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99年科索沃战争中立下大功的“塔马拉”雷达
可在野外快速部署的“维拉-E”雷达系统接收站
简介:弗·佩赫(1919年-),出生于捷克斯洛伐克(1993年1月1日正式解体为捷克和斯洛伐克两个国家)工业重镇比尔森的一个工程师家庭。
其父是当地兵工厂的枪械制造专家,曾远赴中国广东指导兵工厂运作,带回的《孙子兵法》等中国书籍对弗·佩赫影响很大。
1938年,德军侵占捷克,还在布尔诺理工学院深造的弗·佩赫被纳粹送到泰斯拉兵工厂无线电设备科工作。
1945年,捷共在布拉格发动武装起义,弗·佩赫和其他一些无线电专家在短时间内改造出十几台装有无线电发射器的伪装卡车,掩护真正的电台。布拉格解放后,弗·佩赫继续从事雷达无线电方面的研究。
说起捷克的武器,大家津津乐道的莫过于小巧精致的冲锋枪和女人味十足的自卫手枪。其实,捷克“能让世界上最强大的军队感到恐慌的武器”却是一系列反隐身飞机雷达。然而,“反隐身飞机雷达之父”弗·佩赫,却很少被人们所了解。
A.赫鲁晓夫赠手表
冷战开始后,美国设想用携带核弹头的雷达制导巡航导弹夷平苏联200座城市。华约武装力量总司令马利诺夫斯基元帅听说了当时被称为“雷达怪才”的弗·佩赫工程师,于是向其下达任务——尽快研制出能早期发现美国雷达制导导弹的传感器。
弗·佩赫带领他的研制小组大胆放弃传统雷达探测模式,转而采用被动原理,即设计本身不发射任何电磁信号的雷达,只接收目标信号然后锁定并逆向跟踪目标。
经过几年的攻关,弗·佩赫终于在1960年拿出来世界上第一部被动监视雷达——PRP-1(波希米亚语“被动探测”的缩写),又被称为“科帕奇”。时任苏联部长会议主席的赫鲁晓夫与华约六国元首一同观摩了“科帕奇”雷达的工作测试。
测试工作是在3个山丘上进行的,“科帕奇”雷达准确地探测到在方圆数十公里内活动的两部机动雷达,并准确报出这两部雷达的运行轨迹。为了对工作团队表示感谢,赫鲁晓夫特意将手上的“欧米茄”手表赠给弗·佩赫。
B.用无声的抗议对抗苏军
作为第一代被动雷达,“科帕奇”雷达的性能十分有限,一次只能探测1~6个目标,且系统只能进行手工和机械操作,无法满足高强度战争的需求。
为此,弗·佩赫又动起遍布全国的无线电台基站的脑筋,他认为广播电台、电视台、通信台站等民用设施既然在平时能保持一个较稳定的状态接收电磁波,那么战时也能接收到敌方飞行器所发出的电磁波信号。
如果为上述设施存储大量军用飞行器的电磁波信号,在捕捉到信号变化后,这些设施可以通过和原有信号的对比,彻底过滤掉干扰信号,计算出敌机的位置,无形中将大大增强专门的国土防空网的反应速度。这一想法相当于将被动雷达技术普及化,使捷克斯洛伐克全国变成一个巨大的“捕鸟器”。
捷军总参谋部很支持他的想法,让他在靠近联邦德国的苏台德山区进行相关试验。然而,1968年,“布拉格之春”事件爆发,苏联出兵占领了捷克斯洛伐克。8月21日,从事过地下工作的弗·佩赫决心用自己的方式来惩罚苏军,他启动电台里的被动探测仪器,搜索到从民主德国和波兰飞往布拉格的苏联第24航空集团军机群,然后通过电台向世界通报苏军的运兵情况。
苏军发现此事后,命令无线电侦察部队立即查找。然而,弗·佩赫的被动探测系统不发出电磁信号,而且播放频率经常更换,直到23日晨,苏军无线电侦察部队才发现是普列瓦茨电台“作怪”。一个苏军步兵营随后赶到现场,逮捕了正在抄写苏联飞机轨迹的弗·佩赫及其同事,并将电台洗劫一空。
要命的是,苏联士兵还把弗·佩赫好不容易积攒下来的被动探测试验数据和相关仪器付之一炬。
C.追踪到F-117
