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80年5月18日,中国首次向南太平洋斐济西北700公里、半径70海里的预定海域发射了一枚自行设计制造的远程运载火箭,准确的命中目标。
人民解放军海军派出18艘舰船和4架直升机组成的特混编队,跨越赤道进入南太平洋,往返航行23昼夜,总航程8733海里,完成了护航、警戒、落点测量、打捞数据仓等任务。
远程运载火箭飞行实验的成功,标志着中国具备了发射洲际导弹的能力。这是中国战略核力量发展过程中又一次历史性突破,标志着中国的核威慑能力大为增强。
80年代初,人民解放军开始装备携带大当量氢弹头的洲际导弹,使中国的核反击能力显著提高。
1980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执行580任务远航南太平洋特混编队。
5801编队(编队先遣队):向阳红10号大型综合海洋考察远洋通信船(5801编队指挥舰)、T710号远洋拖船。
5802编队:向阳红5号海洋科学考察船(总指挥舰兼5802编队指挥舰)、远望2号远洋航天测量船、J302号远洋打捞救生船、T830号远洋拖船、X615号远洋综合补给舰、132号导弹驱逐舰(预备指挥舰兼第1护卫群指挥舰,辖131舰、132舰、162舰、X615舰)、131号导弹驱逐舰、162号导弹驱逐舰
5803编队:远望1号远洋航天测量船(5803编队指挥舰)、J506号远洋打捞救生船、T154号远洋拖船、X950号远洋综合补给舰、107号导弹驱逐舰(第2护卫群指挥舰,辖107舰、106舰、108舰、X950舰)、106号导弹驱逐舰、108号导弹驱逐舰、德跃号远洋救助拖轮。
此外,编队拥有超黄蜂舰载直升机4架,包括179号航测直升机、172号打捞直升机等。

东风5导弹在发射工位
1977年9月中央确定洲际导弹全程试验列为“三抓”国家重点任务后,准备工作全面展开。
1977年9月21日,张爱萍和钱学森在上海主持召开协调会议,参加会议的部门和单位有:8个部委、27个省市、4所院校、39个工厂、34个研究院(所)、军队有关部门的领导数百人。会议要求加快测量船研制、建造的进度,确定两条测量船均应于1979年底完成试航试验和特种设备安装调试,并进行海上联调,以待命执行试验任务。会议责成承担任务的研制单位以立军令状的决心确保任务的完成。
为落实“三抓”任务,1977年10月,国防科委和七机部召开会议,研究洲际导弹全程飞行试验和定型的具体问题,决定再投产几枚试验弹。
11月15日,中央专委办公室确定1980年进行的洲际导弹全程飞行试验为“三抓”任务的重点。同年12月,七机部召开洲际导弹研制的誓师动员大会,七机部部长宋任穷进一步明确,洲际导弹是“三抓”任务中最重要的一项,一定要限期完成。
1978年2月,在中央专委会议上,再次要求集中力量在1980年完成洲际导弹的全程飞行试验,完成定型工作。
1978年7月12日,国防科委确定,东五全程飞行试验,从20基地向南太平洋发射,准备4发,争取成功发射2发,并确定了海上落区和备用落区,试验代号为580任务。
1978年12月,国防科委组织制订了洲际地地导弹研制、试验靶场、工程测绘、陆上测控、陆海通信、水文气象、航空保障、测量船基地建设、远洋测量船队、护航舰队、组织指挥、政治工作、后勤保障、外交宣传等14个方面的工作计划或协同计划,要求各有关单位,大力协同,保质保量完成任务。张爱萍多次强调必须在1979年12月31日前完成洲际导弹全程试验的一切准备工作。
由于全程飞行试验的各项准备工作进展顺利,1979年1月,中央专委决定,在1980年适当时候,进行洲际导弹全程飞行试验,要求各有关单位于1979年底做好一切淮备,随时待命。2月,中央专委办公室召开全程试验准备工作会议,安排落实了需要完成的71项重要工作,要求各单位采取有效措施,保质、保量、按时完成任务。

