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代表披露赴俄参加模拟火星航天试验内容

王朝军事·作者佚名  2010-05-19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王跃,1982年7月出生,江苏南京玄武区人。中国航天员中心航天员教员。2008年获航空航天航海医学硕士学位,“火星-500”中国航天志愿者。

李莹辉,1962年12月出生,中国航天员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副总设计师,“火星-500”中国项目责任总师。

试验舱外景

试验舱内景

■人类首次模拟火星载人航天飞行试验,6月初将在俄罗斯国家航天基地进行。

■这次模拟火星载人航天飞行试验计划用520天完成,有来自4个国家的6名试验志愿者参与。

■经中国航天员中心和俄罗斯生物医学问题研究所严格选拔,王跃作为中国的航天志愿者参与这个试验。

人类首次模拟火星载人航天飞行试验,6月初将在俄罗斯国家航天基地进行。

这次模拟火星载人航天试验计划用520天完成,有来自4个国家的6名试验志愿者参与,其中,俄罗斯3名,欧洲2名,中国1名。经中国航天员中心和俄罗斯生物医学问题研究所严格的考核和选拔,王跃作为中国志愿者参与这个项目的试验。

近日,本报记者在王跃赴俄罗斯参加试验前夕,专访了中国航天志愿者王跃和负责该项目的责任总师李莹辉。

为什么要进行模拟实验?

●520天模拟试验主要有4个目的

●试验遵守伦理学要求保护隐私权

记者:您是怎么理解这个试验的目的?

李莹辉:这个试验是人类对太空探索的又一次新挑战。进入21世纪,国际空间站完成整个建造后,更多的是希望能够向着深空进行探索。这个试验是由俄罗斯组织、多国参与的一个国际合作项目,目的是为人类深空探索积累一些必要的技术准备和物质保障经验。

“火星-500”实验基于目前的运载能力考虑。在520天中,飞往火星是250天,在火星的轨道驻留30天,然后回来240天。具体来说,这个试验主要有4个目的:

第一,对人的耐受能力试验。研究模拟飞行环境对人的生理和心理健康及工作能力的影响。生理方面,要研究人体在超长期太空飞行中生理机能有哪些变化。心理方面,要研究在密闭飞行状态下不同文化背景中,人的心理极限耐受能力。

第二,探索人类在长时间太空飞行过程当中,能够用什么样的医疗手段有效监控、诊断人的健康,以及医疗救助和防护措施。

第三,做初步自主运载能力试验。这不是指飞船的运输和发射能力,而是指所有保障物品配给能力。比如,食品要求必须保质期在两年以上。

第四,考验通信方式改变时信息传输能力。模拟在延迟条件下怎样与试验舱里志愿者进行有效沟通,包括通信延迟。随着飞行时间的增加,延迟时间也会在不断的增长。记者:中国何时开始参与这个试验项目?有哪些要求?

李莹辉:这是人类第一次进行模拟火星探索,也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对人在长时间相对狭小空间飞行的挑战。去年11月,第二阶段的105天试验结束后,我们才在中俄联委会推动下参与这个项目。

这个试验涉及到人的试验,所有参与国和参与者都要遵守国际上伦理学要求。首先要保护志愿者的隐私权,这是国际惯例,必须遵循。其次,项目参与国可以共享数据,但这个数据只能用于科学研究,这有明确界限。

记者:中国是如何确定参与“火星-500”人选和实验项目的?

李莹辉:这个试验给我们的时间非常紧的。从中俄联委会提出到俄方同意我们参加这个项目,只有短短几个月的时间。我们第一是选人。在人员选拔当中,我们广大航天科研人员报名非常踊跃,在70多名报名者中进行选拔,最后重任落在了王跃的身上。

第二个是选项目。项目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这次试验研究的不可重复性,因此必须保证设备和技术方法的可靠性。

志愿者选拔有哪些条件?

