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的药酒;“迷死”即是由于-药物的作用而使人失去了知觉;而能使人“既悟如初”的“神药”'可能就是催醒药。由此可见,至少在二千多年以前,我国医学中已经有-药和催醒药的实际应用了。
在我国古代的史书中,还讲到在公元2世纪时,医学家华佗已把口服-药用于腹腔大手术。《后汉书·华佗传》说:“若疾发结于内,针药所不能及者,乃令先以酒服麻沸散,既醉无所觉,因刳破腹背,抽割积聚;若在肠胃,则断截湔洗,除去疾秽,既而缝合,敷以神膏,四、五日创愈。”,这里所说的“麻沸散”,就醉药物。因文献中没有把它们的处方写出,多年来,国内外曾有人对它们的配方进行过探讨研究,多认为洋金花是其中的主药。
上面所讲到的应用-药物的故事,只是古代文献中记载到的两个例子。其实-药物的发现和应用的历史还要早得多。远在原始社会时期,人们在采集野生植物为食时,必然吃到道具有-作用的东西,只是当时没有文字记载流传下来。
现存最早的中药专书《神农本草经》里,曾记载到某些药物的-作用。如莨蓎子,书中说“多食使人狂走”。其莨蓎子即是莨菪的种子。狂走是由于服了一定量莨蓎子之后,发生了-作用而出现神智错乱的现象。现在,人们已弄明了莨蓎子中的主要成分是东莨菪碱与托品碱。东莨菪碱具有镇静、镇痛的作用,应用较大剂量后,可产生催眠作用。《神农本草经》中还记载了“乌头”,说“其汁煎之,名'射罔',杀禽兽。”可见乌头也具有-药的作用。
宋代以后,文献中屡有记载的曼陀罗花(又称为风茄花、山茄花、醉心花、洋金花等),是中药-中常用的药物。宋代窦材的《扁鹊心书》(公元1146年)简要地记述了曼陀罗花的-功效,说“人难忍艾火灸痛,服此即昏睡不知痛,亦不伤人”。后来,李时珍亲自试服了曼陀罗花,进一步证实了它的-性能。曼陀罗花之所以能产生-作用,通过现代科学实验,明确了其有效成分是东莨菪碱。
元代,封建王朝大量使用骑兵,外伤、骨折者较多发生,因此,伤科骨科以及整骨复位时的-术,也相应地较前发展。14世纪时,危亦林在《世医得效方》里,较详细地叙述了内服-剂与外用-药,并且正确地提出服用-剂的原则,指出在应用-药时,其剂量须依患者的不同情况而有所区别,说受伤者“有老有幼,有无力,有血出甚者,此药逐时相度入用,不可过多。”此后,明清时期的好些中医文献,对中药-有过不少论述。
中药-古今(2)
中药中不仅有-药,还有对-的催醒药。施行中药-的病人,可以经过投以催醒药之后,在短时间内苏醒过来。这是中药-独特的地方。古代中医书上记载的催醒药,是以单味或复方甘草场为主;其次是豆类,如黑豆汤、绿豆场等。
甘草这味药的解毒性能,早在《神农本草经》里就已写到了。
张仲景在《金医要略》内介绍了口服甘草煮汁治疗水莨菪中毒的单方。孙思邈在《备急于金要方》中介绍了同时应用甘草与豆类来解毒的处方,他所写到的“甘豆汤”,主要是用甘草、大豆煮成的汤剂,用于医治乌头、巴豆中毒。
清代祁坤《外科大成》,在"整骨麻药"后面,写到了用"甘草水解"消除麻药作用的办法。赵学敏在《串雅》里,记载了以生甘草与其他药物组成的消除-的复方。
据现代药理实验表明,甘草的多种解毒作用,是因为它含有葡萄糖醛酸、甘草甜素和甘草次酸等成分,通过结合作用、吸附作用以及类似肾上腺皮质激素样的作用而使之解毒。甘草不仅对某些药物(如盐酸可卡因、水合氯醛、硝酸马钱子碱等)有解毒作用,而且对破伤风毒素、白喉毒素有较强的解毒能力。甚至对河豚毒及蛇毒,也有一定的解毒效果。可见,我国历史上以复方甘草汤作为某种中药-的催醒药,是有一定依据的。
我国医药上用豆类解毒的历史已很久远了。汉代已有用大豆汁加盐汁治疗因吃了毒箭射死的鸟兽所引起的中毒。李时珍则列举了好多种毒药都可以用黑大豆来解除或减轻它们的中毒症状。但是他认为大豆与甘草合用,解毒效果更好,他说:“……古方称大豆解百药毒,予每试之大不然,又加甘草,其验乃奇”。
绿豆的解毒效果,在历代中医临床治疗上也是肯定的,民间也知道得颇为普遍。李时珍说绿豆的清热解毒能力超过赤小豆。
解放后,古代的中药-和中药催醒的宝贵遗产得到发掘与提高。现在,中药-除了口服制剂外,还有灌肠剂和注射剂等。
中药-剂,除了具有-作用外,还兼有兴奋呼吸中枢和强心、升血压的作用,因此,采用中药-的病人,呼吸和血压基本上保持正常,它的突出之处是同时兼有-和抗休克的优点。迄今,用中药-施行手术的病人,有刚出生几天的婴儿,也有达80高龄的老人;手术的种类包括心、肺、胃肠道、断胶再植以及妇科、泌尿科、五宫科等100多种手术。
中药-药源丰富,费用低廉,操作简便,副作用少,对抢救垂危病人是很有利的。当然,中药-目前也还没有达到很完善的地步还有待于不断地改善与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