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港精兵”黄立明:3.5秒内的生死逆转

王朝军事·作者佚名  2010-06-03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手榴弹爆炸瞬间。肖俊 摄

新华网消息:2010年春夏之交,一段DV视频短片引起人们的关注:投弹现场,一枚哧哧作响、冒着白烟的手榴弹滑落战士脚下,电光火石之间,一旁的军官一把拽过发懵的战士,将他拖到安全区域并扑在身下,两人安然无恙……

DV短片让人们记住了一位叫黄立明的军官——驻香港部队某教导团训练队队长。一时间内,黄立明的名字传遍了香江两岸的大街小巷。

手榴弹哧哧冒烟,3.5秒生死逆转。智勇双全显本色——"有血性敢担当是军人的第一品质"

DV短片,定格在2010年3月24日上午11时40分。

此时的某教导团训练场,150多名驻香港部队海、空军新战士正在进行手榴弹实投作业。随着一阵阵爆炸声响起,许多新战士顺利完成人生的第一次实弹投掷。

轮到二营班长骨干训练队新战士满孝光上场,队长黄立明在左侧掩体里担任指挥员。

"准备手榴弹!"黄队长下达口令。

捅破防潮纸——套上拉火环——握紧手榴弹。第一次握真弹的小满动作很规范。

"投!"一声令下,小满急忙投弹。没想到,由于心里过度紧张,握弹的右手大量出汗,引弹时用力过猛,手榴弹向后滑脱出手,砸中侧墙后反弹到小满脚底。小满被眼前情况吓懵了,下意识蹲在原地一动不动。

说时迟,那时快。一旁的黄立明迅速冲上前去,一把拽过小满,将他拖到安全区域,刚把小满扑在身下,手榴弹就"轰"的一声爆炸了。

不远处,用于拍摄军事训练进程和新兵军旅生活的DV摄像机,记录下了这一切。

"一拽、一拖、一扑,看似平常的动作,却包含着丰富的内容。"深圳一家媒体的资深记者,率先报道了黄立明的事迹。当他得知手榴弹从引弹到爆炸,只有短短的3.5秒时,称赞黄立明"真是个有勇有谋的血性军人"。

对此,黄立明淡淡一笑:"有血性敢担当是军人的第一品质"。

听到对部属的赞叹,团长潘浩明颇为得意。他拿出当天的训练日志,上面显示:经过10多分钟简单休整,在满孝光之后,又有36名新战士顺利进行实弹投掷,指挥员依然是黄立明。

挺身而出,是匍匐已久的升腾。2004年12月,黄立明从广州军区"红一团"选调到驻香港部队某旅任排长。一次战术训练,官兵们初次见识了这位新排长的血性。那天,刚下过雨的训练场满是泥泞。黄立明发现,部分官兵卧倒出枪时,专拣水少地干的地方,有的还垫上雨布。

"为了巩固战术动作,我给大家做个示范。"他集合全排,找了一块泥最深、水最多的地方,"扑通"一声,卧倒,出枪,规范有力的动作,激起泥水四溅。顿时,官兵们羞红了脸。再训练,都像换了个人。

2008年初,上级布置一项新课目的试点任务。时任连长的黄立明听说后,主动向领导请战,还立下军令状。

黄立明的这一举措,引来不少议论,"躲都躲不及,还却硬往自己身上拉!""净在领导面前逞能,就没想咋向官兵交代?"

支委会上,黄立明没有对官兵交代,而是直接进行动员:"给任务就是给机会,不挑几个重担子,咱们骨子里就硬不起来。"

这一年,他带领这个曾被中央军委授予"翠岗红旗连"称号的英雄集体,斩获驻军大比武亚军,试点任务顺利通过总部验收,连队被驻军评为"全面建设标兵连队"。

"一个团队、一个连队要有个性,关键是要看主官的个性。"电视剧《亮剑》主人公李云龙的这句话,黄立明尤为喜欢。

有人说,黄立明很像李云龙。黄立明却认为,他应该学习的还有一个人,《潜伏》里的余则成。

"操场、战场与商场、市场一样,是勇者胜、智者赢。"黄立明说,要带出虎虎生威有血性的兵,主官不光要有个性,更要开动脑筋。

"勇者无畏,智者不惑。"翻开黄立明的带兵日记,这句话赫然写在扉页。他开动脑筋,对科学施训的探索,占了大半本——

为解决影响雨天射击的瓶颈问题,他深入研究外军射击教程,研制出新型挡雨装置,使连队雨中射击精度大幅提升,荣膺"神枪手连"美誉。

新战士投弹臂力不足、腰力使不上,他带领官兵制作新型仿真教练弹,研制练臂力的"流星锤"、练腰力的"狼牙棒",总结编写的《手榴弹投掷方法集锦》,成为新战士出手不凡的"秘笈"。