●身体选拔包括生理心理选拔

●模拟试验中的困难无法预料

记者:你在参与选拔中经历了哪些过程?

王跃:我一直觉得自己很幸运,因为在我们航天员中心,很多优秀科技工作者也有这个条件。去年11月份选拔开始,我们首先在国内进行了选拔。然后,我们这批候选者来到俄罗斯,经过俄方严格选拔和综合比较,我非常幸运地进入了最后一轮候选者的名单中。

记者:在选拔过程中,对身体有哪些具体要求?

王跃:不管国内选拔,还是国外医学选拔,对人各方面的要求都非常高。比如说脊椎,每个人的脊椎骨是否有骨质增生,是否有偏移,都需要进行X光的检查。还有心理方面的检查,我们做了非常多的心理问卷调查,以及精神反应能力、认知能力、心理相容性等各种方面的测试。

记者:试验对你的最大挑战是什么?

王跃:在俄罗斯培训的两个多月时间里,我跟参加第二阶段试验的志愿者交流过。他们认为,到舱内所遇到的困难比我们现在所想的要多得多。因此,我没有办法预测自己将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什么,只能让自己尽量去克服,去征服它!

记者:无法预知的困难,主要是指哪些方面?

王跃:遇到的困难是多方面的,首先就是心理,会有一种很压抑的感觉。你会不想去工作,不想去休息。你真的有一种自己已经脱离地球的感觉。虽然你知道舱外面就是你的朋友,甚至有你的家人,但是你却不能常和他们联系。

记者:有生理上的吗?

王跃:有。据我所知,上次试验的志愿者中,有人体重瘦了近15公斤。

记者:你已经做好心理准备了吗?

王跃:我不能说完全做好心理准备了,但是我决不会放弃。我相信自己可以去征服它,可以完成这项试验。中国有几个项目参加试验?

●中国参加了3个试验项目

●中国有7种航天食品进舱

记者:“火星-500”有中国试验项目参与吗?

李莹辉:有。我们提出10多个试验项目,最后选择了有中国特色的3个项目。应该说,我们提出的3个试验项目,是经过充分考虑和精心准备的。第一个是涉及到将来探索过程当中一些医学技术,主要是中医在航天医学中的应用。

在520天漫长试验中,对人健康的检测非常重要。只有随时检测志愿者身体状况,才能够采取更有效的措施。中医不需要大型器械,通过望、闻、问、切,就能对志愿者身体状况进行适时检测。

第二个试验项目,就是在漫长试验中人的节律变化。大家都知道,我们正常的节律是日升而起、日落而息,也就是24小时的太阳节律。

到了试验舱里,人的节律在密闭的环境里会发生哪些变化,现在谁也不知道。我们主要通过采集唾液、尿液和血液,还有其他生物学的指标来看人的整个节律变化和应激水平。

第三个是心理试验项目,就是研究长期密闭环境中不同文化背景对非语言交流的影响。这个试验中,既有来自欧洲的,也有来自亚洲的,既有从事航天医学的,也有从事其他专业的。而在狭小的试验舱里交流,更多的是非语言沟通。

记者:我们为试验提供航天食品吗?

李莹辉:有。但对于长时间的试验来说,食品不仅营养要求非常高,而且必须满足保质期两年以上。因此,所用食品不完全用航天食品,也有一些民用产品。从目前来说,我们将有7种航天食品进试验舱。

记者:有没有专门为王跃设计的食品?

李莹辉:有。我们会根据王跃的口味,带一些小的调味品。

志愿者进舱后如何生活?

●试验舱共550立方米有5个舱体

●试验舱内可能实行8小时工作制

记者:试验舱内空间有多大?

王跃:共550立方米,有5个舱体,包括医学试验舱、生活舱、办公舱、紧急情况处理舱和火星表面模拟舱。

记者:舱内是隔开的还是敞开的?

