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 绛县位于山西省南部,运城市东北部,县境东部和南部由中条山环抱,高峻而挺拔;西部和北部由平川和盆地构成,低凹平坦。东部与翼城县毗连,]麦田中发现古墓 倗国3000年后横空出世" src="/discover/UploadFiles_9417/201106/2011061810370233.jpg"
铜爵

铜盉
中华五千年文明史[注: 《明史》-《明史》是清代官修的一部反映我国明朝(1368—1644年)历史情况的纪传体通史。全书336卷,其中目录4卷、本纪24卷、志75卷、表13卷、列传220卷,]中,有过多少朝代[注: 【中国】 朝代:指整个王朝,也朝代讲时:指整个王朝,也指某一个皇帝的一代。 朝代熟记口令(1)夏商周秦西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又十国辽宋夏金元明清(2)夏商]是个确数,但出现过多少个基本符合国家形态的“国”,就没有绝对准确的数字了。考古者在临汾[注: 临汾市-临汾位于山西省西南部,地处汾水之滨而得名。临汾历史悠久,是华夏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和黄河文明的摇篮。又因上古帝尧曾建都于此,有“华夏第一都”之称。]翼城县境内发现了一个文献没有记载的霸国,就是这样一个例证。
其实,在霸国之前,山西[注: 山西省-山西省,中国行政区划之一,地处黄河中游,黄土高原东部,北界长城与内蒙古自治区接壤,西隔黄河与陕西省相望,南抵黄河与河南省为邻,东依太行山与河南、河北两省毗连。]考古工作者还在运城绛县发现了另一个同样不被现有历史载录的国家——倗国(倗与朋同音)。在详尽报道发现霸国的情形后,今天本报向您讲述倗国的故事,未来一段时间还将介绍山西境内其他一些古国的发现情况。
绛县横水西周墓地项目被列入2005年度全国十大考[注: 介绍 清代的一种考核官吏的制度.凡翰林院出身的中,下级官员.第十年左右,临时召集一次考试.不得以任何理由缺试,名为大考.考试结果,最优者予以特别升擢(音ZHUO二声)可由七品超升四品,劣等分别罚俸-]古发现。2006年,该项发掘工作获得国[注: 得国 拼音: 解释: 1.谓获得国家政权。 2.指执政。-deguo]家文物局“田野考古奖”一等奖。自上世纪70年代陕西[注: 陕西省-陕西省,简称陕、秦。省会西安。位于中国内陆腹地黄河中游。跨黄河中游和长江支流的汉江,嘉陵江上游,陕西省地处中国内陆中心位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地原点就在陕西省泾阳县境内。]临潼兵马俑发掘之后,这一奖项长达30多年一直空白着。
被惊醒的麦田(微博)
倗国位于绛县横水镇横北村。
2004年4月的一天,天色已黑,绛县横水镇横北村北面的麦地中,出现了一群鬼魅般晃动的人影,接着传出沉闷的爆炸声。“有人盗墓!”联想到村子里连日来出现许多陌生人的情况,听过不少盗墓传言的村民意识到情况严重,马上报了警。
但损失已经不可挽回——接到报告赶来的县文物局工作人员和民警看到,绿油油的麦田杂乱不堪,在被践踏得乱七八糟的麦苗下,大大小小有9个盗洞直通地下。
这个被盗的墓葬,后来被考古工作队编为M3——也就是第3号大墓。好在因为报警及时,3号墓的盗洞中,盗墓贼准备运走的一批青铜鼎以及他们来不及搜寻的玉器留了下来。至于盗墓贼盗走了什么,可能永远是个谜。
经运城市、绛县两级文物部门探测,这是一片以前未发现的西周墓葬群,其中不乏大型墓葬。从被盗的3号墓的情形推测,墓主人应是周代诸侯国[注: 诸侯国,中文狭义上指中国历史上秦朝以前分封制下,由中原王朝的最高统治者天子对封地的称呼,也被称为“诸侯列国”、“列国”-zhuhouguo]国君[注: 名称 概念 国君指一国最高统治者,是一国之主,是最大的官。 中国称呼 夏、商、周称“后”、“王”。王是至尊的意思,代表上天统治人民,]级的人物[注: 何永安[香港富商]-何永安,男,香港富商,前亚姐曹央云丈夫。拥有多间上市公司的富商何永安,高峰期身家曾达3亿美元,后来经营不善负债累累致身家缩水。]。
夫人[注: 不同时代的夫人指代不同的内容。-furen]随葬品比国君牛
横水墓地群位于一块坡地,北倚绛山,南望中条,中淌涑水,墓地北高南低,呈缓坡状,背风,向阳,近水。从风水讲究来说,这里是“龙脉”所在,而从居住[注: 北史·杨椿传》:“吾今日不为贫贱,然居住舍宅,不作壮丽华饰者,正虑汝等后世不贤,不能保守之,将为势家所夺。”《说唐》第一回:“觅了所房子,与 莫氏 一同居住。]环境学来说,这片土地很适合埋人。
这里到底埋着多少人?