东风5导弹发射
1979年2月,郑天翔部长在洲际导弹全程试验的第一次调度会上宣布,全程飞行试验的指挥部设在一院,七机部副部长兼一院院长张镰斧任总指挥。从这时起直至1979年底,郑天翔部长几乎每周都来参加洲际导弹的调度例会,现场解决问题。
中共中央极为重视这次试验。1979年3月26日召开的中央专委当年第一次会议上,重点讨论了洲际导弹全程试验问题。华国锋、叶剑英、邓小平、徐向前、聂荣臻、耿飘、余秋里等都做了重要讲话,强调指出:洲际导弹全程飞行试验成功与否,关系极大,一定要周到细致,认真组织,积极抓紧,争取明年4-5月试验成功。由于部分原材料不能保证按时供货,影响研制进度计划的实现,中央专委办公室于7月5日向全国18个省市发出紧急电报,要求尽快解决洲际导弹全程飞行试验任务的关键材料。
1979年9月14日,中央专委办公室要求各研制单位,对洲际导弹全程试验弹的装弹产品,进行一次严格的质量复查,切实抓紧、抓细、抓彻底,确保产品质量优良,配套齐全,不带问题出厂。复查的结果表明,由于采取了一系列质量保障措施,坚持产品优选上弹的原则,整个产品质量较过去有明显提高,大多数装弹产品是优质品。
1980年1月27日,中共中央批准国防科委关于上半年进行东风五号洲际导弹全程飞行试验的请示,邓小平批示:“如准备来得及,以5月试射为好。”比较具 体地确定了进行全程试验的时间。2月上旬,国防科委召开全程飞行试验前的最后一次洲际导弹工作会议,对进入直接准备阶段的工作进行了研究和协调,安排了总 的协调计划和实施方案。2月12日,中央专委召开当年第一次会议,批准国防科委提出的洲际导弹全程试验实施方案。这次全程飞行试验的洲际导弹,无论在射程 和核弹头的威力当量上都比1975年的设计又前进了一大步。中央领导明确指出此次试验的意义:“把东五搞出来,尽管数量不多,但可以覆盖苏联全境,他要进 攻我们,就要考虑考虑了。” 有关单位会后就组织指挥、技术培训、保密和防干扰等问题做了具体的工作部署,特别是对防止国际干扰问题,还根据可能发生的几种情况,制订了相应的对策预案。
洲际导弹全程飞行试验的特点之一是射程远、落区新。导弹从酒泉导弹试验基地发射场区起飞到达太平洋预定海域,要飞越地球经度超过70度,斜穿地球纬度48度,试验射程9000多千米。落区远离中国大陆,附近无海岛海岸可供利用,测量船队要在复杂的海况下,完成弹头再入段弹道和落点测量、打捞回收数据舱以及各种试验保障任务。
选择全程试验落区曾花费很大精力。由于受政治、外交等国际社会因素,海情、气象等自然环境因素,以及遥测、通信、打捞回收等技术因素的制约,选择落区的工作成为相当复杂的课题。为此,中央曾动员了各方面的力量投入这项工作。1976年3月到1978年10月,国家海洋局派向阳红5号远洋调查船四次远征南太平洋进行综合调查,为选定试验海域和海上水文气象保障提供了科学依据。1979年4月,国防科委召开海上落区实施方案论证协调会,复核并研究了海上落区的瞄准点、残骸散布区、试验禁区以及原始基准,论证和协调了海上落区试验工作的组织实施方案、再入测量和弹头测量技术实施方案、通信方案以及数据舱打捞实施方案。要求七机部对弹头及二级火箭残骸的散布区和试验禁区范围提出具体意见。
特点之二是规模大、战线长。它包括测试发射、陆上测控、海上测量、海上护航与通信、气象、水文、航空、后勤保障以及组织指挥等10多个系统,涉及导弹研制、试验靶场、工程测绘、陆上测控、海陆通信、水文气象、航空保障、测量船基地、远洋测量船队、护航舰队、组织指挥、政治工作、后勤保障、外交宣传等14个方面的工作。直接参加试验任务的团、站、室、队达611个,各类参试人员近7万多名,参试主要设备6820台(套)。国务院30多个部、委、局,中国科学院和有关的高等院校,人民解放军各总部、海军、空军、第二炮兵、各大军区,以及27个省、市、自治区的有关单位,都直接或间接参与试验工作。参试人员和设备遍布中国大陆各地和广阔的国际海域,形成了一条近万千米长、上千千米宽的试验工作带。
特点之三是技术复杂、综合性强。导弹测试发射系统、陆上和海上测量系统以及其他保障系统,都是由众多复杂的技术设备构成。所有参试人员和系统构成了洲际导弹全程试验的有机整体。任何一点疏忽或一台仪器设备故障,都将影响整个试验任务的完成。

