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范成大铜像。资料图片
南宋诗人范成大,尽管寓桂的时间只有短短两年,却尽心尽力为百姓办实事,并写成了一部记载广西风土人情的重要著作《桂海虞衡志》。他在岭南留下了深深的足迹。
十年寒窗,金榜题名
范成大(1126~1193年),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平江府(今江苏苏州一带)人。他尽管出生于官宦之家,却生不逢时,年少时父母双亡,之后家道中落。
不过,范成大从小聪明好学,父亲又家训甚严,使他遍读经史书籍,学问也逐年精进。南宋高宗绍兴二十四年(1145年),本无意仕途的范成大在父亲生前好友王葆的劝导下,参加了当年的科考,得中进士,开始了长达30年的官宦生涯,累官至吏部尚书,拜参知政事(副宰相)。
寓桂两年,多有惠政
乾道八年(1172年),性格耿直的范成大,因在是否任用外戚张说担任军务要职一事上,与皇帝意见相左,被贬到地方任职。他到的第一站是静江府(今桂林),任静江府知府兼广南西路经略安抚使。
广西处于被称为“瘴毒环绕,鸟禽绝迹,不闻兽语”的“南蛮”之地。这让范成大觉得此去经年,必定凶多吉少。他心情极为难受。
然而,待他到了桂林,亲见桂林之美景,并感受了当地老百姓的淳朴之情后,他的想法大为改观。他不仅相信了前人所言的“五岭皆炎热,宜人独桂林”,还亲自写诗填词赞美桂林:“既至郡,则风气清淑,果如所闻,而岩峭之奇绝,习俗之醇古……又有过所闻者。”他的《食罢书字》说“扪腹蛮茶快,扶头老酒中。荒隅经岁客,上俗渐相通”,写他到桂林后,渐渐喜欢上蛮茶、老酒这两种桂林的特产,当地的老百姓也很乐意设老酒招待他。
范成大在广西的两年,多有惠政,较著者有:上疏朝廷停止向老百姓增加临时摊派,请求“裁抑曹司强取之数,以宽郡县”,得到批准;原规定边境互市,马以4尺3寸为限,可朝廷后来加至4尺4寸以上,范成大认为原规定已实行了40年,不宜骤改;严惩不守法纪的地方官吏及世居民族“豪酋”,减少百姓所受侵害;他在民族地区设博易场,禁止私易。此外,他较好地处理了民族关系,曾强了边境地区的安定团结。
维修灵渠,造福后人
范成大赴广西上任时,是从苏州出发,经富春江、长江、赣江、湘江入兴安灵渠,然后到达桂林,历时近四个月,全程都是水路。途中,他见到了现存世界上最完整并与四川的都江堰、陕西的郑国渠并称秦代三大水利工程的灵渠,对其构造上的巧夺天工大为惊叹:“治水巧妙,无如灵渠者。”他写诗赞赏:“狂澜既奔倾,中流遇铧嘴。分为两道开,南漓北湘水。至今舟楫利,楚粤径万里。人谋夺天造,史禄所经始。”
然而,他又发现,灵渠已经年久失修,尤其是分水潭中的铧嘴和拦水坝。秦人在修建灵渠时,设计了一个形如犁铧的铧嘴,它们除了分流上游来水外,还避免了上游来水对下游拦水坝的直接冲击。
正因为铧嘴和拦水坝的重要,当时出现了问题,有的地方需要修补,有的地方需要疏浚,否则会对航运和灌溉带来很大的不便。因此,范成大一到职,即交代李浩组织民工维修。此外,他还主持修复朝宗渠,使其“东接漓江,西入西湖,达入阳江”,游人乘船几乎可以饱览桂林所有著名景点。
著“虞衡志”,录风土情
范成大在循水路来广西途中,既写诗又写日记,到桂林时即完成了旅行记《骏莺录》,而他在桂林任职期间,一直注意观察了解广西的风土人情。他两年后离职时,写成了一部记载广西风土人情的重要著作——《桂海虞衡志》。
