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500万年前,小行星碰撞地球导致恐龙灭绝[注: 指地球上曾经出现过的物种现在不再存在。地球上自从35亿年前出现生命以来,已有过5亿种生物,如今绝大多数早已消逝。物种灭绝作为地球上生命进化的一种自然现象,]

目前在美国蒙大纳州东南部发现末世恐龙角化石,科学家通过地质层分析认为恐龙灭绝并非死于缓慢的进化过程,而是小行星碰撞地球。

最新挖掘发现的恐龙角化石
腾讯科技讯(悠悠/编译)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日前,一块恐龙角化石揭晓了令科学家迷惑不解的恐龙灭绝之谜,这个最后幸存恐龙的角化石证实了恐龙是在一颗巨大陨星碰撞地球后导致恐龙物种灭绝的。
这个45厘米长的恐龙角属于食草类恐龙,其中包括众所周知的三角龙。挖掘地点位于美国蒙大纳州东南部阴冷荒地地狱溪地质层,在这里曾挖掘出土大量的其它恐龙物种化石。
挖掘地点与众不同,仅位于白垩纪-第三纪(K-T界线)岩石[注: 岩石是天然产出的由一种或多种矿物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构造的集合体,也有少数包含有生物的遗骸或遗迹(即化石)。岩石根据其成因、构造和化学成分分类,]层下方13厘米,该地质层的动物化石通常都是恐龙残骸。这表明最后幸存的恐龙一直存活至这一历史时期,之后其踪迹从此消失。科学家认为恐龙的突然消失是在一场突如其来的地球灾难之后,而不是缓慢的物种灭绝过程。
6500万年前白垩纪末期,一颗巨大的小行星或者彗星碰撞现今地球墨西哥海岸被认为是导致恐龙灭绝的主要原因。但是一些怀疑论者再三指出,在小行星碰撞地球之前300万年很少存在恐龙骨骼化石,这是证实当小行星碰撞地球导致恐龙灭绝的证据。
同时,在K-T界线以下3.3米处显然缺少恐龙骨骼化石,该区域成为著名的“3米断层”。3米断层理论有助于促进关于恐龙世界的演变进化的辩论,有部分专家认为恐龙进化形成鸟类。一些科学家猜测恐龙是缓慢地灭绝消失。
然而,最新发现的这个恐龙角化石弥补了这一差距,该项研究发表在《皇家社会期刊生物学快报》上。这项发现强有力地证实了毁灭性小行星扼杀了恐龙。美国耶鲁大学泰勒-莱森(Tyler Lyson)博士[注: 博士是教育机构授予的最高一级学位。如某科系哲学博士(PhD),理学博士(DSc/ScD),文学博士(DLitt),教育博士(EdD)。]说:“这项最新研究证实了在小行星碰撞地球之前恐龙并未缓慢地死亡灭绝。事实上,当前发现的恐龙角化石表明在小行星碰撞之前至少一些恐龙一直存活了下来。”
这项最新研究表明,不会飞行的鸟类恐龙并不存在,这与之前提出的K-T边界碰撞事件[注: 事件一般是指历史上或社会上已经发生的产生相当影响的事情。它的发生是受多重因素激发而产生的。可能来源于于政治领域,或者军事领域。]之前非飞行鸟类恐龙就已灭绝的假设相矛盾。科学家指出,在小行星碰撞地球之后形成的125厘米长的岩层中完全没有恐龙物种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