东风5导弹发射
1980年5月18日10时00分23.302秒,从20基地2号发射阵地138工位向预定海域(南纬7度0分、东经171度33分为中心,半径70海里圆形海域范围)发射580-甲弹,取得圆满成功。导弹飞行29分57秒,射程9070千米,落点为南纬7度42分23秒、东经172度15分36秒。

最早是准备往印度洋打的
大家都知道580任务的海区在南太平洋,具体的说就是1980年5月9日,新华社授权向全世界公告:“中华人民共和国将于1980年5月12日至6月10日,由中国本土向太平洋南纬7度零分,东经171度33分为中心,半径70海里(约130公里)的圆形海域内的公海上,发射运载火箭试验。”
但其实太平洋并不是我们最早选定的洲际导弹全程飞行试验落区,最早的考虑是在印度洋。以下参见CCTV的纪录片《绝密航程》第一集 靶场选在太平洋:
“钱学森为首的科学家们,以我国主要的运载火箭发射场作为圆心,在世界地图上画半径超过一万公里的大圆时,所经过的大洋有北冰洋、太平洋和印度洋。北冰洋的寒冷气候和浮冰海域不适合作为试验靶场。从地理因素上能够让中国做出选择的大洋只能是太平洋或印度洋。虽然太平洋是中国最方便进出的大洋。但军事战略意义上的太平洋,毛泽东的评论是“太平洋上不太平”。头号海上霸权国家——美国,在太平洋有第七舰队和第三舰队,主要的太平洋岛屿都被它控制或者占领。当时中国政府声援越南人民的抗美斗争,更使得两国政治交恶,军事对峙。另一个在太平洋拥有与美国分庭抗礼的军事力量是苏联。当年勃列日涅夫推行大国沙文主义,我们称苏联为社会帝国主义,在战略上与美国划等号。我国负责靶场选址的将军们和科学家们,只能舍太平洋而把目光转到了印度洋。”
当时我们与印度洋周边的一些国家(如缅甸、锡兰、坦桑尼亚等)关系不错,而且印度洋相对而言是美苏力量比较薄弱的地区,因此往印度洋打要比往太平洋打安全些。但到了1972年形势发生了变化:
“1972年12月20日,开出广州船厂的“长宁号”有了一个赫然醒目的名字——向阳红五号。不久,向阳红五号就接到了不去印度洋,改往太平洋的航行命定。两年来,各业务部门都在准备着前往印度洋的考察资料,怎么就不去了呢? 1972年7月,在中国和斯里兰卡两国的联合公报中,中国政府重申坚决支持印度洋和平区的原则立场。这使我国原计划在印度洋试验洲际导弹的计划受到国际政治环境的限制,战略方向上必须改变。也在同一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美国在台湾海峡及太平洋地区对中国构成的军事压力和紧张局势得到缓和。洲际导弹靶场选址由印度洋向太平洋的改变,体现着中国与世界各大国的战略关系发生的变化。”

数据舱落水后,在预定空域盘旋执行打捞任务的172号直升机,立即发现了目标,并迅速对准数据舱,悬停在离海面30米的上空。潜水员刘志友乘软梯而下,只用了5分20秒就完成了打捞数据舱的任务。

1980年5月21日11时19分32秒,从5020工位又发射580-乙弹,这发弹是由062基地总装测试的,因控制系统问题引起二级发动机提前6.4 秒关机,导弹未能到达预定海域 (偏近约1400千米)。
尽管第二发弹略有遗憾,但580任务还是基本完成了预定目标。6月10日晚,中共中央、 国务院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了向太平洋发射运载火箭庆功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