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记者抓拍印巴克什米尔实控线最前沿图

王朝军事·作者佚名  2010-06-04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5月27日中午,环球时报记者抵达实控线最前沿,巴军与印军仅隔一条小河沟相对峙,常常是“脸对脸”的形式。我们身后的白色建筑是印军的观察哨,隐约可见印度国旗。

巴控克什米尔地区从穆扎法拉巴德通往实控线的唯一战略公路,山体滑坡随处可见。

深谷、急流是克什米尔地区最具有代表性的地形特点

5月27日,环球网记者在前往克什米尔实控线的途中。克什米尔路况极差,当地人出行基本上是靠小吉普和货车改装的“乡间巴士”。

克什米尔实控线一带始终是印巴最敏感的“火药桶”,双方交火与暗战不断,所以,为环球时报记者实控线采访派出了两车官兵的武装护卫。

更多精彩内容阅读登录环球网(www.huanqiu.com)

坐在路边的克什米尔人,他的前方是连通两岸的简易大桥。这种桥是巴控克什米尔地区最主要的跨河通联方式。

遇到清理道路塌方时,既便是摩托车也通过不了。2005年大地震对巴控克什米尔交通线造成的破坏影响至今。

5月27日,环球时报英文版记者在巴控克什米尔实控线巴军驻地采访驻军营长。

5月27日,环球网记者在巴控克什米尔巴军前线营区内采访驻军指挥官。

这就是巴控克什米尔为往返克什米尔两侧探亲访友的克什米尔人准备的“地区签证”。

更多精彩内容阅读登录环球网(www.huanqiu.com)

隔着的栅栏,即将回印控克什米尔的小伙子与巴控克什米尔的亲人挥泪道别。这种分离曾让克什米尔的家庭分隔了整整58年,直到2005年4月27日才有直接连通巴控与印控克什米尔的班车。

一道铁栅栏隔开了克什米尔的亲情。

5月27日,在印巴分控克什米尔唯一通公共汽车的巴控克什米尔侧的查科蒂车站,许多女性只能远远地站在车站外的山坡上为即前往印控克什米尔的亲朋好友送行。

在实控线附近的公路上,随处可见射击孔朝向印控克什米尔的地堡。

巴军携带的AK步枪

更多精彩内容阅读登录环球网(www.huanqiu.com)

5月27日,环球时报记者在巴控克什米尔巴方哨所偶到了两名联合国军事观察员,一名来自芬兰,一名来自乌拉圭。来自乌拉圭的联合国军事观察员热情地拉着本报记者合影。我们的身后便是巴控克什米尔最敏感的地区。

环球网记者与巴军合影

5月27日中午,环球时报记者抵达实控线最前沿,巴军与印军仅隔一条小河沟相对峙,常常是“脸对脸”的形式。我们身后的白色建筑是印军的观察哨,隐约可见印度国旗。

5月27日中午,环球时报记者抵达实控线最前沿,巴军与印军仅隔一条小河沟相对峙,常常是“脸对脸”的形式。我们身后的白色建筑是印军的观察哨,隐约可见印度国旗。

5月27日中午,巴军方升起白旗告知印方:公共汽车即将到来,可以通行了。然而,由于环球时报记者突如其来的抵达,印度方面延迟了整整50分钟,直到本报记者离开后,才开关放行。克什米尔的敏感性由此可见。

更多精彩内容阅读登录环球网(www.huanqiu.com)

5月27日,坚守巴控克什米尔实控线最前沿的巴军哨兵。

这是印度一侧克什米尔的主哨卡。

这是印度一侧的克什米尔哨位。

在巴控克什米尔的首府穆扎法拉巴德,中国的援助帐蓬仍不时可见,这是为2005年大地震提供的。

更多精彩内容阅读登录环球网(www.huanqiu.com)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