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远发现北宋大书法家米芾墓葬 或埋骨殖真墓

王朝军事·作者佚名  2009-11-08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注: 北宋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强盛的、繁荣的王朝。它于公元960年由宋太祖赵匡胤建立,到公元1127年政权南迁的这段时间,被称为北宋,定都开封。]大书法家米芾[注: 米芾(1051-1107)(音fu,去声),自署姓名米或为芊,芾或为黻,中国北宋书法家,画家,书画理论家。吴人,祖籍太原,后徙居湖北襄阳,晚居江苏镇江,建海岳庵。]墓葬 或埋骨殖真墓" src="/discover/UploadFiles_9417/201106/2011062210090752.jpg"

北宋大书法家米芾

清远米芾(元章)墓

米子权誊抄的瓦片文字,首次向外人公开

近日,清远市清新县文化部门在进行文物普查当中,发现北宋大书法家米芾的墓葬。

据了解,该墓是米芾的衣冠冢,还是真墓,需待专家进一步考证。

广东省[注: 东省 拼音: dōn?? shěn?? 解释: 1.古代中央官署之一。南朝齐指集书省,为皇帝的侍从顾问机构。以散骑常侍为长官。]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清远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高峰介绍,清新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员在该县秦皇山一带考察时,偶然发现一座古墓,墓碑上刻有“米元章”3个石刻大字,这引起了专家们极大的兴趣。经初步查实,这正是北宋著名大书法家米芾的墓葬。

高峰表示,清远米芾墓很可能是埋有米芾骨殖的真墓。“支撑这一观点的理由是:一是根据南方衣冠冢的特点,在“金塔”中会安放一块写着祖先生平及官衔的铜牌或银牌,但清远米芾墓中没有发现铜牌或银牌。二是南方人在某个地方定居后,一般会回到原籍取走祖先的骨殖,到新的定居点重新安葬,清远米芾墓很可能是后人将祖先骨殖迁葬到这里。三是据江苏的文史专家严其林考证,米芾之子米友仁[注: 米友仁是北宋书画家米芾的长子,深得宋高宗的赏识,他承继并发展米芾的山水技法,奠定“米氏云山”的特殊表现方式,就是以表现雨后山水的烟雨蒙蒙、变幻空灵而见称。]于南宋绍兴年间,曾往南迁葬过米芾墓。这与清远《米氏族谱》中记载的内容相符。”高峰如是说。

米芾其人

北宋书法家米芾,字元章。祖籍山西太原,后迁至湖北襄阳,世称“米襄阳”,也称“米癫”。年轻时曾在广东任职 光县尉,后官至礼部[注: 中国古代官署。南北朝北周始设。隋唐为六部之一。历代相沿。长官为礼部尚书。考吉、嘉、军、宾、凶五礼之用;管理全国学校事务及科举考试及藩属和外国之往来事。]员外郎[注: 隋开皇六年(568),于尚书省二十四司置员外郎1人,为各司之次官。-yuanwailang],人称“米南宫[注: 南宫市-南宫市位于河北省南部。东南隔清凉江与故城、清河两县相望,北与新河、冀县、枣强三县为邻,西与巨鹿县交界,南与威县、广宗县毗连,属华北平原黑龙港流域。]”(南宫为礼部俗称)。能诗文,擅书画,与苏轼、黄庭坚[注: 黄庭坚(1045~1105)。中国北宋诗人,书法家。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又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治平四年(1067)进士,以校书郎为《神宗实录》检讨官,迁著作佐郎。]和蔡襄[注: 蔡襄(1012-1067),字君谟,原籍仙游枫亭乡东垞村,后迁居莆田蔡垞村,天圣八年(1030)进士,先后在宋朝中央政府担任过馆阁校勘、]合称“宋朝四大家”。

在人们的印象当中,米芾墓一直在今天江苏省镇江市鹤林寺黄鹤山下。1984年,当地政府斥资进行了重修。

不能把族谱完全当作史实

在 塘村的《米氏族谱》中,米芾以上的先人并无记载。根据《米氏族谱》上所写,太祖米芾的十世孙生于明朝[注: 明朝(公元1368年~1644年,一说亡于1683年)是中国历史上承元朝、下启清朝的朝代,是以汉族为主推翻蒙古族统治者而建立起来的汉族复兴王朝,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君主制王朝。]宣德三年,即1428年,明朝立国[注: 基本资料 立国lìguó【found a state;creat a nation; gain nationhood】 建立国家或使国家存在立国之本 相关条目 词汇 词语 汉语 制度-liguo]已经60年。这与1934年版《清远县志》中的“芾十世孙由襄阳于元世迁居 塘”矛盾。

“这个族谱只能说明清代末年的米氏族人对米芾的历史记忆,但历史记忆不等于历史真相。”“米芾墓”是真是假,还需要进一步考证。

米芾嫡系后人谈先人墓葬

“我是米元章的第28代裔孙。小时候就听爷爷说过太祖米元章”,66岁的米子权接受羊城晚报记者采访时说。

真正促成他们和“发自宋室”的遥远祖先第一次近距离接触,是2005年前发生的古墓被盗。据米子权回忆,被盗墓室中并没有先人骨骸,而在倒塌的墓碑后面,他发现了两尊没有骨灰的空“塔”。在空“塔”下面,安放着一块瓦片。米子权向记者展示了当年自己誊抄的瓦片上的内容,这是他6年来首次公开这些文字。瓦片上并非画有地图,而是书有一段文字。其中提到此墓是宣统三年十月(1911年)重修,墓碑和空塔都是当时修葬的。更重要的是,瓦片上特别提到骨骸的埋葬地点。

在1935年撰写的民国版《清远县志》卷四中,有这样的信息:清远 塘村的米氏是元代定居下来的,并有编写族谱的传统,他们“乃芾裔也,芾十世孙由襄阳于元世迁居 塘”。

另外,村民向高峰提供了他们的族谱。在这本光绪[注: 清德宗,爱新觉罗·载湉,清朝第十一位皇帝,也是清军入关以来第九位皇帝,年号光绪。同治十年六月二十八日生于北京太平湖畔醇王藩邸槐荫斋,]年间编写的《米氏族谱》手抄本中,这样写道:“太祖讳芾字元章……太祖婆郑氏念六娘,生子友仁,合葬在獭凹背”。据称,“獭凹背”是宋代清远的地名。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