从2004年10月开始,省考古研究所、运城市文物局和绛县文物旅游局组成了绛县横北西周墓地抢救性考古勘探发掘工作队,发掘工作前后分为三期。在2007年11月基本完工,2008年年初才真正收尾的3年多时间内,考古队发掘面积达到35000平方米,发掘墓葬1326座。
墓葬中出土铜、陶、蚌、贝、漆、玉以及织品等文物14000多件套,文物等级之高、价值之重大、数量之众多,蔚为大观。
是谁把这么多的宝贝东西和洋洋洒洒的古代文化带入了地下?答案出现在墓葬群中最先发掘的1号、2号墓中。
墓号排列是在初步勘探时确定的,因为规模大,构造相对复杂,两座墓室面积在接近30平方米左右的墓自然成为了1、2号,它们深度在15米左右,且带有很长的斜坡式墓道,墓道大约长25米,两座墓墓道平行排列。幸运的是,1、2号墓都没有被盗过。
在出土大量青铜器[注: 青铜器是指以青铜为基本原料加工而制成的器皿、用器等。青铜,古称金或吉金,是红铜与其它化学元素(锡、镍、铅、磷等)的合金,其铜锈呈青绿色,因而得名。]等文物后,1号墓主的遗骸终现端倪。从骨骼上判断,这是一位女性,她仰身平躺,嘴中含玉,可能是下葬后棺内进水,墓主陪葬的一玉饰发生了移位,全都堆到她的下颌底了,而且考古队员凭经验推断,这些玉片原本是项饰和玉组佩。这个墓主人着实不一般,她不仅拥有横水大墓群中最大的一座墓,在她的棺外还有3个人殉[注: 用人殉葬和作为祭品的制度。殉制在中国出现,并非以奴隶和战争俘虏为对象,而是以妻妾为开端的,中国古代人殉现象在殷商时代最为突出,这一时期发掘出的王冢贵族墓(殷墟墓葬),几乎座座都有数量不等的殉人。]葬,且都是一张苇席包裹了事。
墓主随葬5鼎、5簋,加上其他,共出土青铜器25件,其中8件有铭文。其中一个铜鼎的内腹壁上刻有“倗伯乍毕姬宝旅鼎”,翻译一下就是“倗伯为毕姬做的礼器”,这段文字证明,该女名叫毕姬,她是倗伯的夫人,倗伯为倗国国君,毕姬是国君夫人。
倗伯本人在2号墓里,面部朝下趴在里面,全身饰有玉覆面、玉串饰、玉璧、玉柄形器等,随葬3个鼎、1个簋等,加上其他器物,总共16件的青铜礼器,其中也是8件有铭文,写着“倗伯□(注:该字破损不能辨认)作宝鼎[注: 宝鼎(266年八月-269年九月)是三国时期东吴的君主吴末帝孙皓的第三个年号,共计4年。 宝鼎四年九月改元为建衡元年。]……其万年永用”,意思是:倗伯为他自己做了个结实的宝贝鼎,让他千秋万岁一直用下去。倗伯的殉人比夫人多一个。可惜的是,倗伯叫什么名字,恰恰应是铭文中被锈蚀模糊掉的那个字。
仅从陪葬礼器数量来看,倗伯对他的夫人姬真是疼爱有加,给夫人陪葬的鼎簋比自己都多两个,其他器物也多。
可是,从西周的礼仪制度来看,不可能出现这种越礼之举。
考古人员推测,这有两种可能:一是毕姬的“姬”是姓,周天子[注: 周天子是西周和东周国王的称号,周朝国王自认为是上天的儿子,故称周天子。西周浑厚凝重礼器——周天子的象征周朝分为西周和东周。]姓姬,毕姬应是周天子之女或至少是王族之女,下嫁给倗伯,血统比倗伯高贵。这个推测还有一个例证,那就是毕姬墓中还出土了周王室宰相送给她的青铜鼎,这个特殊的礼遇,也说明毕姬来历非同寻常。另一种可能,也许在毕姬死的时候,倗正是强盛之时,所以规格高,陪葬品也多。
12上一页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