对容妃的陵墓进行了发掘,揭开了香妃墓之迷,并发表了一系列有关著述,得到了多数人的首肯。但这个问题彻底解决了吗?!笔者认为目前还不能下这个结论,正如香妃研究家于善浦等先生所言:“似乎已经清楚了的问题,再仔细深究下去,却又使人感到迷惑。至少,民间流传的说法与新的考证之间相去甚远,香妃就是容妃的定论还在朦胧之中。”下面笔者拟就有关香妃的问题作些许介绍,并提出自己的一些粗浅看法,就教于广大读者。
按野史、笔记的记载,香妃原是回疆首领霍集占(又称小和卓木)的妻子,不但长相靓丽动人,而且生来身上就有一股异香。当清廷平定回疆大小和卓木叛乱后,由清将兆惠将其作为战俘带到北京。乾隆皇帝一见钟情,十分喜欢,在大学士和珅的帮助下,将其弄到宫中,乾隆对其非常恩宠,封她为香妃。但香妃并不买账,一心想着霍集占,并矢志守节。故不肯让乾隆皇帝靠近,并在随身的衣服内藏着数把利刃,准备一有机会就弑帝报仇。此事后来被太后鈕祜禄氏(即孝圣皇太后)所知,非常气愤和恐惧,屡屡告诫皇上不要接近香妃,可他总是听不进去。因此当乾隆去天坛祭天,夜宿斋宫之际,将香妃急召入慈宁宫,问她有何打算?她答道只想一死,于是令其自缢而亡。后来尸体被运回新疆喀什埋葬。
历史上真实的香妃,据正史和档案记载,应该是乾隆皇帝四十一个后妃中唯一的维吾尔族女子——容妃。例如,在《清史稿·后妃传》中说:“高宗容妃,和卓氏,回部台吉和扎麦女。初入宫号贵人,累进为妃。薨。”据史料记载,容妃生于雍正十二年(1734年)九月十五日,出身显贵,是新疆伊斯兰教创始人派罕帕尔的后裔,其族为和卓,父亲为阿里和卓,一家久居叶尔羌(今新疆库车),曾一度迁居伊犁。她的哥哥图尔都、叔父额色伊、堂兄玛木特等人均比较心向清廷,并协助清廷平定了大小和卓木叛乱。后来他们几人及其家属都来到了北京,并受到清政府的特殊优待和赏赐。额色伊被乾隆皇帝册封为辅国公,图尔都、玛木特分别被封为一等台吉。约于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初,香妃便入了宫,并被封为“和贵人”。是年她27岁,而乾隆皇帝已经50岁了。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又被进封为“容嫔”,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就被晋封为“容妃”,在宫中的地位逐年升高。乾隆皇帝对她很赏识,也很青睐、宠爱,经常赏给她银两、珍宝首饰、衣物、绸缎、布匹、食物(包括菜肴、糕点等),以及荔枝、哈密瓜、回子瓜、春橘、葡萄干、莲子和藏杏等干鲜果品。特别是在她四十岁、五十岁生日的时候,更得到了皇帝的大批赏赐。至于乾隆帝不管南巡、东巡、热河木兰秋狝,还是到盛京拜谒祖陵也都经常让她随侍在身旁。为此她到过苏州、杭州、曲阜、泰山、承德和奉天(今沈阳)等许多地方。至于为了她的宗教信仰、生活习惯和思乡的感情,乾隆皇帝可能给了她不少照顾。但传说乾隆皇帝专门在中南海南部为她修建了宝月楼(即今新华门),为了她能登楼眺望家乡景象,还在宝月楼对面(今安福胡同一带)建立了“回子营”,并专门营建了清真寺、市肆,在宫中还为她修建了伊斯兰式浴池——浴德堂……,经学者考证,这一切都是牵强附会,与史无征,纯属以讹传讹,不足为信。
容妃在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春患病,医治无效,于是年四月十九日去世,享年55岁。容妃总共在清宫中生活了28年。
容妃死后葬于清东陵的乾隆后妃园寝内,早年曾被盗掘。1979年,清东陵文物管理所对该墓进行了发掘、清理,发现了头盖骨一具,花白辫发一条、五颗牙齿和几枚指甲,以及丝绸纺织品(包括衣物、“哈达”等)、珍珠宝石、首饰等,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其棺木的前面,发现了用金漆手书的阿拉伯文字,译文为:“以真主的名义……”(引自于善浦;《香妃考》一文)由此完全可以证明,此墓就是容妃墓。因为乾隆皇帝就只有这一个信奉伊斯兰教的维吾尔族妃子,别无他人。
其实,乾隆皇帝有维吾尔族妃子的事并没有什么奇怪的,因为清朝统治者为了维护和巩固自己的统治,从入关前开始,就把拢络、怀柔各少数民族,与他们的王公贵族联姻(特别是与蒙古王公世代通婚)和请他们的头面人物到北京、热河避暑山庄召见、参加木兰秋獮等作为手段和政策。乾隆皇帝统治时期正值“盛世”,为了维护、巩固国家统一,加强民族感情、团结,这种联姻是必要的。在这个问题上,容妃和她的一家的态度也是鲜明的。
笔者认为所谓“香妃戎装像”也并不一定就是容妃。因为此像原在热河行宫保存,拿到北京展览时,并没有任何题款和文字,据几乎一生均在故宫工作的单士元老先生回忆:当时的说明是没有根据的,是几个人拿的主意,为的是以这张像招徕游客,却为后人制造了混乱。可是笔者认为,在乾隆皇帝身边,确实有一位喜穿戎装的女子,这不是别人,就是他十分心爱的第十个女儿、和珅的儿媳妇——和孝固伦公主。此人生来活泼伶俐,聪明好动,乾隆十分钟爱,视若掌上明珠,从小就被养育在乾隆身边。乾隆又因她“貌类己”,曾说:“汝若为皇子,朕必立储也”。
和孝公主从小就喜欢打扮成男孩子的样子,更喜欢与男孩子一起游戏。她经常跟随乾隆一起出巡、秋獮,当时她用过的弓箭、盔甲、马鞍、撒袋等物,后来一直为乾隆的皇孙辈使用。史料记载她“性刚毅,能弯十力弓,少尝男装随上较猎,射鹿丽龟,上大喜,赏赐优渥”。联想到所谓《乾隆帝与香妃御苑行猎图》中射鹿的景象,正可以认证乾隆与和孝公主射鹿的情景,由此笔者推测《香妃戎装像》中的香妃改为和孝公主更为合适。
(资料来源:冯佐哲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