为提高官兵的爆发力和忍耐力,他通过学习运动学原理,率先在连队开展跳绳活动,倡导"快乐训练法",有效解决了训练的枯燥性,官兵训练成绩大幅提升。随即,一股跳绳旋风在全团刮起。

体能训练中,手把手教新战士使用“流星锤”、沙管等自制器材。王五开 摄

仪仗队擎旗手、标兵连长、金牌教头……不同岗位竞风流——"驻港军人时刻代表着中国军队形象"

2008年10月,驻香港部队昂船洲军营,53个国家的106名驻华武官、副武官及夫人应邀来访。

驻军精心安排的三军仪仗队枪械表演、军乐队队列表演及联合搜救演练,博得武官团阵阵掌声。随后,他们的注意力,被一名年轻军官吸引。只见他操着一口标准英语,流利地向来宾介绍展示的武器装备。

说者抑扬顿挫,听者津津有味。

"与世界其他国家同类装备比较,如何呢?"突然,有位武官提问。

稍作沉思,年轻军官娴熟地将美军、日军等5个国家同类装备的技战性能一一列举,进行系统分析。专业的回答,让听者惊讶。

当武官们得知,眼前的年轻军官并不是特意安排的"武器专家",而是一名普通基层干部时,不禁连连点头,盛情邀请他共进午餐。双方再次进行深入交流。

年轻军官就是黄立明,时任某旅十二连连长。

现任教导团政委、时任该旅干部科长的宋开进,清晰记得第一次走进黄立明宿舍时的情景,《世界军事》杂志、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佛洛依德的《梦的解析》、霍金的《时间简史》……一个微型图书馆呈现在眼前。

"一名基层干部涉猎如此之广,我还真是第一次看到。"宋开进说。

看清未来,就能把握现在。在这支全军唯一的陆海空三军合成部队,黄立明把学习的触角极尽延伸。驻军机关、空军部队、海军部队,黄立明不放过任何一次拜师请教的机会。

2009年12月,中国海军第三批赴亚丁湾护航编队返航途中将停靠香港。黄立明听到消息,第一个报名上舰参观学习。然而,他所在的单位,并没有被驻军列入参观计划。黄立明心有不甘,再三恳请驻军领导,一次、两次、三次,精诚所至,他终于获得了一个宝贵的名额。

置身"舟山"舰和"徐州"舰,黄立明像是进了大观园,如饥似渴地看着记着问着,两大本厚厚的见学笔记,成为他最得意的"战利品"。

5月上旬的一天,黄立明与前来采访的军地记者相向而坐。皮鞋锃亮,裤线笔直;温文尔雅,侃侃而谈。有位电视台的主持人这样评价:一个摸爬滚打的基层军官,竟是如此儒雅。穿上便装,他和高档写字楼里的白领没两样,这就是新时期知识型军人的魅力。

"驻港军人时刻代表着中国军队形象,内在素质和外在形象,都要经得起世界目光的审视。"连队教育课上,黄立明这样对官兵们说。

在黄立明的带领下,连队官兵发扬"特别讲政治,高度重使命,严格守法纪,开拓创一流"的驻港精神,赢得香港民众高度赞誉。

一次营区开放时,有记者向黄立明和官兵们提问:"在香港乘坐公交车,有哪些规定?"官兵们一口气答出了相关的17条法律条文。这名记者惊叹:驻香港部队官兵对香港法律的熟悉程度堪比大律师!

文无第一,武无第二。谈起黄立明,班长骨干训练队指导员张伟最大的感受是,他身上有一股强烈地排头兵意识。

在原桂林陆军学院2003届学员毕业纪念册上,有一张特殊的明信片,三位仪仗兵正步行进,刚劲有力,英姿飒爽。中间的擎旗手,正是黄立明。

从擎起军旗那一刻,黄立明就坚定了信念:当兵,就当排头兵。

2009年4月,黄立明调至某教导团班长骨干训练队任队长。其地位作用不可小觑,既承担新兵训练的任务,又担负为香港驻军培训预提指挥士官的责任,被誉为"香江军营班长的摇篮"。

队里的班长骨干个个都是"精兵中的精兵",和他们比,黄立明明显感觉到差距。

训人先强己。一个被官兵们称为"魔鬼训练"的计划随之出炉,黄立明个子大,首先决心扫除基础课目的"拦路虎"。每天提前半小时起床,首先跑趟五公里,而后与连队一起出操;除了睡觉时间,5公斤重的沙绑腿分秒不离;每天早中晚三个回合战术基础动作;每晚熄灯前3个200雷打不动:200个俯卧撑、200个仰卧起坐、200个蹲下起立。

不到3个月时间,黄立明掉了8斤肉,穿坏了4双迷彩鞋,身上的伤疤一摞接一摞。此时,有战友开导他:"何必跟自己玩命呢?"

