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提起军用电台,人们就会想起红色经典影片《永不消逝的电波》中李侠头戴耳机、手敲电键、面对凶敌大义凛然地继续发报的光辉形象。我就是看了这部影片后,才开始对军用电台着迷的。从上小学起,我就向几位高年级的同学学习自制矿石收音机了。
可是当时大家的家境都很清贫,买不起像二极管等电器零件,我们就只好跑到地坛公园里,在汉白玉石路上寻找矿石,用于充当制作矿石收音机的零件。当我们从那简陋的收音机里收听到广播电台里的节目时,高兴得就像过节一样。但拥有一部军用电台的想法在那个时候对我来说还是个遥远的梦。
“文革”结束后的一天,我因故到一家国营的废品站里去找点废料。突然我在众多的报废电器里发现了一个军绿色的铁盒子,十分醒目,打开一看,里面有各种旋钮和开关,还标有一些数据,但是这个铁盒子的表面已经被砸坏了,电源已经丢失,内部的旋钮和开关也被破坏了。我觉得这肯定是一台军用无线电设备。按照我军的规定,军用设备在卖到废品收购站之前,要进行销毁,而且只能卖到指定的回收站。我当时还是想办法把这台机器买了下来。
从那时起,我就开始了老军用电台的收藏。我收藏的电台主要集中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军生产的机型,如收讯机可分为139机、239机、339机、222电子管机,收发机211机、平合10瓦机、硅2瓦机、小81机、大81机以及一些小功率的阵地上用的机子,如861、862、884等多种机型。它们的价位一般也就在千百元的范围,与其生产成本相比已经低得可怜。我曾看过生产成本单,其价格都是现在的十几倍,因此它们增值空间很大,而且没有假货。
王成背的那部电台很火
对于我们玩台子的人来说,谁都想收藏到一部存世量极少又有特殊意义的电台。
大家都知道,我们这一代人从小是看着《英雄儿女》这部优秀影片长大的。影片中王成面对蜂拥而上的美军、背负电台、高呼“向我开炮”的英雄形象早已深入我们这一代人心中。要是能收藏王成背的那种电台,那就了不得了。
但这种机型是上世纪50年代早期生产的71型短波电台。它因王成的英雄气概而名震天下,这使它的价格也一路攀升。头几年这类台子品像好的就已经过万元了。再加上当时我军的报废制度极其严格,所以71型电台能够侥幸保存下来的并不多。还有部分71型电台被用于民兵训练。由于各种原因,它成为电台收藏中比较珍贵的品种。
一天,我的一位远在东北的军友突然给我打了个电话,很神秘地说要送我一部老电台。很快,他就将电台寄了过来。我打开一看,差点没笑出声。从电台的电池盒上来看,它肯定就是71机型的专用的电池盒。
但是我把包装都打开后就是找不到电台的机头。我打电话一问,原来我这位朋友错将电池盒当成主机,机头可能被他当废品卖了。我一听就急了,叫他满世界地找,无论如何也要找到。还真不错,没过几天,我就收到他寄来的机头。于是我就有了这部珍贵的电台。
一部日军电台背后的故事
随着收藏热的不断升温,老军用电台收藏成为一个亮点。抗美援朝时,被我军缴获的摩托罗拉军用电台和对讲机头几年价格都在几千元左右,往往是有价无货。还有德、美、日、苏等国的二战时期的电台,价格也很高。
但是有些电台是不能用金钱来衡量的。我就有这样一部无价的电台。
2002年初春,从东北来了一位姓杨的老先生找到我,说起了他家有一部在抗日战争时期留下的日军电台。他知道我喜爱收藏老电台,就想叫我给看看。他还说为了这部电台,他那个在工厂里当电器工程师的老父亲在“文革”时被打成日本特务,含冤而死。直到“文革”结束后,他父亲的事才得到平反。他领回了这部电台。老杨所述说的故事打动了我。我们约好待他再来北京时,把那部电台带来给我看看。
春去秋来,我在期盼中终于等来了老杨。那天他抱着一个沉甸甸的土黄色的铁盒子来找我。我瞧了一眼这个铁家伙,心里不由“咯噔”跳了一下。这肯定是一部日军用的电台的主要设备,东西虽说并不完整,但主机品样很好极有卖像。我摸着这部精巧的电台,真是爱不释手,很想把它买下来。但是这部电台在老杨的眼里就是对父亲的一个念想,无论如何是不出手的,我也不好夺人所爱。
3年后的一天,老杨再次来到北京,郑重地把这部电台给了我,没要一分钱。他对我说:“大韩,我看你真是喜爱电台,我就把这个东西放在你这里吧。放在你这里我放心。”我听后非常感动,将这部电台放进了玻璃柜里,把它当成了一件非常难得的日军的侵华罪证陈列在那里,直到今天。在这中间有不少人对它感兴趣,也有人曾出过不低的价格要我出让,但都被我婉言谢绝了。因为,我总感觉在它身上承载着太多的东西。这也使我深深地感到军用电台的收藏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