《桂海虞衡志》是关于广西的博物志、民族志,它取名“虞衡志”,意为岭外风土人情、生活习俗情况的记录。全书共十三篇:《志岩洞》、《志金石》、《志香》、《志酒》、《志器》、《志禽》、《志兽》、《志虫鱼》、《志花》、《志果》、《志草木》、《杂志》、《志蛮》。在此书中,作者说自己曾北过黄河、西使四川、南至交广,万里所至,见过名山胜景无数,但都不及桂林山水。“桂山之奇,宜为天下第一”。因此,他将《志岩洞》列为首章,其中介绍有名可记的奇特岩洞达30多个,而这些岩洞都是他亲自察看过的。
在《志禽》、《志兽》两章中,范成大介绍了当时广西品种众多的飞禽走兽。禽有孔雀、鹦鹉、乌凤等;兽有象、马、猿、花羊、乳羊、绵羊、猩猩、山猪、石鼠等。书中记载的这些珍贵动物,如今大多已经锐减,有的甚至灭绝了,后人可从中了解到近八百年来广西动物资源的发展变化以及受破坏的大致情况。《志蛮》一章,范成大沿袭“北狄”、“南蛮”、“西戎”、“东夷”的说法,讲述了广西一些少数民族的历史、社会和生活概况。这些资料对后人研究宋代壮、瑶等民族的社会政治组织很有帮助。
《桂海虞衡志》是继唐代刘恂《岭表录异》一书后又一部博物志。它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当时与范成大同在桂林做官的周去非(时任静江府通判),就受其影响也写了《岭外代答》一书,全面介绍当时广西的政制、经济、民族等情况,内容比《桂海虞衡志》更加广泛,堪称是前者的姐妹作。周去非在自序中说,自己在桂林任职时“尝随事笔记,得四百余条……晚得范石湖《桂海虞衡志》……因次序之”。从中可以看出范书对他著《岭外代答》的启迪与影响。
寄情山水,吟诗作赋
在南宋文学史上,范成大与陆游、杨万里、尤袤被称为“中兴四大家”。他在桂林期间,不仅政绩斐然,也创作了不少优秀诗篇。这些诗歌多为咏物写景、寄赠酬别、记游叙事诗,保存在《范石湖集》卷十四中,共计54首(一说74首)。
因为自幼受儒道思想影响,加上仕途上遭受由京官贬为地方官的打击,范成大到桂林后尽管醉心于桂林的山水风景,且日常生活颇为悠游闲适,但仍有些惆怅。他的一些诗中,隐隐透露出思乡归隐之意。如“飘飘北归梦,夜绕吴淞云”,“收拾桑榆身老矣,追随萍梗意茫然”。
至于他的咏物写景诗,则较多地写了在桂林生活期间,对桂林的风土人情和秀美的山水风光的赞美。如《喜雪示桂人》:“腊雪同云岭外稀,南人北客尽冬衣。从今老杜诗犹信,梅片飞时雪也飞。”
范成大在桂林时,常常与周必大、郭季勇等人诗酒来往,也与他们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他的寄赠酬别诗,就主要记载他与这些人的交往活动,如《送周直夫教授归永嘉》:“知心海内向来少,解手天涯良独难”,将知音难觅之感、依依惜别之情流诸笔端。
杨万里曾在《石湖居士诗集序》中对范成大在桂林期间创作的诗进行点评:“大篇决流,短章敛芒;缛而不酿,缩而不僒。清新妩媚,奄有鲍谢;奔逸隽伟,穷追太白。”
奉令入川,永别桂林
宋孝宗淳熙二年(1175年),朝廷一纸令下,范成大转任成都路制置使。已经深深恋上广西这块土地的范成大,接到此令惆怅无奈。当同僚、友人送他到全州与他辞别时,他写下了“南归北去路茫茫,不是行人也断肠”、“把酒故人都别尽,今朝真个出阳关”的诗句,将对广西、对友人的依恋表现得淋漓尽致,让人读来不胜伤感。
范成大离开桂林后,再没有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