"学为人师,行为示范。"黄立明说,带一届预提指挥士官,影响的是一茬驻港兵,自己身上的责任,连着整个驻香港部队的战斗力基础。

"怕苦怕累别进班长队",新一届学员入队后,黄立明率先叫响这个口号。

5月上旬,教导团组织工作组,赴驻军部队的用户单位,调研培训学员归队后的履职情况。结果显示,100%当上班长、副班长,100%独当一面,无论是教学、管理和指挥能力,都获得单位领导和带兵人高度肯定。临行前,110名班长骨干托工作组的同志带话,感谢他们的师傅--"金牌教头"黄立明。

驻香港部队政治部主任饶新建少将为黄立明佩戴二等功军功章。王五开 摄

对父母至仁至孝,与战友生死相依。大爱无声写忠诚——"铁骨柔情是真正的男儿本色"

3月24日,对空军新战士满孝光而言,是必将永远铭记和感恩的一天。谈起给他第二次生命的队长黄立明,小满直流眼泪:"我对不起黄队长,全队这么多新战士,就我一个出了问题。"

手榴弹爆炸后,满身尘土的黄立明扶起小满,拍了拍这位受惊的新战友,关爱地说:"小满,你没事吧?不要怕,不用紧张,回待机区域吧!"

得到的不是责备是关爱。事后连着三个晚上,黄立明与满孝光促膝交流,很快帮他走出了心理阴影。如今,重新完成实弹投掷的小满,成为一个阳光向上的驻港兵。他给自己定下目标:争取转士官,在香港多干几年。

"黄立明把战士压在身下,把危险留给自己,彰显了生死不离的爱兵深情,是模范践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典范。"党委会上,驻香港部队政委刘良凯提议在驻军部队广泛开展向黄立明学习的活动。

心中时刻装着战士,官兵深情瞬间升华。黄立明有一个随身携带的小本子,每名新战士的个人经历、优缺点和家庭情况、训练成绩,都被他一一记录下来。不管哪个战士生了病,哪个战士家庭有困难、哪个战士有思想包袱,他都能准确掌握,一一帮助解决。近年来,黄立明先后带出500多名训练骨干,150多人次立功受奖。官兵们亲切地称他"训练场上是严师,学习生活是兄长"。

黄立明的高中同学徐刚,在互联网上看到DV短片后,第一时间打来电话,为老同学的壮举感到骄傲。

徐刚说,黄立明这种对战士的爱,发源于大别山下一个偏僻的小山村。

每年休假回家,黄立明总要以给母亲看病为由,带父母出去转转。武汉、南京、苏州,庐山、西湖、黄鹤楼,他一手挽一个老人,留下了许多快乐的回忆。

进港后,黄立明用积攒的全部工资,给父母在老家建了一栋二层小楼。让老人搬出透风漏雨、摇摇欲坠的老屋。

对父母至仁至孝,与战友生死相依。驻香港部队司令员张仕波说:"铁骨柔情是真正的男儿本色,黄立明大孝、大爱、大忠,不愧为香江卫士的楷模。"

"有一个梦想把我们引导/有一个愿望在激荡心潮/为了进驻的荣耀/为了使命的崇高……"

2002年,还在上学的黄立明,第一次听到驻军战士歌手刘涛创作的这首《相约香江》,便心生向往。

两年后,他如愿以偿。

美丽的维多利亚港,鳞次栉比的摩天大楼。站在昂船洲军营的大楼上,香港电影中的画面就在眼前,儿时的"香港情结"梦想成真,黄立明的胸中燃起激情火焰。

黄立明和官兵们常问自己,"来港为什么,在港干什么,离港留什么"。他们自问自答,"爱祖国,爱部队,爱香港"。

2008年,金融危机席卷全球,许多国家和地区通货膨胀,物价飞涨。一次,黄立明带即将退伍的老兵到市里购物。令老战士薛威欣喜的是,自己心仪已久的一款名牌手表,并没有涨价。

老板对他们说:"有祖国坚强后盾的支持,金融危机对香港经济并没有太大影响。"

"香港的持续繁荣稳定,你们驻港军人可有功劳啊!"精明的老板,一眼就看出来,这群"小平头"是驻港兵。

香港市民人心的回归,对祖国和驻军的认可,让黄立明和战友们倍感自豪。

"我们遇上了伟大的时代,生在了伟大的祖国!"当天,黄立明在日记本上郑重写下了这句话。(李华敏 郑威 田利阳)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