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事回放】1983年12月,我国第一台命名为“银河”的巨型计算机在国防科技大学研制成功。中国成为继美国、日本之后,第三个能独立设计和制造巨型计算机的国家。
25年过去了,曾经参与我国首台“银河”巨型机研制的李思昆教授依然对那一幕激动人心的场景记忆犹新——在庆祝新中国成立35周年的国庆大典上,我国首台每秒运行一亿次的“银河”巨型机模型受阅通过天安门广场,向世人展示了它那迷人的风采。
如今,在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宽敞明亮的“银河”机房,由7个乳黄色圆柱形机柜组成的我国首台“银河”巨型机,静静地矗立在那里。面对“银河”,李思昆教授感慨不已:正是因为有了它,我国结束了没有巨型计算机的历史,一举打破了国外对高性能计算机的封锁与禁运,我国的大型科学计算从此不再受制于人。
往事不堪回首。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由于没有高性能计算机,勘探的石油矿藏数据和资料不得不送到国外去进行计算处理,不仅费用昂贵,而且所有数据无密可保。
“中国要搞四个现代化,不能没有巨型机!”1978年,在中央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上,邓小平同志的话掷地有声。就是在这次会议上,我国决定自主研制巨型机,以解决现代化建设中的大型科学计算问题。小平同志郑重地将这一重任交给了当时的国防科委,并提出由国防科大承担研制任务。
时任国防科大计算机研究所所长的慈云桂教授听到这一消息,连声说:“好,好,就等着这一天呀!”他当即立下军令状:每秒1亿次一次不少,6年时间一天不拖,预算经费一分不超。
“从那时起,军令状激励鞭策研制人员快马加鞭、忘我拼搏。”谈起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李思昆教授感慨万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