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哈萨克斯坦拜科努尔发射场11月8日电(报道员伊格尔·谢列布良内)中国首颗火星探测器“萤火一号”同俄罗斯“福布斯-土壤”探测器于北京时间9日4时16分在位于哈萨克斯坦境内的拜科努尔发射场搭乘俄运载火箭发射升空。
据俄罗斯联邦航天署发布的消息,将“萤火一号”和“福布斯-土壤”送入太空的是俄罗斯“天顶-2SB”运载火箭。升空后,“福布斯-土壤”探测器上的主发动机将开始工作,并通过3次点火将两个探测器送入环火星轨道,全部飞行过程将历时300天左右。
由中国自主研发的“萤火一号”探测器长、宽各约75厘米,高60厘米。两侧太阳帆板展开近8米,质量约115公斤,设计寿命2年。探测器上携带等离子体探测包、光学成像仪、磁通门磁强仪、掩星探测接收机等4类有效载荷。它将对火星进行为期一年的在轨探测,其任务包括探测火星及其空间环境、揭示类行星空间演化特征等。
航天专家认为,尽管其他国家已向火星发射过约20个探测器,然而寻找水和生命痕迹及探究火星表面物理化学特性是这些航天器的探测重点。与之不同的是,“萤火一号”将重点探测火星高层大气和电离层等空间环境。这不但对揭示火星演化史十分重要,而且还为中国下一步进行深空探测打下基础。
据俄航天署公布的消息,总质量达13.5吨的俄“福布斯-土壤”探测器将环绕火星轨道飞行数月,并进行一系列探测。随后,其着陆舱将在火卫一上选择适合地点并着陆。着陆舱上的两个机械臂将在火卫一表面收集质量约200克的土壤并将其放置于返回舱内。随后,“福布斯-土壤”的返回舱将带着这些样品离开火卫一,并用10至11个月的时间重返地球。而探测器上的其他星载仪器将继续对火星的气候和轨道空间进行长期探测。
据悉,如果“萤火一号”和“福布斯-土壤”两颗探测器能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人类将首次实现利用处于不同位置的两个航天器来同时对火星电离层和磁场进行研究。俄罗斯联邦航天署副署长达维多夫此前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联合探测火星对俄中双方而言意义重大,希望这一项目能够最终圆满成功。(完)
延伸阅读:
志愿者揭秘神秘“火星之旅”
6名各国志愿者参与,550平米封闭空间,持续520天的模拟飞行……8日,“火星-500”的志愿者在“重返地球”后首次公开亮相,向外界讲述了人类首次模拟火星之旅中所经历的点点滴滴。
在掌声中,中国志愿者王跃和来自俄罗斯、法国和意大利的5名同伴身着蓝色制服出现在俄新社主办的记者会现场。尽管长期的密闭环境让他们略显清癯,然而在大批记者面前他们依然情绪饱满,精神焕发。
在记者会上,6名志愿者回答了记者们提出的各种问题。据介绍,他们在“飞行”期间的饮食、锻炼、工作、作息都必须严格按计划进行,仅能通过俄地面飞行控制中心联系,以达到最大限度模拟太空飞行的目的。属于每个志愿者的个人空间只有3、4平方米大小的卧室,其中仅安放着一张床和一张桌子。
王跃说,他在“火星之旅”中一般每天要进行至少4小时的科学研究。其间,由中方组织参与的中医项目、生物节律与氧化应激项目及心理项目均达到了预期目的,由此对人体整体功能状态在长期密闭环境中的中医辨证、人体生物节律和氧化应激的规律性有了进一步认识。
作为“火星-500”项目唯一长着东方面孔的志愿者,王跃在这次“火星之旅”中也成了中国文化传播者。为了满足伙伴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好奇,王跃在业余时间教他们说简单的中文,帮助大家欣赏中国书法,还一同用传统方式庆祝中国节日。“福如东海”成了法国志愿者查尔斯见到王跃时的口头禅,而俄罗斯志愿者斯莫列耶夫斯基认为在模拟飞行过程中的最大遗憾是没能熟练掌握中文发音,常把“王跃”叫成“王鱼”。
除了中国文化外,中国载人航天的进展同样受到了外国伙伴们的关注。王跃说,不久前大家集体观看了“天宫一号”发射录像,王跃本人则为大家充当解说员。
王跃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为了舒缓因长期密闭环境带来的压力,他和同伴会进行各种集体活动。此外,他认为练习书法也是修身养性的有效途径。其间,他用颜体抄写《弟子规》等试验前带入的书籍。
王跃表示,顺利完成520天试验离不开后方的支持。据悉,中方试验队的技术人员长期在俄罗斯实验现场,为王跃提供新闻、小说、照片,及NBA篮球赛、电子游戏等。整个试验期间,王跃同试验队往返发送电子邮件4000多封。
王跃一连用好几个“最”来形容他的模拟太空生活,比如,最大变化是体重减轻了,最伤心的事是头发变少了……当记者问最开心的事时,王跃毫不迟疑地说,最开心的事是完成了“火星之旅”,履行了自己在进模拟舱前的誓言。
“火星-500”项目得名于人类飞船往返火星约需500个地球日,其目的,是通过模拟太空旅行了解未来火星探测宇航员的心理和生理状态,为火星登陆积累经验。实际上项目持续了520天。据悉,未来一个月各参与方将继续此次试验数据的采集整理工作,试验成果将在明年发布。(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