王跃:是隔开的。中间有点像飞船的过闸段。

记者:你知道520天试验中每天日程安排吗?

王跃:目前不知道。据我了解是8小时工作制。8小时工作,8小时处理自己的事情,8小时休息。但是工作时间可能会延长到10至12小时。

记者:上世纪80年代美国在进行模拟训练时舱内着火,这次不会发生此类的危险吧?

王跃:应该不会。这次做了充分准备,每个舱内都安装了灭火器。记者:进舱以后,你们洗澡、洗衣服的水是循环水,还是一次性的水?

王跃:试验舱并不是可再生的循环系统,只是一个非常大的环保系统。贮存进舱内的水量是有限制的,你用掉一些就少一些,希望通过这个实验来确定往返火星和地球之间需要消耗多少水。

记者:用水的环境和太空的状态一样吗?

王跃:我想可能不一样,因为没有办法模拟失重环境。

记者:进舱后有没有要注意的事项?

王跃:在我们进舱后每个人会有各自的手册,手册上规定的就是我们必须要做的,手册上没有规定的就是我们不必做。

记者:能否介绍一下你所了解到的舱内生活?

王跃:在俄罗斯培训期间,我在舱内生活了16个小时,其实吃住非常简单。

首先我们把食品全部运进舱内,按照食品的不同保存期,每段时间所食用的食品是不一样的,有罐头食品和脱水食品。如果需要的话,每次食用的时候需要添加水分,或者是加热一下就可以简单食用。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空间,但是非常狭窄,只有3.4平方米。也就是说一张床,床下是一个储物的柜子,还有一个简单的桌子。

记者:进试验舱后,所准备的食品是一次性要满足520天的需要吗?

王跃:对。

记者:是中餐还是西餐?

王跃:有中餐,也有西餐。

记者:在舱内大家都可以互相交换食品吗?

王跃:可以互换。食品也是一个试验项目。比如,在第20天到100天之内,每种食品的含盐量是不断增加的,每个人必须要求吃光自己所配给的食品,并测量自己的24小时尿量,这样就可以了解每天摄入的盐分跟排出的盐分。

记者:光饮食也是一种挑战,一天新鲜,二天新鲜,到第三天就不想吃了。你们怎么办?

王跃:吃饭也是试验的一个内容。不管有多难,你也得吃。你如何看待这个试验?

●进入火星表面模拟舱人员未定

●为人类探索火星付出无怨无悔

记者:听说模拟试验中,只有两个人有机会进入火星表面模拟舱?

王跃:据说,目前这两个人中有一名来自俄方,另外一名可能是来自欧洲,也可能是来自中国。但是,目前还没有透露。

记者:你怎么看待这个试验?

王跃:人类需要探索宇宙,这是人类将来生存的需要。地球是我们的母亲,但是地球上的人现在已经越来越多。当人的技术条件达到一定水平的时候,我们甚至可以在外太空寻找一个适合居住的新环境。这是人类的未来,也是我们为子孙后代所考虑的。而我们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在打基础。同时,还有在超负荷条件对人的心理和生理影响的试验,及在空间站生活超过100天、200天,对生理和心理影响的试验。

记者:你想过吗,在520天试验中要长期被隔离,过着幽闭甚至恐惧的单调生活?

王跃:我不知道您是否了解中国航天员中心。我们的理念就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奉献、特别能攻关”。这是我们老一代航天人传给我们的精神。我不会感到孤独和恐惧,因为我的身后是伟大的祖国。我为我能代表中国探索火星之旅而自豪。

记者:俄罗斯是航天大国,你在跟他们的接触当中,觉得他们对中国太空事业的印象如何?

王跃:中国人的创新能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一直被俄罗斯人赞扬。我跟俄罗斯人交往的时候,他们说,没有想到中国可以在短短的几年内,把载人航天事业发展到如今的程度,有点不可思议。我为我的祖国感到骄傲和自豪!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