“布拉格之春”事件平息后,苏联很快就释放了包括弗·佩赫在内的大批捷克斯洛伐克知识分子。1979年,弗·佩赫推出第二代产品——KRTP-81“拉莫娜”战略电子情报系统(ELINT),该系统能探测和跟踪20个空中目标,由于其接收装置为椭圆形物体,因此整个系统也被称“垒球”。不过客观而言,“拉莫娜”与“科帕奇”没有本质区别,只是将运算过程转为计算机完成,至于探测方法还是遵循旧制。
到了上世纪80年代,随着年龄的增长,弗·佩赫益发感到必须在被动雷达领域有所成就。在一帮年轻学生的帮助下,1984年,他独家创立了一套复杂的“电磁信号抵达时间差定位算式”(TDOA),有效解决了被动雷达对空中目标位置实施逆向精确测定和跟踪的老大难问题。
这个算式通过检测信号到达任意两个接收站的时间差,而不是到达的绝对时间来确定目标信号源的位置。由于这种定位技术不要求目标信号源和接收站之间的同步,因此在误差环境下性能优越,同时这种技术也是基于网络的定位方案,精度高,容易实现。
有了这条“法宝”算式,泰斯拉兵工厂终于在1987年开发出第三代KRTP-86“塔马拉”电子情报/电子战对抗被动雷达(ESM)。它的信号接收装置像一个圆桶,所以被外界起了一个不雅的绰号“垃圾桶”。与前两代产品相比,“塔马拉”雷达增加了高效计算机和电子设备,可在250公里范围内探测和跟踪23部雷达和48个空中电子辐射源,包括隐身飞机。然而由于造价昂贵,直到1991年华约解散和苏联解体时,捷克斯洛伐克、波兰和保加利亚军队统共只装备了5套,苏联另外买去了8套。苏军还以赠送一个坦克师全套装备为代价,从保加利亚拿走唯一一部“塔马拉”雷达。
1989年东欧发生巨变,经济困难的捷克斯洛伐克将自己仅有的两部“塔马拉”雷达“匀”给南斯拉夫(今塞尔维亚)一部,代价是获得400万美元的现汇,这部雷达后来成为南斯拉夫军队在科索沃战争中力挫美军隐身飞机的撒手锏。为了保证雷达正常运转,已年届花甲的弗·佩赫亲自赶到贝尔格莱德,手把手地培养操作军官。
1999年3月24日,美国和北约发动对南斯拉夫的全面空袭行动。南军一边采取“无线电静默”战术,一边利用“塔马拉”雷达进行守株待兔式扫描跟踪。
3月27日晚上9时许,美军一架F-117战斗机有恃无恐地单刀赴会,飞行员像往常一样使用机载导航雷达进行航线观察和校正。
然而这一次却被南军的“塔马拉”雷达抓到,弗·佩赫的南斯拉夫徒弟们运用“抵达时间差”算式快速倒算出敌机的方位,然后在极短时间内紧急启动S-125导弹制导雷达,采用手动方法紧紧跟踪,并果断发射两枚导弹,终于将这架F-117隐身飞机摧毁在贝尔格莱德以西40公里的布贾诺伏契村。
D.“我是一名共产党员”
战争结束后,美国国防部了解到F-117是被“塔马拉”雷达发现,便立即派专家赴捷克找到弗·佩赫,并以优厚待遇邀请他移民美国。然而,弗·佩赫以一句“我是一名共产党员”拒绝了。
为了更好地发展被动雷达业务,泰斯拉兵工厂成立ERA子公司,专门负责研制被动监视雷达。在弗·佩赫的领导下,ERA公司很快于2000年发展出第四代“维拉-E”被动雷达。在探测精度方面,“维拉-E”雷达能持续跟踪隐身战机并引导地面导弹攻击,试验证明,它在跟踪10平方米小目标的距离可达550公里以上,而美国战略空军的B-2隐身轰炸机在250公里外就能被“维拉-E”雷达擒获。
为防止反隐身雷达被敌对国家掌握,2006年10月,美国政府以资金担保的形式,支持本国的拉诺克公司收购了研制“维拉-E”雷达的ERA公司。不过,“反隐身飞机雷达之父”弗·佩赫没有离开祖国,他再次拒绝了美国人提出的优厚待遇,继续生活在比尔森的乡间别墅。(马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